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传统头饰

时间:2017-03-21 16:18:16     编辑:ky05
20

  古代汉族女子发饰多种多样, 有笄、发簪、发钗、耳环、步摇、凤冠、华盛、发钿、梳蓖、巾帼、假髻等。那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汉族的传统头饰都有哪些吧,

汉族传统头饰

  汉族传统头饰

  汉族传统头饰有哪些

  1、笄

  2、簪 zan1

  3、钗 chai1

  4、步摇

  5、栉 zhi4

  6、华胜

  7、凤冠

  8、发钿

  9、北京绢花等等

  汉族传统头饰资料

  1,笄:古代发饰,固定发髻的用具。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汉族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弁”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2, 簪:簪是笄的发展,是固定发髻的单股长针。古代汉族男女都用笄,开始多为竹制,后来渐用骨、象牙、铜、金、银、玉、玳瑁等制作,工艺日益精巧,图案精美异常。在笄的头部一端常加纹饰,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其中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

  3,钗:所谓单股为簪,双股为钗,钗为固定发髻的双股长针。钗形状如叉,形如有两跟针脚的簪。钗头制成各种形状,雕龙镂凤,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为华贵。

  4,步摇:步摇亦称珠滴,是簪和钗的发展,形如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饰有金玉花兽,走动时摇曳生姿,因此名之为步摇。

  5,华胜: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

  6,钿: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7,梳篦: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 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梳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齿部,梳子的齿粗而稀,篦子的齿细且密。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梳,用以梳理头发,篦,用以篦除发垢。

  8,凤冠:古代汉族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汉族妇女出嫁时也可佩戴。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9, 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

  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夜读拾得录(101)·千虑一失》一文中,提到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就是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与蜀兵交战。司马懿当然受不了如此激将,但他并没有中诸葛亮的圈套。在汉代,宫廷贵族夫人戴帼,还算做一种礼仪。因而,巾帼遂成了妇女的代称。宋代抗金女将梁红玉;近代民主**家***,人赞她们是巾帼英雄、巾帼豪杰,意义就十分明白了。

  汉墓出土头戴巾帼的哺乳妇女陶俑巾帼不易保存,后世早已弃用。长期以来,人们能知此词,却未曾见过实物形状。四川彭山崖墓发掘出土一件摄裳行走状的女俑,头上戴着如冠的首饰,罩在前额,勒于后脑,形象完整,这就是巾帼。另有汉墓出土的一件哺乳妇女,头戴巾帼,也很美观。

  10,额帕,又名“头箍”,汉族妇女包于头额,明代较盛行,老幼皆用。一般用乌绫为之,夏则用乌纱。每幅约阔二寸,长四寸。后用全幅斜折,阔三寸裹于额上,垂后而再抄向前作方结。年老者或加锦帕。崇祯时尚狭,用二幅,每幅方尺许,斜折阔寸余,一幅施于内,而另一幅加之于外,另作方结加于外幅正面。万历间暑天尚有用騌尾为之。

  汉族传统头饰之钿子

  子分 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 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 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汉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汉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 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 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 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 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 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 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汉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 乾隆十六年(1751年), 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 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 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 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 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 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jiduan 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汉族妇女梳 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 头花、 扁方等大首饰。

  汉族传统头饰之北京绢花

  北京绢花古称头饰花,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也称“京花”,起源于明朝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大街,是以丝、绸、缎等为原料,经凿、染、握、攒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绢花源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伤疤,每天都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调谢。一个心灵手巧的宫女用棱、绸作成假花献给贵妃。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2008年6月7日,北京绢花经国务地 批准列入第二批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绢花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谐调、柔润,形象逼真而名扬中外。

  据清代《旧都文物略》中记载:“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几经传承,北京绢花技艺被“花儿金”、“花儿刘”等老艺人传入了1960年成立的北京绢花厂,从此“京花”畅销世界50多个 和地区,在世界最大的荷兰花市上,北京绢花与鲜花并列,争芳斗艳。“花儿金”第四代传人金玉林制作的一盆“十丈珠帘”菊花,在全国工艺美术 百花奖同行业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但随着北京绢花厂的倒闭,现在只有少数几个人掌握绢花技艺,传承面临危机。当年的绢花厂以计划经济为主,由于对国外市场调研不够,没有掌握国际市场的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绢花突然滞销了。

  北京著名艺人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 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如今品种已由原来的几十种发展到2000多种,有戏剧花、花纤、花篮、盆景等。绢花的制作过程是: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组枝等工序。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