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传统服饰

时间:2017-04-13 16:03:27     编辑:ky05
20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特色,白族的服饰特别的好看、民族风特别好,另外白族的服饰用色很大胆,服饰上的绣花不一样好看,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

既然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也就有了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看起来是的模样。一起看白族的传统服饰吧。

白族的传统服饰

白族的服饰介绍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大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推进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 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

说真的 - 早在3千多年前 - 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与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跟民族风情,显著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以后的日子。

白族服饰或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差异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与美感。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 - 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 - 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

要我说啊~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拥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你猜怎么着?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有鉴于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 - 不论老少,不仅显得非常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

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 - 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

“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 - 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与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

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

想起来真是 - 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的手镯跟戒指,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 - 结构映衬协调 - 色彩飘逸 - 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 “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

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白族服饰

白族挑花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 - 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

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白族首饰

白族金属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 - 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 - 小腿镯等。

以玉器手镯跟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标记;还有好些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

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白族童帽

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

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 - 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不同种类的造型的银饰品。

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白族头巾

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

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一直简化.

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 - 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 - 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少younü 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

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

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白族绣鞋

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主要有三类: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

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都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跟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

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 - 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

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 - 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和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终结果是在鞋头钉上绣球。

多数时候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白族的头饰

男子头饰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

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

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

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

男子服饰 - 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 - 唯有如此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带着民族特色的服饰...

女子头饰

不瞒你说,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

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明显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跟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过去海东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

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当上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 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

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差异而略有变化 - 主要是在色彩的选择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

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 - 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 彩因年龄而定...

少女、shaofu 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大概,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

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同飘带。

把围腰盖在膝盖...开外,恰到好处地感觉青春朝气与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围 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

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端是两片双面绣花。

 白族服饰提升历史

远古时代

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以打猎、捕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

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问世。

白族先民也开始有轻松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的原因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 一开始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

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出现。“工文织” - 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

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调查~在塔中发现了大理国时期的丝织品 - 且保存情况良好~经鉴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探讨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实是一份难得实物资料...

南诏时期

,大凡华贵的衣服,都要用精丝织成的丝、锦、绢缝制而成。南诏王、清平宫的服饰全用锦绣、外缀虎皮,异常灿烂.

在唐代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对所描绘的王族与官员的服饰,作了详细的描述!《南诏德化碑》碑阴载用“二色绫袍”做功臣赏赐品。

《释名·采帛》:“绫,凌也~其纹望之如冰凌之,理也...”轻且薄,以精丝纺之.

不瞒你说,为了使服饰更加美丽,人们除了在衣服上制作刺绣图案,达到美化服饰的目的。公元800年、南诏向大唐朝廷献演大型歌舞《南诏奉圣乐》,还以别的方式来表达,演员们穿南诏民族服饰,衣裙、鞋帽上彩画鸟兽草木花纹!

“八彩”艺术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复杂向复杂演进.故而说南诏时期白族织染刺绣、工艺美术方面的造型设计水平之高,在我国南方是少见的。

它将织、染、绘、绣融为一体、是唐代白族地区纺织业同服饰艺术蓬勃向前发展的显著标志~对仔细看当时的白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上层服制、服式的基本形~式相对固定下来、相应的百姓服饰质量也有所提高,出现了刺绣的服饰,绢类面料虽没官家华贵~仍不失质粗形美之感 - 这一时期的服饰有一个显著特点:注重色调跟装饰彩染跟刺绣较普遍。

服饰的类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社会习俗、文化情趣及生产力演化水平。由...做成白族的“服装文化”。

这一文化对以后元、明、清的白族服饰的演变一直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近代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变革,白族的服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但白族服饰的发展成总是格外指定 习俗、风俗与思想方式剪裁、编排...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习俗在有了个人的行为中起的作用远超过了个人对传统习俗所能发生的不管那个影响…….

”故南诏大理文化在现代白族服饰中遗制犹存,赁白族服饰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始终保持着不同于其它民族的与众不同传统。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