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冬至习俗
“冬至”也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通常是在每年的每年12月21日或22日之间。
“冬至”有吃汤圆的习俗 - 关于在潮汕地区的潮汕人冬至习俗都有什么呢?!下面快点来了解看吧!

不瞒你说,
潮汕人冬至习俗
潮汕人冬至怎么过
潮汕冬节的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奇趣的是它跟“九”有独一份之联系,使这个节日腾溢出哲理味 - 反而又有厚淀文化底蕴...
析“九”。古书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冬至日。
在农历十一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中之一日!
潮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故称为冬节。俗谚说;“冬至交九”,从冬至日开始等于进入“数九”了 - 潮人也有“数儿”的习俗。
按从前“阴阳”的说法 - 奇数为阳,“九”是阳数中最大者 - 称为“极阳数”。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饶平县诗人杨继钦撰冬至联云:畅月时来终短晷;仲冬日至给长阳。
畅月、阴历十一月的别称。晷就是日影。此朕既照应上述“仲冬节”别称的时令特点之解析~又说明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
正善要压倒邪恶了!
卜“九”。这个卜取预测义!饶平杨继钦又撰二冬节联!
一为:律管吹葭占吉候;冬时俟雪兆丰年;
二为:日至香闺添绣缕;冬分缇室动飞灰!
二联全都扣冬至析“卜”之良俗,“吹葭’、“飞灰”二难点须从“葭灰”之释义去理解:
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
大家可能不知道,从联可见潮乡前有卜“九”之习俗,揭阳榕城有谚云:“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除夕)交~冬节在月中 - 无冻又无霜(暖冬),冬节在月尾,寒冻正二月”。
又;“冬节乌,年夜酥(晴暖),冬节红、年夜淋(春节阴晦有雨)”潮人以此预卜“冬至交九”气候颇验...
寓“九”...揭阳榕城店街有条九龙巷,住户林姓 - 原籍霖田都~父生九子,入城创业,建立宗词~左巷遂名九龙巷。
冬节祭祖时以四枚红甜团置于红桃上...九合久、四与世、团跟传同音 - 这个民俗活动便有“龙生九子”、“世代相传”的深长寓意...
(算命www.bmfsm.com)
写“九”。揭阳榕城西门菱角池“草庐”主郭笃士曾作一九对联,每联九个字!
联云:日长风软花影刚相照;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联写冬节外网时空景观、下联意出曾写《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之苏轼的名篇词句。
画“九”。潮乡的画“九”不同于北京合中原之画九瓣素梅或作《九九消寒图》而是图形于品上~如惠来县冬节日品有称为大团的~它又分为二类:一类叫大红四,表现贴满染红的米粒 - 顶端叠放着多种颜料剪成的小花片、称为团花;
另一种没贴上红米,在光滑的表面上~用小剪刀剪上文字、花样、动物图形或图案,称为毛团,是惹人欣赏的手工艺品,为冬节增添了巧趣合艺韵,在粤东民俗史上因罕见而珍贵。
潮汕人冬至风俗习惯
一、潮汕吃冬节丸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说明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 - 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 - 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 - 冬至过后,才渐渐变短。
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叫法虽不同而义同),分两种:一为常见的糯米丸,一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 - 揉成长条~用剪刀斜剪下,两头尖尖如白米,故名...
说真的 - 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家中的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箶(浅沿的筐箩)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合成粉团,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晒。
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 - 标记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
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
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 - 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
更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圆,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天好象要同孩子们作对似的、老是不亮。其实这是到了冬节前这天~夜的时间最长,过了这一天 - 便开始逐渐变短...
“食了汤丸大一岁”的俗谚来历 - 王琳乾先生在《说说小阳春合寒冬至》(载1987年第四期《潮人》)说:“人们对此有两种说明。
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新年长一岁;一说此语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sharen 的季节~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处决!
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以致犯人一食冬节丸,就说又多了一岁了。据旧史料所载:‘后汉盛吉为廷尉,每年至节,狱囚当断、妻夜秉烛 - 吉持丹笔、夫妻相对垂泣。
’故前人诗有:‘执笔对之泣,哀此击中囚.’冬至一过 - 就封刀待秋官了...
”
潮汕地区,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时做汤丸吃,以示一家团圆...还要总是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来了 - 便煮甜丸敬客。
潮汕过洋者众、旧时华侨多在冬天回乡,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也取甜蜜团圆之意...
二、谢神
在潮汕农村,冬节丸除了食用外,还有个特别的用途 - 即是在门框、碓臼、炉灶、米缸、犁耙、水车以及猪、鸡、鹅、牛等牲畜身上粘贴二粒糯米丸、祈神保护、祷祝牲畜平安过冬 - 新年健旺...
部分地方还要在水果树上贴上冬节丸,在树干上遍处划破一点点树皮,把丸汤淋在上面 - 祈望明年果树能贴枝~结的果实象汤圆一样流流滴滴。
所有这些,都是昔时小农经济生产者对自然神的崇敬合依赖.关于在门环上贴冬节丸、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有一年冬至,闽南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
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丸给女儿吃~但女儿但是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
推来让去,最后要强调的是父亲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 - 图一口之食。
”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节丸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一户好人家,日子过得不错,但她天天思念父亲。
到了冬节的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亲若看到 - 定会触景生情,前来找女儿团聚。
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在牛角上贴丸,这是对老牛表功,易为人理解,但潮汕还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就是要用汤丸给老鼠吃 - 也就是府县志多次提到的“谓之饲耗”一事 - 不过很少人能懂得其中道理。
相传 - 稻谷的种子,是先前住在田里的老鼠从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的。农民为答谢老鼠的辛劳,约定每年收割时,一片土地的路边,总要留下几株稻谷不割,给老鼠食,饲耗是本此而来的。
后来因有一个较贪心的人、割稻时一株也不留地割得净尽,使老鼠没东西可吃...它饿着肚皮跑到观音大士那个地方控诉~说农民忘恩失信...
观音大士便叫它搬进农民家中去住,并赐了它一口坚硬的金牙~使它能咬破东西寻食物。从此老鼠就到处为害了。其实 - 稻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从野生原稻培育出来的 - 精收细打~颗粒归仓是做得对的~饲老鼠是不理应的,但这毕竟是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而已。
三、扫墓
冬节潮属有上坟扫墓的习俗。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节与冬节,谓之“挂春纸”同“挂冬纸”。
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挂春纸”俗例~三年后才没问题行“挂冬纸”。
但人们大多喜欢行“挂冬纸”~原因是冬节气候比较干燥、跟暮春莺飞草长、常有纷纷细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于上山野餐。
冬节扫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及粿品!鲜蚶是必要的、意谓取其吉利的意义!拜墓之时~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就是所谓后土之神。
祭拜仪式过后,人们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轻松又热闹,儿童嬉闹,长者举杯闲谈,山野间荡漾着家族的融洽同同谐.
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壳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壳称为“蚶壳钱”~撒在坟头~是将它作为冥钱之用。
祭品盘中的大鱼,全尾或截分两段的,照例是留给banli 饮酌者的家属.结果是成了规例,野餐时什么人都不许吃它!
当...时你不明规例,错吃了~人们会怪你不晓情理。
四、占卜
潮人过冬节 - 还常伴有占卜活动。有以冬至晴雨,预卜年关阴晴的,如民谚说:“冬节乌,年夜酥;冬节红,年夜(湿)。
”意思是说、冬节如果有太阳,过年夜就要下雨;反之,则过年夜就天气很好。因冬至无定日、有人也以此推算冬天寒冻的时间~说“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交;
冬至在月中、无冻又无霜;冬节在月尾,寒冻正、二月!”这些民谚、其真实性怎么样,是需要科学工作者来回答的。
也有人用冬节丸来占卜生男或生女!一旦这一年有人家娶新媳妇 - 那么在天亮时祭拜完井神以后~往井里投进一粒汤丸...
接着让新娶妇急忙打水~如果能够将这汤丸打上来~那么则预兆生男孩。有人则将放在筛里的汤丸每次取出两粒,一直取到如果剩下一粒~则预兆生男孩...
潮汕人冬至习俗特色
冬至 - 潮汕人称为“冬节”。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不瞒你说,潮汕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潮谚说:“吃过冬节丸,就算大一年。”每年的这一天~潮汕人都有吃“冬节丸”、祭祖与扫墓等习俗。
吃团圆饭
在潮汕地区~冬至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一家大小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中吃顿暖暖与与的团圆饭。长辈们在冬节晚餐上会说:“食丸阖家团圆,食糯米饯就有钱,食芹菜蒜有钱算也有钱劝(藏)!
”尽管有都是由食物名称引申而来的谐音,反而也让人看到出潮汕人重视家庭,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吃冬至丸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
潮汕一带 - 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丸。到冬节前一天 - 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搓成团...
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部分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仔公孙”丸,标记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
起床完了 - 大人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 - 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假如有家人外出未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丸给他吃。
贴甜丸
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独…还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超过、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
如今人们不再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甜丸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传说,有一年冬至,从外地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
饥寒交迫 - 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丸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
推来让去,父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块儿择一人家嫁了 - 图一口之食。
”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丸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
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亲若看到 - 定会触景生情.
”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算命www.bmfsm.com)
祭拜祖先
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 - 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
谢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 - 非要...不可还要有冬节丸 - 人人必须食用以示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以前、意为请神明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上坟扫墓
上坟扫墓则是冬至的另一项活动!按潮汕的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与冬至、谓之“过春纸”同“过冬纸”。
哦,原来潮汕冬至跟家乡一样,都有吃汤圆的习惯,只不过在潮汕那、汤圆不仅仅叫汤圆,还会叫冬至丸,甜丸,而不是吃心心念念的牛肉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