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时间:2016-11-15 11:56:30     编辑:ky04
20

白族也是有着传统的风俗 - 而白族中婚姻中也是有着非常的风俗讲究~而你们知道白族的传统民族风俗其实是有着怎样的讲究吗?

现在老师 就分享一些关于白族的传统民族给大家、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白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白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白族有哪一些民族风俗

关于婚姻的习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

婚后首座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要我说啊,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跟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 - 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

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 - 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能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

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流行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 - 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同父母分居,另一方面组织小家庭。父母跟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跟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广泛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行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能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此刻已不多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风俗有特色的白族婚礼

白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与集会。三月街、绕山林、鱼潭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本主会以及集体劳动等场合~只要是青年男女有意!

都有机会通过唱调子彼此相识,谈情说爱。在被誉为热水之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西山地区,青年男女要是...的话不会唱调子 - 找个对象都十分困难。

白族的婚礼常常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在哪里很大差异。相反都办得相当隆重而热闹!大理白族的婚礼。说真的在结婚的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里燃起算火~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白族的民间艺人被邀请到婚礼上演唱“大本曲”同“吹吹腔”!

三弦声锁呐声响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满了欢乐气氛!艺人们更是倍展其能,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习俗。

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迎亲日子。这一天新郎在伙伴们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临出发前~人们把新郎拥进屋里 - 在一阵锁呐与锣鼓声中,新郎的哥哥手捧一朵用红绸子扎的绣球 - 走到新郎面前,深深作揖~并将绣球搭在新郎的左肩上!

紧接着又一阵吹打,将新郎送出大门~让他到女方家去接亲。

新郎到了新娘家门口.吹鼓手们便停止吹打!这时,新郎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三个蜡丸似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向门前的石墩上甩去。

随之就听到三声震天动地的巨响。这种蜡丸~原来是自制的土zhadan ,是迎亲时用来壮声威的。硝烟弥漫中,迎亲的队伍被迎进女家。

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种惜别之情。当锁呐再次吹起时~新娘的哥哥已将新娘背出门外~让新娘踏上去婆家的路程。一路上少不了乐队伴奏和迎亲者对新郎新娘的调笑。

迎亲队伍来到男方家门口,新娘还是由哥哥或弟弟背着~快步跑进新房。为什么这样着急呢?由于按照白族的习俗,新娘来到男家时,哪些参加婚礼的小孩是最难对付的。

他们往往会蜂拥而上!一边朝新娘撤米花~一边争着用手去掐新娘。这是为了吉利。

即便是掐痛了、新娘也不能发火.不过新娘也早已做好了准备!紧急处.她会拿出一把剪刀来自卫。胆小的孩子还真不敢上前.

除非这样才能安全进入洞房。也有的白族地区,迎亲队伍刚一进门、新郎新娘就像参加百米赛跑似的~争着跑进洞房抢枕头。

据说谁先抢到枕头、就预示着将来谁当家。

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来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难下咽.在白族语言里,“辣”跟“亲”的发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着亲上加亲!

新郎新娘共饮辣椒酒,表示亲亲热热。有的地方还将辣椒末撒进火盆里,辣烟四起,呛得人们喘不过起来。新郎新娘吃喜面时,也要放很多辣椒。

白族婚礼上吃“东坡肉”的习俗更特别。肉是用红曲米染的!事先用麻杆串好,放在碗里让新娘吃.

新娘用筷子去夹~一夹就是一串~根本无从下嘴...这是又是新娘早已预备好的剪子起作用!新娘乘人不备,迅速拿出剪子地给新郎。

新郎将麻绳剪断,使闹新房的人的阴谋不能得逞。

白族的婚礼始终都有唢呐伴奏。新娘进门时吹“接新娘调”;客人来时吹“迎宾调”;

新郎新娘拜堂时吹“一杯酒”、“仙家乐”、“蜜蜂过江”等曲调...

这些曲调体现着白族的聪明智慧同艺术特色。

白族奇俗 转山岭寻真爱

白族的很多文化都与汉族相同,但生活在怒江、独龙江地区大山里的白族同大多数白族的习俗差别很大.

以婚姻习俗为例,年轻人在婚前不受约束。家中的女孩子都有自己的闺房、虽然一家人生活在一处 - 但闺房有单独的小道出入院落,以尊重年轻人的自由.

所谓自由、是说成年女孩的个人活动是充分自由的 - 像...这些与异性的交往都不受他人干涉.即使成年女性与异性有密切交往甚至发生性关系,他人同样也不会干涉...

一旦成年的未婚女子看上谁异性、男子则趁着黑夜沿着单独的出入小道悄悄进入闺房...如果关系维持得好 - 一直保持这种关系也不是没有可能。

假如两个人之间有任何一方不愿意继续这种关系,分手同样是平静的、只要以后不再密切来往就是 - 没必要一定要追究对错,以免伤了对方的情感。

在这以后,照样可同其他异性发生密切关系。只要不结婚~年轻人是享受充分自由的!

你猜怎么着?结婚后的女性就不再享受自由了!如果谁女人被发现发生婚外性关系,哪个男人可就要接受非常严厉的惩罚。习惯上情况下是把男人用绳索把手在背后捆住~栓上块一百来斤重的大石头,然后扔下怒江还是独龙江淹死。

很少有人能够死里逃生。

严厉惩罚的另一面却是对人性的照顾.“转山岭”就挺耐人寻味。

由于很多人的婚姻或许会在哪里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哪些经人介绍组成的家庭,婚后的男女往往会去怀念有过深爱过的人,这种情感上的痛苦挺磨人 - 有时根本无法压抑。

据说生活在大山里的白族因而立了个规矩:“转山岭”,即让这些身陷情感苦楚的男女在一定期限内去寻求真爱.

不瞒你说,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一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有些问题的家庭成员 - 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 - 可以卿卿我我甚至行同居 - 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

三天过后则务必要回归家庭!

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白族民族风俗有哪些

白族的丧葬习俗

春秋战国时代、白族先民的“滇僰”墓葬形式、有竖穴土坑墓葬、瓮棺葬、圆坑墓葬多种。

祥云大波哪已有“干栏”式重型铜棺;弥渡苴力已有大量石板墓...

住在碧江的白族 - 死后不用棺,把死者放在一块木板上,覆以屋上的茅草 - 上盖土,垒成坟状;再在距死者头部两三尺的地方竖一个八九尺高的双杆栗木坊~除挂土锅与盛有祭物的两个麻布袋外,还悬挂死者生前用物~如男的挂弩箭,女的悬织布架等,以示悼念!

后一年内,以石片、石块垒墓!墓头留一孔供死者灵魂出入。哪马白族约在明代前实行火葬,以火焚尸,取骨入罐 - 再埋于家族公墓地。

明后 - 受汉波及 - 渐改土葬——棺葬...

大理、剑川的丧葬也有变化过程。明代以前因受佛教的效应、盛行火葬,以后则改为棺葬。男子死后一般等于行装殓 - 女子死后则一定得等候娘家人亲临!

停柩在堂三天左右即行择地安葬;停柩期间,一般请道士念经,“超度”亡人。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大理海东地区,人死后由族长主丧、族长根据死者家庭的社会地位跟经济状况决定丧事规模的大小。出殡前一般有出帛、诵读韵律严整的白语家祭文等仪式~有的还要“祭方向” - 为死者开道.

墓葬的型式很多~一般名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穷苦人只堆土为坟;

而富家则竖“三碑四柱”、“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有石人、石马、石狮等.

 推荐阅读:藏族的民族风俗

白族传统民族风俗

白族民俗活动撒花秧

洱源县茈碧白族地区在夏插时流行一种叫“撒花秧”的活动。撒花秧是在农事最忙又最辛苦的栽种中途进行的。

花秧(白语叫:“花纸”)是从整丘秧田里长出为数极少的两三株有别于其它的秧苗,拔秧时偶尔发现。

花秧是整株或其中有两三片秧苗的边缘,镶着白里透黄的一道细细的颜色 - 显得独一份、好看,当地白族赋予它一个很美的名字叫“花秧”。

清晨~男的拉田、女的拔秧...拔秧时不管怎样老少青壮,若遇上花秧,预示着当年有好运气。拔到花秧后~找来几分硬币,用一小块红布或红线,将硬币包紧或扎牢在花秧的根部,再把花秧捆扎在整把秧的内层中心.从表面看,和其它秧把一模一样,混同于一筐秧把中,就连扎花秧本人也一时分辨不出到底是哪把了。约定俗成,这筐秧苗只许两到三把是扎有花秧的...撒秧的不能不记住,这筐苗只能撒在同一丘田中~就是当天插秧人数集中的大田里...(算命www.bmfsm.com)

中午,栽插开始了。劳作的人们你追我赶,一派热火朝天的气氛.有人无意中拿到了哪把花秧,拆开后~花秧、红布等物一下子抖落出来~非常显眼,旁边的人便大声嚷着:“有喜啦!有喜啦~某某有喜啦,请客!”所有的人停下手中的活计呼应起来、向花秧得主者表示祝贺:是上年纪的中年女人 - 祝贺她讨上儿媳或早日抱上孙子;

是大姑娘预祝她嫁个好郎君;是新媳则祝她早日生个胖娃娃;是小伙子则祝贺他娶个漂亮的媳妇。

大凡遇到花秧的得主都认为自己碰上好运。立即起身去筹办食品。

午后栽秧途中“打腰台”(休息)时 - 花秧得主便把买来的糖果、炒豆、香烟等一一分送给所有栽插的人们,而对扎花秧的则予以重点酬谢。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