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之中秋节的由来

时间:2014-12-20 16:46:11     编辑:ky01
20

  对于我过得传统节日中秋日来说,想必是人人都知道,但是中秋节的真正又来与历史你可否知道呢?如果你对中秋的又来与发展都不知道的话怎么算是龙的传人呢?而下面就是中秋节的历史又来与发展,想了解的话那就来看看下面的相关内容吧!

传统节日之中秋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之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来由解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jiqing 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由来详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首座,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 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 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 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静夜思》

  【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中秋待月》 

  【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