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传统文艺

时间:2016-09-09 11:21:54     编辑:ky04
20

汉族是56个民族里面人数最多的民族,换个角度你们知道汉族的传统的文艺有什么吗?!今天老师 就来教你们汉族的传统文艺有什么,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汉族的传统文艺

汉族的传统文艺

汉族京剧艺术传承

在长期实践中 - 反复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成为京剧 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 - 是 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二百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老师 。

要我说啊~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演员,支撑着近百年京剧艺术殿堂。星罗棋布的戏楼剧场提供了京剧繁荣的舞台,精良特别的器乐、道具、戏装行业为京剧演出增色生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庆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

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与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

汉族近现代艺术推进

木偶

辛亥(公元1911年)初~清朝的封建统治虽一点点消亡,但全国各地的木偶戏 - 除个别地区曾尝试演出“文明新戏”外~大部分地区仍旧演出传统剧目、总的来说仍是清代末年的原貌...

上海文化人对传统木偶戏的关注及勇于革新的精神是可贵的 - 他们初步为木偶戏确立的编剧、导演、设计、制作、舞台美术等方面的分工合作 - 对后来传统木戏的全面推进是有益的!

继上海文人化人之后,由吴荻舟编剧,温涛导演兼演员、人物造型、服装设计等,请桂林青年学生协助演出的提线木偶戏《诗人同国王》 - 于1944年在桂林举办的西南首座届戏剧展览会中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辛亥后到四十年代末,除文化人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几个大城市对传统木偶进行改革外,全国各地的木偶戏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戏曲型。

1975年12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调演。这届调演是在“文革”后期举办的~木偶戏还没有摆脱“文革”的关系到。

参加调演的剧目虽是单一的现代题材,但在移植剧目的情节处理、现代人物的造型、音响效果、舞台美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八十年代初, 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成立,木偶戏科研活动与演出活动掀起一个高潮...

1981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会.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各地木偶剧团应邀纷纷出国访问演出,在同时国内先后举办了多次国际木偶戏的观摩、演出交流活动!

从七十年代后期到1990年, 木偶戏由“文革”时期的低谷,冲向新的艺术高峰。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地 批准列入首座批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族歌曲艺术文化

一、拥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与变异性

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世代相传中,不在同时期(或时间)、区别地区的有区别歌唱者、常按个人得,将某首现成民歌作为蓝本、进行即兴编词~见啥唱啥,想啥唱啥~这就是民歌创作与歌唱中的即兴性。

在即兴编词的在民歌的曲调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此出现了一首民歌有许多变体的现象,如《孟姜女》、《鲜花调》、《剪靛花》等的变体遍布大江南北,也出现了某一地区拥有几个典型曲调跟特性音调的现象。

二、长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入的思想感情.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难忘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走西口》表达了离乡背井、生离死别的亲人间的凄婉、依恋之情。

三、诗与乐的高度结合(算命www.bmfsm.com)

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备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

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 - 兼有其他句式 - 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显示。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如用“苦麻菜”比喻远嫁少女之苦命、用“小白菜地里黄”比喻没娘的孩子~在《农夫怨》、《长工调》等歌中运用了贫富的对比……《槐花几时开》短短四句就做到情景交融、人物性格鲜明、感情细腻地表现了爱情主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