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饭的由来
什么东西是“立夏饭”,关于立夏饭的由来说法有哪些?!在旧时的立夏节气关于立夏饭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不如来了解看吧!
	
	
立夏饭的由来
立夏饭的由来说法
老人家说、立夏一过就要开始农忙了,从而一定要在立夏这天好好进补,以求整个夏天精神好、有力气劳作。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 - 有“五谷丰登”的意思,后来演变为以糯米掺上嫩蚕豆或豌豆、鲜笋同咸肉等做成豌豆糯米饭,称“立夏饭”...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挖上点笋,“偷”点蚕豆,用点蒜苗.立夏日将兜得的米同食材在露天煮饭 - 饭上放青梅、樱桃等,分送日前给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
民间认为儿童吃后,可防中暑.
立夏饭里加有雷笋、豌豆、蚕豆、苋菜等佐料 - 含有“五谷丰登”的意思 - 立夏吃五色饭,还有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意。
古代立夏饭的故事
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
目前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一方面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酱肉或咸肉,叫五样米饭。
目前宁波大部分地区五色饭的古风已逐步演变成了用倭豆肉煮糯米饭 - 称为“倭豆米饭”。
古人眼疾常见,倭豆颜色乌,人们为消除眼疾,以吃倭豆米饭来保佑一年到头眼睛像新鲜倭豆哪般乌亮,无病无灾!
立夏也是鲜蚕豆上市的时候,民间不是有“清明见荚、立夏好吃”的说法吗?尤其是明代戚继光将军平定倭患之后、人们在立夏吃“倭豆”、也有庆祝抗倭胜利的意思。
民间传说立夏吃倭豆米饭跟戚家军抗倭战(算命www.bmfsm.com)争有关,当时戚家军在镇海甬江口戚家山抗击倭寇,将士们每杀一个倭寇 - 就会在附近摘一粒蚕豆,用线串在自己的胸前,蚕豆越多,解释杀敌多,格外荣耀。
后来宁波人索性把蚕豆改称“倭豆” - 用来纪念戚家军将士在甬抗倭。
立夏节气相关习俗
煮鼎边做夏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 - 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
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作为福州着名的风味小吃,当上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 - 一听“鼎边糊”三字 - 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了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接着下田劳动 - 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
像涮鼎边一样 - “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
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总是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这个地方休息半天。
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方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 - 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
其实吧~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
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立夏吃蛋
哪怕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哪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
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 - 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
茶叶蛋理应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少许细盐 - 酒香茶香 - 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 - 许多人尤其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
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标记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
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当上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