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有什么风俗习惯

时间:2017-04-20 17:39:17     编辑:ky05
20

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土族就像其它民族一样都有一些民族的习俗,跟民族的禁忌...土族有不少的习俗 - 也有不少的禁忌,以前土族是不过中秋节的,而言随着发展现在也会过中秋节的。

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最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客人来时;

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

一起看土族的风俗习惯...

土族的有什么风俗习惯

土族的饮食习惯

土族的饮食习惯跟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

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与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

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土族主要聚居在 西北部青海省,土族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尤其精于养羊...因而形成了别具风格的饮食文化。

不瞒你说、土族饮食同生产有直通关系.牧区以食肉类、乳品为主食,农业区以青稞、荞麦、薯类为主 - 喜欢吃酥油炒面、油炸馍、手抓大肉、手抓羊肉、沓呼日、海流、哈力海、烧麦、j锅等!

爱唱奶茶,饮自家酿制的青稞酒~土语称"酩 "...

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 - 早餐比较简单,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为主食;午餐比较丰富,有饭有菜,主食为面食,常制成薄饼、花卷或疙瘩、干粮等食用;

晚餐常吃面条或面片、面糊糊等!

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 - 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同节日食品!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

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沓呼日"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匀、做成圆饼,放进灶内烤熟~吃起来酥脆可口...

土族人招待贵客时,桌上要摆一个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一盘大块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着是主人对贵客最尊敬的招待。

土族人有传统的饮食卫生习惯~吃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分着吃,免得有病相互传染~也显得文明卫生。

土族人非常好客,特别欢迎客人来访~哪怕是路过或前来投宿的客人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当地有句俗话说:"客来了,福来了"!

宴席上、一般情况下主人要与客人喝三杯酒。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敬三杯酒 - 叫做"临门三杯酒";

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开宴后,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不会喝酒的人也不用害怕,只要客人用中指蘸上酒,对着空中弹三下就可以不喝了,可见土族人是特别尊重客人的意愿的!

日常饮料同当地藏族一样,喜饮茯茶、酥油茶,还尤其喜饮用青稞酿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数较低(约30度左右),清醇绵软,馨香可口 - 家家皆能自酿,在酿制时都习惯加一种名为羌活的中药,饮时味稍带涩 - 有散表寒,祛风湿的功效!

除酩流酒之外,还有互助白酒,如互助头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种...

土族许多节日特色饮食,如:过春节时蒸花卷、馒头,炸油饼等;端阳节做凉面、凉粉;中秋节做多层大月饼(差不多大馒头)。

十月初一吃饺子、十二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面做"搅团"吃、十二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面小饼~还要在小饼上刻出菱形的图案 - 并用麦草编一个草马,专门用来祭灶.

土族的婚俗

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接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 - 大家叫他们“纳什金”...

娶亲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请的两位“纳什金”就要带上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一头母羊去参加娶亲。

这事儿说来话长 - 他们到女方家时一般要受到异常热烈欢迎,但欢迎的方法却是十分格外的。“纳什金”到女方家后,作为开端要与新娘的女伴们隔门对歌,只有当一一回答上了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

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凉水泼他们。着时、女方的长者则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

这事儿说来话长,”实际上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他们就会喊,“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

”“纳什金”逃上楼,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

”事实上是指挥大家泼水.“纳什金”即使全身湿透~犹如“落水”,也不能生气。

姑娘戏弄够了,则会请他们更衣入席。土族人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为了向新人祝福。

土族的丧葬习俗

丧葬,一般行火葬 - 部分地区行土葬.

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原处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

当天早晨,等于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请木匠赶做灵轿。第三天下午,将遗体入殓,用一条向左拧成的白布或黄布条,在每一关节处绾一乡球,一身要绾七至十三个,然后套上黄布做的套子,土族语称“布日拉”,装入灵轿内!

灵堂设在堂屋里。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老人病故要请喇嘛诵经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

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有要来吊唁,舅舅来“认骨”...

土族丧葬要待客!一般分三顿饭、馍馍茶、酥油炒面、蒸油馒头与稠米饭。一般不动荤,只吃素。三道茶饭后,舅舅举行“摆外”、慰亡灵仪式,对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评价,对儿孙们的孝心作出褒贬。

“摆外”后,黄昏时分,请人到一个僻静处,砌火化炉。举行火化仪式,一般在早晨六七点钟...

灵轿由儿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场.遗体由其儿子或侄子从灵轿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炉内后,送灵轿者都跪拜在周围祭奠。

女儿、媳妇都要哭丧。由指定的两位本家弟兄点火。灵轿也要砸碎火烧...喇嘛诵经,向火化炉内投放五色粮食,浇酥油汁,约两小时约,火化结束。

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长的柏木匣内,由儿子或孙子用一根红绕牵引,埋在临时选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时,再迁到祖坟地埋葬.

亡人送葬后,子女服丧,一般为七期,四十九天.服丧期间,男子不戴帽子,妇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亲访以,当年不贴春联,不拜年,以示哀悼。

 土族的禁忌

土族人禁忌众多,忌讳过中秋节!中秋之夜人们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换个角度土族人也随着大众过起了中秋节,土族地区的月饼是土族群众自家蒸出来的,又大又圆,花样繁多,月饼上的花纹五颜六色,别具一格。

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着会效应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

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

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与大声喧哗;

忌从僧侣的跪垫与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 - 务必要从左向右 - 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同随地大小便还有高声喧哗。

土族还有忌门的习惯,如生孩子、安新门、或家中有重病人时,要在大门旁边贴一方红纸,或在大门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进入庭院。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