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节气惊蛰的诗句
惊蛰一到,春雷滚滚。古代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说法。那么在古代描写节气惊蛰的诗句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描写节气惊蛰的诗句
惊蛰简介
惊蛰,古称“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 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先(亦作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 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
1、轻雷隐隐初惊蛰(宋·范成大·《秦楼月、忆秦娥》)(算命www.bmfsm.com)
2、初惊蛰(宋·范成大·《秦楼月、忆秦娥》)
3、一雷惊蛰始(唐·韦应物·《观田家》)
4、深虑惊蛰虫(宋·彭龟年·《燕居十六首》)
5、早雷惊蛰户(南北朝·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诗》)
6、恰似春雷未惊蛰(明·唐寅·《清溪松阴图》)
7、何得龙蛇已惊蛰(宋·黄庭坚·《李君贶借示其祖西台学士草圣并书帖一编二轴》)
8、春雷惊蛰余(唐·贾岛·《义雀行和朱评事》)
9、雷动风行惊蛰户(宋·陆游·《春晴泛舟》)
10、春雷惊蛰户(宋·陆游·《市饮》)
11、雨催惊蛰候(宋·陈棣·《春日杂兴五首》)
12、雷雨还惊蛰(宋·宋无·《蕃厘观感琼花》)
13、新春甫惊蛰(宋·苏辙·《游景仁东园》)
14、新雷惊蛰龙(宋·张栻·《寒食前三日野步乌龙山中石上往往多新芽手撷》)
15、苍龙惊蛰背磨空(宋·杜德源·《安济桥》)
16、百虫误惊蛰(宋·杨时·《冬至日闻雷》)
17、惊蛰已数日(宋·赵蕃·《闻蛙》)
18、春雷已惊蛰(宋·方回·《修石山》)
19、只恐挥毫惊蛰龙(宋·王炎·《魏倅同杜仲高游黄龙洞次韵》)
20、是日乃书惊蛰节(宋·朱翌·《游玉泉》)
21、安得如今便惊蛰(宋·吴可·《夜闻警》)
22、堪笑不能惊蛰户(宋·赵时韶·《蚊雷》)
23、划若震雷惊蛰户(宋·孔武仲·《次韵酬昌秋侠见贶之句》)
24、君壮雷惊蛰(宋·刘克庄·《答陈珽主簿》)
25、已过惊蛰日(宋·陆文圭·《骤雨》)
26、冷泉二月雷惊蛰(宋·释绍昙·《贺洪锦溪出世雁山能仁2》)
27、连皷将惊蛰(宋·杨亿·《奉和御製中和》)
28、初惊蛰龙蛇(明·邵宝·《冬夜观树影》)
29、雷霆未惊蛰(元·谢应芳·《卢□□尹宜兴秩满以兵乱久寓无锡今知昆山州》)
30、杏花惊蛰寒(宋·萧汉杰·《菩萨蛮》)
31、数声惊蛰雷(宋·陈允平·《山房》)
32、一鼓轻雷惊蛰后(宋·舒岳祥·《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 上一篇:2016惊蛰是几月几日
- 下一篇:惊蛰节气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