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的由来和习俗

时间:2016-11-29 11:01:58     编辑:Ky02
20

  “祭灶节”是汉族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节日,而“祭灶”也成为节日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那么你您知道祭灶节的由来渊源是起源什么吗,关于祭灶节的由来传说又有哪些?有关祭灶节的民间习俗分别又是做什么事情呢?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

祭灶节的由来和习俗

祭灶节的由来和习俗

  

  祭灶节的由来渊源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日”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婆.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 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清朝后期北方延续流传口诀是:二十一,送闺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灰刺(即打扫卫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赶集(也有叫小圪挤,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馍);二十九,打壶酒;三十,墙上贴上胖孩 ; 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者。那时祀守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一般都是腊月24这天。

  祭灶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发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飞跃,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才开始有所区别。那时,人们在住地烧着一堆堆的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制作陶器、防御野兽。这种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于此,早在《礼记·祭法》中就写道:“王为群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

  “祭灶”是春节的序曲,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日有详尽描述:“古传腊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食品的丰盈。

  祭灶节的由来传说

  祭灶,是 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最初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绘男子或美妇形象,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操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人家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因此灶王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相传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回到人间。其他诸神到了大年初四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算命www.bmfsm.com)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传说二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大哥离开人间后,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传说三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灶王爷的民间传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送灶”之时,要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竹篾扎成的纸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天甜甜嘴,上天说好话,入宫降吉福!

  祭灶节的民间习俗

  小年吃什么

  民间称为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dubo ,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大扫除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贴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