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小暑作为夏季最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日,既反映夏季的炎热,也反映夏季最热的时间准备到来,而对于小暑这个节气日有哪些民间习俗呢?各地的民俗又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小暑的民间习俗有哪些的有关内容吧!
小暑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小暑的解析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表示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故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籍《群芳谱》中也说:“暑气至此尚未极也。
小暑节气吃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各地经典菜肴几乎都有以黄鳝为原料的。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这个时期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治的说法,此时用黄鳝滋补更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小暑节气吃莲藕
第二大宝是营养又消暑的莲藕,在空气干燥、补水又不足的时候,常吃莲藕可以凉血、滋阴、清热,解决流鼻血这种麻烦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莲藕也是高血压、肝病、食欲缺乏、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小暑节气吃绿豆芽
小暑节气的第三大宝是绿豆芽,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绿豆芽菜肴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同时,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们公认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对食道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疗价值。
虽说绿豆芽的食用价值高,但食用起来也颇有讲究。绿豆皮不要随便去掉,要知道,这层不起眼的绿豆皮具有比绿豆还要强的清热解毒功效。绿豆芽性偏寒凉,吃多了容易损伤胃气,慢性肠炎、脾胃虚寒、慢性胃炎者不宜多吃。不过烹调时配上一点姜丝或椒丝,或是搭配些偏温的香菜、韭黄,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了。
山东临沂给牛改善饮食
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食新”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首座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老北京六月六晒伏
今年的六月六是小暑后的第六天。"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有的地叫"晒衣节"或"晒伏"。
扬州六月六晒伏、吃饺子
扬州也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说法。“红绿”是指五颜六色的衣物。此俗现在已不限于六月初六,只要进入伏天都可以晒衣物,故又称“晒伏”。六月六,扬州还有吃饺子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饺子不会疰夏。
徐州入伏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 上一篇:夏至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 下一篇:大暑的民间习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