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汉族有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那么,这四大节日都有什么东西习俗呢?!下面整理了相关资料~大家一起看吧...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春节
春节是华人相当重大的传统节日 - 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怎样做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进步中,变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跟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环境 - 清洗多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 除夕之夜 - 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 - 围坐炉旁闲聊 - 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标记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 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合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推进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能压住邪祟~既然“岁”同“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此刻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这事儿说来话长,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以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分析!
春联的种类还算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有区别的内容 -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 -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与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非但…反而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结果是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跟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 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在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6]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想起来真是,“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让人看到这种向往合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说“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与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与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你猜怎么着?!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但…还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关键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跟山东潍坊;形成了 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跟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跟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迈进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首座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 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能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与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还有喜事庆典,以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眼下、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同东尧,江西的宜春合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独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看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习惯上简称“春晚”~是
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 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得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时候这台晚会已经变成了 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 从文化进展的角度看, 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 - 且引发了 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说真的,它的成功不但牢固确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 - 而且在 电视台衍生出系列差不多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再加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
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当前,综艺节目已经作为颇具规模的媒体文化形式...而春节联欢晚会为 电视综艺文化的推进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与蓝本.
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 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 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大体而言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跟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就是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合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 - 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之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 - 在家的,在外地的 - 都要算在一起 -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 - 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 - 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说实话 -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某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愈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不一般风俗!
每逢中秋来临、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赏月谈月也便变成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 - 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里面。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
为什么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 - 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不瞒你说,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 - 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有区别,因此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说实话,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 - 湿气已去,沙尘未起 - 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格外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为适当时节...
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与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与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非常盛行。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 - 不知起于啥时候?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 - 十二峰前看不眠!”
大家可能不知道,宋代 - 民间中秋赏月之风越发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不瞒你说~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与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 - 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 - 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 - 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其实吧,许多地方成为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别风俗...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现在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想起来真是,”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 - 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 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 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过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 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 - 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 - 所以吃枣粽的最多 - 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有机会早中状元。以往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 - 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也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不同种类的不一样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 某些南方城市 - 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与菖蒲是决定性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 - 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 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 - 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跟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想起来真是~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 - 以驱邪魔。
挂荷包同栓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首座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首座场大雨或首座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能够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扔到河里~代表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 - 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与,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跟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同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 - 搐使如花形 - 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作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相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 - 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因此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没问题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清明节
清明节是 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是在仲春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末了吃掉酒食回家。
目前人们已经改为用鲜花祭拜故去的亲人,这是一种很好的文明祭祀方法.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牵钩、射柳、蹴鞠、斗鸡、蚕花会、拔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的悲痛、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 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祭祖
清明节习俗
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完了、寒食节逐步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连着反复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轻松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 - 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 - 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 - 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讲清楚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流行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更不用说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那时候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想起来真是~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 - 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
那怕有着各式各样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是因利趁便,扫墓之余同样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合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 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了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 - 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 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提升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但…还能够增进健康,而且可能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格外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 - 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特别首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从前,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 给自己带来好运。
挂纸
“挂纸”在 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简单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损坏 。
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 - 此刻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
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 - 用草皮压在坟上 - 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标记。
- 上一篇:汉族八大民系与八大文化
- 下一篇:汉族的民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