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哪些穴位

时间:2016-05-18 15:14:38     编辑:Ky02
20

  “冬病夏治”是民间人们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话,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三伏天艾灸。那么三伏天艾灸哪些穴位比较好呢,三伏天艾灸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不妨来了解看看吧!

三伏天艾灸哪些穴位

三伏天艾灸哪些穴位

  

  三伏天艾灸穴位分布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情欲 ,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有一年青性功能障碍患者,在我的指导下,夏天灸关元穴,在那年夏天后病就痊愈了。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不妨试试。

  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还有贴药疗法,根据病情把中药研成粉末,用胶布贴在肚脐上,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脐疗。

  4、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可以按摩、艾灸疗法。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赶快行动吧。

  5、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穴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阙穴。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在。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临床上命门火衰的症状基本和肾阳不足(和)是一样的.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首座,采用灸法,命门用大艾柱灸,神阙用隔盐灸,不必看灸多少壮,要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6、小儿百病之灸点——身柱

  身柱在背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线陷中。取穴时采取俯卧位,先取大椎穴,然定身柱穴。身柱。身柱子之意,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中气不足出现的哮喘,大气不足出现的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的腰背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根据临床经验我认为是通治小儿之病。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特别是三伏灸身柱穴对以上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小儿皮肤娇嫩,艾条相对要小些,因而一定要小心,一般每次灸的时间表10-20分钟,开始是隔日一次,灸一个月后可减少灸的次数,每周期性2-3次,或者每周一次。根据小儿的身体状况来定。如果小儿体质太差,易患感冒,还可配合风门、大椎等穴位治疗,加强抗外邪的能力。

  7、补肾首选穴位——太溪

  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时,脚趾会出现麻木感。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的腧穴。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如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的肢冷、下肢水肿、阳萎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力量大些以脚趾感觉到有麻木为宜,也可用艾灸。

  以上这些穴位,如果在三伏天艾灸,会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如果长年坚持会延年益寿。

  三伏天艾灸常见问题

  1、艾灸顺序问题

  总原则:先上后下,先背面后正面,先左边再右边,先身躯后四肢。有些个别穴位会有个别顺序。

  2、艾灸频率问题

  平时身体没有病痛的话,每隔5-7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每穴位3-5钟左右。如果有伤风感冒等病痛,或身体寒症较重,可以艾灸相应的穴位,时间可以长一点,5-15分钟都可以。无病痛的情况下,不要每天艾灸,易上火(口干舌燥、便秘、痘痘、鼻血等)

  3、艾灸时间问题

  原则上一天任意时间都可以艾灸,上午是艾灸的最为适当时间,上午>下午>晚上。晚上10点后最好不好艾灸。晚上适宜养阴。例外:如果是治疗失眠症,临睡前艾灸效果较好。四季中,夏季是除寒湿补阳气冬病夏治的最好时节。

  4、气血问题

  艾灸是调动你自身的气血消灭体内的敌人,多少会损耗自身气血,所以要注意补气血。但坚持艾灸,体内阳气终将胜于邪气。

  转眼就是三伏天,从中医上讲,“三伏天”是补阳气的最好时机,阳气正了,病痛也就好了。因而,“艾”健康的你,一定不会错过从根本上解决体弱多病的绝佳时机。这个夏天,学一学艾灸,冬病全不见。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算命www.bmfsm.com)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ciji 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