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传统舞蹈

时间:2017-03-21 16:08:07     编辑:ky05
20

汉舞,顾名思义 - 即汉民族传统舞蹈,属于民族舞蹈范。汉族舞蹈已经历史悠久了、种类也有好多。那么,汉族舞蹈都有哪一些呢?下面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大家一起看吧.

汉族的传统舞蹈

 

 汉族的传统舞蹈

汉族民间舞蹈有什么种类同特点

汉族民间舞蹈的种类

秧歌

腰鼓

龙舞

狮子舞

灯舞

绸舞

剑舞

跑旱船

花鼓舞

太平鼓

高跷

汉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汉族民间舞蹈是我国繁衍发展几千年的农民舞蹈,在共同的农耕文化生态环境里生成的民间舞蹈艺术。它们的共同特点表现在:舞蹈的群众性、稳定性、即兴性、乡土性等方面。

除此之外,手持道具,载歌载舞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显著特点。

最具代表性的汉族舞蹈

秧歌舞又被称为扭秧歌~它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是 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汉族舞蹈形式~也是民间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并且场面格外的热闹,于是备受人们的喜爱。

秧歌舞一般都是很多人一起跳、在舞蹈中可以加入自己舞蹈的风格,随着鼓声节奏,随意变换队形、再加上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舞蹈,是秧歌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秧歌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文化~一般在传统节日的时候都会扭秧歌来庆祝。秧歌舞表演起来规模大,气氛热闹,感觉就像是过年一样.以致秧歌舞对古代汉族的人民来说意义非凡。

秧歌舞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在各式各样的民族人们表演的秧歌舞就是区别的风格特色.现在秧歌舞已经很多地方在民间流传~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汉族民间舞的特别特点

其一,表现的内容、风格独特。

说实话,如: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胶州秧歌 - 它流传于山东胶州一带的农村 - 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以舞同戏结合的一秧歌表演形式,它的风格特点是“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

扭断腰的“扭”字 - 在胶州有这样的说法,即“三弯九动、十八态”!

大家可能不知道,也就是说,胶州秧歌中全部的动都在“扭”字上。腰上的“扭”不能不以富有弹性的脚下运动与灵活的拧动为支撑点、自上而下的拧、碾、扭,才能使身体线条弯曲柔和.

动作轻柔、奔放。以人体腰部的“扭”带动上肢的绕、推、翻。这种快发力,慢延伸,“力”的控制同运用的动律,增强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显示了胶州秧歌“伸”劲跟“韧”劲的风格特点,给人一种挺拔、舒展的美感形象视觉。

胶州秧歌是以碾、拧、伸、韧四大独有动律特征,成为“三道弯”的体态风格汉族民间舞的明显特点汉族民间舞的明显特点...

其二,带着广泛的表现性.

正如:湖南《花灯》这种舞蹈形式~群众对其表现的内容和塑造的舞蹈形象就有这样的说法:“花灯形象三百三,禽兽妖魔龙鱼猴,日月风雷雨花木,精造打灯不用愁...

”是...造成的民间舞蹈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 - 又为人民所创造 - 所以它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其三 - 载歌载舞性!

载歌载舞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表演中还可分为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等形式!广为流传的各种秧歌、花灯、花鼓,大多数都属于这类的民间舞蹈。

歌舞结合,相得益彰,行表达祝贺同敬意~可叙述劳动的欢快与描绘有区别的环境、可以淋漓尽致地诉说心境跟倾述爱慕。

歌词中有传统的部分,也有即兴创作的部分,触景生情,运用自如...

民间歌舞,追溯其源,它同古代踏歌有关。后来又受到戏剧表演的波及汉族民间舞的特别特点文章汉族民间舞的突出特点出自宋、元两代戏剧的兴起,广泛地吸收民间舞蹈当素材,当上自立 的艺术形式,反过来它又促进了民间舞蹈的表演...

尤其是清代地方戏盛行之际,汉族民间舞蹈吸取戏曲的情节曲折、戏文动听、服饰美观、道具精制等特长~加强表演性同艺术效果.

民间舞蹈同地方小戏关系密切~有点形式几乎无法分开。

道具舞蹈中边唱边舞的形式也有很多、如:“小车舞”、“采莲船”、“打莲湘”等。

有歌有舞便于观众理解.这正是东汉文学家傅毅在《舞赋?序》中所描绘的:“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

”载歌载舞的传统审美习惯代代相传。

其四,技艺求精。

技,又有技能、技巧、技艺等层次之分,技艺是发挥技能的最高表现 - 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的释意、技,技巧也!

自古以来,不同种类的民间艺术多是在祈年、祭祖、庙会、迎神赛会中表演,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持续发展。

明、清以后,汉族民间舞蹈一方面仍在庙会中表现、另一方面一点点过渡到文化娱乐活动。农闲时娱乐性的演出中。

内容单一、形式短小的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于是人们就从地方戏、杂技、武术、器乐、民歌中广收博采 - 使原有形式的内容更为丰富 - 技艺上精益求精 - 变成在广场上没问题演出三个小时的大型节目。

艺人们变成各自的专长,为群众所熟悉和爱戴。

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提升 - 庙会活动的减少或消失~现代文化生活取代民间艺术活动以后,民间舞蹈出现了冷落、技艺低下的趋势!

怎么提供一个新的环境以利于相互竞争、促进技艺的提高与创新、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今~新型庙会、民间艺术节、秧歌节等形式的出现。

无疑又促进了民间舞蹈跟城市群众舞蹈的演化,但在技艺提高上,多限于个别的节目和表演者。尚且不大多数都,农村受商业经济的关系到汉族民间舞的很扎眼特点民间舞!

青年已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苦练不同种类的技艺,人们已失去从前为出会求神、祈福的观念和动力.怎么寻找适应新条件的技艺求精的动力。

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其五,鼓之舞之。

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罗雄岩在《 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第五章《鼓舞开先河》中阐述道,鼓是精神的标记,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河。

这事儿说来话长 - 如果说《尚书?!益稷》“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的话、那么《易?!系辞》“鼓之舞之以尽神”则解释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鼓舞遂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艺术形式。

在同时也代表了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风格与地域文化的特色。

在鼓的形制上、北方多用打鼓,南方多用小型的花鼓,花鼓舞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尽管也广为流传、但多是重舞不重唱,讲究技艺求精.

如山西的“晋南花鼓”,陕西的“宜川花鼓”,表演时,鼓持手中,可系在腰问或系在胸前 - 乃至头顶、肩上、腋下、膝前等处~都可能系鼓,打法上 - 可一人一鼓,一人多鼓,最多者可一人打七面鼓之多~并表现老年、青年以及各种人物形象...

汉族的传统舞蹈之剑舞

唐宋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剑舞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朝鲜族女性舞蹈。古代中原地区也有.短剑的剑柄跟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 - 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带来一种战斗气氛。

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当上一种不着急、典雅的女性舞蹈。

你猜怎么着?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 - 其风格似武术,拥有战斗性。剑舞舞姿矫健而奇妙、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绘此舞:“燿如羿射九日落 -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一说,舞者仅是“雄装、空手而舞”;

一说剑器类似流星、就是两个圆铁球系以丈余彩帛这样的...亦有人认为剑器是双剑.但晚唐、宋代的《剑器舞》确是舞剑 - 宋代大曲队舞意思是称为《剑舞》、舞者还有击刺动作.

晚唐时舞具除剑外还有旗帜、火炬。《剑器舞》原为独舞,晚唐时已是群舞 - 至宋发展为宫廷队舞,按大曲形式演、奏,等于有勾念、自念、对答、歌舞等,演者轮流出场,并有“鸿门宴”、公孙大娘舞剑、张旭等一类简单的故事情节。

也有男女对舞。大曲中的歌辞~有《剑器曲破》同《霜天晓角》两种...

古代的剑器是权力跟地位的标记,剑器是一种高贵、荣耀的器具.人们逐步认识到剑对于强壮身体的主要作用~后来也就演变发展成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武术中的剑术.

练剑家们在习武练剑中,又把剑以...的身份一种抒发感情、表达心意的工具、结果是古人有“舞以达欢”、“舞以尽意”之说~又有“诗、书、画、剑、琴、棋”之谈,剑已成为人们有文化素养的标志之一。

剑舞起来需要是龙形虎步,游龙戏凤。龙形是指身法 - 虎步是批步法、游龙指的剑法,戏凤则指手腕。通过帅、柔、矫、脆的造型同力量,使得“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令人赏心悦目,达到美的享受。

身法是剑法训练的基础 - 感受剑的协调性是以身法为主的这一基本规律...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与感受各种不同剑法的特点及力流,逐步体会身法、剑法、步法三者的协调规律.

剑舞中的剑有单剑、双剑和刀型短剑之分。单剑一般都带有剑穗,剑穗又有长短之分,长的达1米。舞动起来,剑和穗刚柔相济,变化多端、使剑舞生色不少。

剑舞舞姿潇洒英武,形式绚丽多彩,从动作变化上看、大体可分为“站剑”跟“行剑”两大类。

“站剑”动作迅速敏捷,静止时姿态沉稳利爽,富有雕塑感;“行剑”动作连绵不断,如长虹游龙,首尾相继,又如行云流水,均匀而有韧性。

剑舞的音乐差不多以“打铃”节奏的曲调贯串始终,并和剑声相谐。民间的剑舞战斗性较强,熟练的剑术表演令人眼花缭乱。

流浪艺人(寺党)的舞蹈中出有剑舞,一般由少年表演!舞中有较多的武术技巧成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