满族传统民间手工艺术

时间:2017-03-22 17:19:17     编辑:ky05
20

  满族有许多的传统手工艺术,传统工艺有补绣、绣花鞋、布糊画、“煤精”、“扳指”等等。刺绣是 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术,满族民间刺绣,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广大农村,而现在刺绣就成为了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的自然神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的, 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满族民间剪纸已经成为了 级百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是满族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相关文章,一起看看吧。

满族传统民间手工艺术  

  满族传统民间手工艺术有哪些

  满族的“煤精”

  煤精一种高级煤。又称煤玉。具有明亮的沥青、金属光泽,黑色,致密,韧性大。比一般煤轻。存在于沥 青而岩中呈孤立块状体或夹于煤层之间。煤精可用于制作工艺美术品、雕刻工艺品和装饰品,故有的 人称它为雕刻漆煤。 主要产地是抚顺。

  鉴定特征

  1、化学组成:碳,还有少量氢、氧、硫等。

  2、结构:非晶质,结构致密。

  3、硬度:3-4

  4、SG:1.3-1.4

  5、断口:平坦状、贝壳状

  6、光泽:沥青光泽,树脂光泽

  7、透明度:不透明

  8、颜色:黑色、褐黑色

  9.RI:1.64-1.68 , 平均1.66

  10、发光性:紫外,X射线下惰性

  11、热测试:有烧炭味,并具有一定热塑性。

  满族首饰“扳指”

  扳指,又称搬指或班指,是古代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拉弓射箭所用的工具。

  清以前扳指多以象牙骨头制成,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的为贵。

  清乾以后扳指实用性逐渐丧失,以装饰性为主,做工越来越精益求精,质料非常讲究,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品种。其中以翡翠为最珍贵。当然这些扳指质脆,根本不能用于挽弓了。但由于清代满族尚骑射习性的影响,男子喜以扳指为饰,用各种美玉材料制作,有的雕饰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和图案,镂刻细腻。

  满族氏布糊画《富贵图》

  滕氏布糊画是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 著名民间艺术家滕腾先生发明的获 专利的新画种,集民间绘画、雕塑、刺绣、剪纸、裱糊等各种工艺之大成。人物花鸟,山水鱼虫、神佛鬼怪无不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美不胜收 作品入选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多部作品被 xianggang 、 ** 、***、新加坡等 和地区爱好者收藏。

  满族绣花鞋

  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

  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

  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满族不尚裹脚,实行“天足”,所以旗鞋一般都比汉族的小脚鞋要大一些。

  关于“高底鞋”的起源,还有一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现在,这些木底旗鞋只有在文体娱乐活动中穿用。

  满族补绣工艺

  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满族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刺绣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基本技法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主要原材料是线和布。刺绣使用的一般为丝线和十字线。丝线光泽度好,适用绣制精致的花纹图案;十字线线体柔滑,适用广泛,是使用最多的绣线。刺绣常用的棉布类有平布、府绸、条格布、水洗布等;毛织类有法兰绒等;丝绸类有素缎、乔其纱等以及化纤和混纺织物。工具包括针、布箍、剪刀、锥子四种。

  它的主要技法分为6个部分:一是图案设计。锦州满族刺绣的作品十分突出人们渴望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形象地表达民族迁徙、信仰崇拜的叙述,图案色彩配合要充分体现朴素、典雅、秀丽、生动、热烈的不同艺术效果。二是根据设计、意图选用最有表现力的原料、绣线、剪刀等材料与工具,为着手刺绣做好准备。三是将设计好的图案绘制到所选择的面料上,要求图案勾描准确,线条清晰,绣面洁净。四是将描绘好的底布上到布箍上,调整好绣布在布箍上的松紧度,保持平、直、紧状态,以便正常作业。五是开始绣花,将提前设计的图案运用工具、材料表现在布料上。最后一步便是整理、装裱。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史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家庭内部老一代向下一代手把手的传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刺绣作者,是以老艺人为师传承的,21世纪开始则集中分批进行技术培训。目前,出生于19世纪的前三代(首座代王李氏、第二代王夏氏、第三代王王氏)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人都已经故去。第四代传人有王桂兰(已故)、苏桂臣、王凤兰三位。随着岁月的流逝,苏桂臣、王凤兰也都已80多岁,满族民间刺绣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个重任于是落在了第四代传人王桂兰(已故)之女夏丽云身上。

  作为第五代传人,夏丽云自幼与母亲和姨姨们学习刺绣。为传承其民间刺绣工艺,她从2003年开始便有计划地培训青年一代和爱好刺绣人员,大胆地借鉴、融合苏、粤、湘、蜀绣工艺,并积极地进行调查、挖掘、整理民间刺绣作品和资料,对继承和发展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工艺有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理念。其作品枕顶《独占鳌头》和壁画《十相自在》,曾获2005年葫芦岛国际文化节服绣艺术精品奖。2004年11月,受到了在锦州视察工作的国务地 总理*** 的亲切接见,*** 鼓励她要把这项民族刺绣艺术发扬光大;2005年7月,受到辽宁**** *** 的接见,李书记对其创办的夏氏民间工艺发展有限公司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鼓励。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现状及保护

  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杨金会告诉记者,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艺术,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它内容博大,想像力丰富,涵义深刻,手法新颖,形式多变,是研究、挖掘满族历史文化、历史美学等方面的有利物证。

  但是由于萨满文化逐渐消亡和老一代刺绣艺人的逝去,这些民间刺绣内容正在被忘却。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现代化工业机制绣品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对物质文明需求的急剧变化,必将使带有农业社会传统风俗的手工刺绣工艺逐渐消失。满族民间刺绣艺人后继乏人,如再不重视其挖掘和传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逐渐消亡,这将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

  针对上述情况,锦州市已将满族民间刺绣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采取了保护措施:积极扶持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团体,在社区、农村、学校广泛开展技术传播;在锦州市内成立了满族刺绣厂,举办刺绣学员学习班八期,共计培训学员156人;聘请老艺人讲课、传授刺绣技术,深入民间搜集资料,参加全国各类型刺绣展销会;对锦州的老艺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补助,更好地传承这项工艺;同时锦州市还将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制定了五年的保护计划。

  满族传统手工艺术——制鞋

  布鞋是随着纺织的出现而诞生的,在织布以前,古人有过一个编织阶段,用野麻编织鞋履等。所以先有编织,后有纺织,在编织的基础上发展了纺织。古时的布不是棉布,而是葛和麻的纺织物。葛是我国最早的纺织原料,也是最早制作布鞋的材料。古诗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和冬皮屦,夏葛屦之句。葛屦就是最早的编织布鞋。商周时代,布鞋中有一种舄,这是一种以帛为面,以木为底的布鞋。

  刺绣是 优秀的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在秦汉时期,随着纺织刺绣工艺的发展,鞋饰逐渐从质朴走向华丽,到西汉时,纺织业已是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纺织原料已有毛、麻、丝、葛四种,以丝为主。魏晋南北朝时,丝履依然十分流行。至隋代,舄的鞋面仍为帛,但鞋底用重皮而不用木了。自唐代起始有锦靴,唐代云头锦鞋(1969年在阿斯塔那出土),材料和制作工艺精良,外观十分华丽。宋代鞋饰以锦缎为主,上面绣有各种图案,按其材料、制法、装饰不同,分为绣鞋、锦鞋、缎鞋、凤鞋和金镂鞋等。

  刺绣工艺到清代已非常发达,有各种不同的传统针法,其中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被称为 四大名绣,这对清代的绣花鞋无疑是一大推进。辛亥***后二十年代,上海小花园鞋店的四季绣花鞋最具代表性,即春鞋<绣玫瑰,夏鞋绣荷花,秋鞋绣菊花,冬鞋绣梅花

  中华民族的技术与艺术的结晶——纳底布鞋

  纳底布鞋是 鞋史中的伟大成就,至今依然使用。始于周代,首先为队伍 所用,然后向民间普及开来,这是摩擦原理在制鞋领域中的首次应用,今天的防滑靴也许就是纳底鞋的沿袭。

  清代时,男子布鞋采用线纳牛皮鞋底,有厚薄之分。鞋面为缎、绒和布,鞋口较浅。鞋头有鹰嘴尖头式,也有如意挖云尖头式。分单梁或双梁式样。

  创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的北京内联升布鞋老店创造的千层底布鞋,鞋底前掌薄后跟厚,结实耐磨,不走型变样,具有冬御寒,夏散热等优点。可制成单梁鞋和双梁鞋,尖口、圆口及大舌棉鞋等。千层底布鞋制鞋工艺精细考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是技术与艺术的集合。

  各民族鞋文化与鞋艺术的相融与补充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鞋文化必然对鞋靴艺术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鞋靴产品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满族传统手工艺术——剪纸

  剪纸是 最古老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 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 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在剪纸艺术中,吉林乌拉满族民俗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了 民俗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吉林乌拉满族民俗剪纸是当地满族人祭奉祖先古俗,内容主要包括嫲嫲人神偶、神灵和渔猎生活等等。其剪纸属于家族母系传承,母传女、姑传侄,李侠姑太老宋氏生于1878年,从七八岁就会剪嫲嘛人,使用材料包括桦树皮、苞米叶、毛头纸。后传李侠外婆宋黄氏,主要技法包括“五法三章”:五法为:扎剪、折剪、梛剪、游剪、压剪;三章为:先剪里,后剪外;先剪繁,后剪疏;先剪难,后剪易。黄宋氏后将剪纸工艺传给李侠母亲黄桂珍。再传给李侠。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