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民俗习惯

时间:2017-04-13 17:39:12     编辑:ky05
20

其实吧,我国的民族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也不例外,哈尼族的最盛大的习俗就是“长街宴”了、说到哈尼族的长街宴、就不得不说一个县了——绿春县!

说实话、它隶属云南红河哈呢族彝族自治州。此地完整地保留着哈尼族同胞古老的农耕文明、梯田文化等。民俗不一样是那千古一绝的“长街宴”、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起看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婚礼习俗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 - 各地哈尼族的姑妈 - 娘娘以及每一个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来 - 与父母兄弟同度佳节 - 借以追认血缘祖根.

娘家亲人制作丰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进食的传统风俗、女主人特意为回娘家的姑妈、娘娘们单独设宴...

众女面对着满桌可口的食品可是羞于下筷。女主人便将一片芭蘸叶铺在各人面前 - 随即将桌上的多种美味一一拣到芭焦叶中,请客人尽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拣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实,她并没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饭碗的两个手指问,说明懂礼。

如赴宴女子大口进食、将变成世人的笑柄...哀牢山部分地区的哈尼族跟汉族同度春节!节日或“阿玛拖”(祭护寨神)期间,全村各户纷纷置办丰美的食品,端于街心(村中)~在古朴雄浑的铓鼓声和欢乐的歌声中开怀畅饮,同食共乐。

满街心一字成行的丰美宴席实为奇观,世人将其称为“街心宴” - 哈尼语谓之“多角角”或“资乌都”,意即轮流互饮(酒)。

在红河一带奕车人男女青年社交择偶活动中,还有一种奇妙的恋爱宴会~当地哈尼语名字是“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间举行!经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议,邀请远村一群姑娘于某日夜晚前来“阿巴多”。

届时,一二十位妙龄女郎整装一新 - 手持火把来到男方村赴宴...男青年们见姑娘们应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间灯烛通明的公房里~摆开数张八仙桌,桌面上摆满了大块腊肉、干巴、清蒸鲤鱼、腌鸭蛋、大块煎豆腐、大块粑粑、煮大公鸡~能上桌面的各种菜应有尽有...

不瞒你说,准备就绪~宴会开始 - 男女青年配对入席。桌外有一位风趣的斟酒人~给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满酒!随即,伙子头同姑娘头先举杯互相对唱敬酒歌、互相敬酒~完了一一互唱互敬下去。

当一对男女相互敬酒之际、其余各对则相互敬菜唱歌。酒过三巡~东方欲晓、姑娘们便要告辞回去了。伙子们用芭蕉叶包扎好好些美味 - 分别送给站娘们在半路上吃,并定好到姑娘村还“阿巴多”的具体时间~姑娘们这才脚踏青霜消失在山路尽头!

在哀牢山区部分哈尼族中,至今仍残存着不同形式的“不落夫家”婚俗,等于新娘分住娘家与夫家两地。

当新娘从娘家回夫家时,要用一个小巧精美的篾盒盛满可口的米饭与火熏猪肉,腌鸭蛋带去 - 当地哈尼语谓之“合戛拖”。

据说,这是做娘的生怕自己的女儿在夫家不习惯、怕羞、受饿而特意备下的。这盒可口的食物带到夫家并非是新娘一人独食,有时是夫妻一同享用,更多的时候是送给丈夫的弟妹们共食

墨江自称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舞蹈。婚礼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以...的身份迎送新人跟待客的活动场所。

婚礼这一天~迎亲队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准备回程时接应、其余跟随新郎前往女家.当他们来到女家寨口时、寨内鼓乐齐鸣、送亲队跳起传统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给接亲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共舞进寨直抵棚子里。

休息片刻~一对新人站在一张方桌旁,女家亲属用两指夹着一片笋叶,环绕方桌起舞,意在禳灾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队与送亲队簇拥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同等候多时的另一部分接亲人相遇。大家就地围成圆圈~踏着铓锣同鼓点节奏纵情起舞~以显示相互祝贺...

当他们一起来到男家时、棚子内外已摆满了丰盛的酒席...宾客刚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妇女从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紧跟其后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着上置三只碗同一个酒葫芦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点酒菜。

待酒席快要结束时~一位厨师端着放有八只大碗的竹筛,从厨房里出来舞向每一酒席、客人们又标记性地给搛上菜肴.

在他“该跳舞了”的一声号令下、众宾客纷纷离席,围成一圈又一圈欢舞高歌、大家热烈地祝福新人喜结良缘,勉励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

要我说啊,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 - 迎亲时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剧.迎亲队到了女家,主客寒暄几句就开怀畅饮,双方家长也在那块儿大吃大喝,说东道西、似乎忘了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

过了好一阵子 - 头系红绸、胸前挂满银饰的新娘 - 才羞涩地缓缓出现在迎亲队前.当走到新郎面前时,她突然愠怒于色 - 举起双手向新郎劈头盖脸地捶去。

这时~大家起哄助兴。只见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毫不还手。当新娘捶够了,突然破涕为笑时,新郎这才说“现在该走了吧”。

在难分难舍之际 - 母女俩抱着又哭又唱。新娘的兄弟姐妹强行把她俩分开 - 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亲队也尾随而去。

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哈尼族的婚丧习俗各支系间略有区别。碧约人婚姻盛行姑表婚,姑娘长大后要征得男家同意后才得嫁给外人!卡多人的婚姻也如此...

为姑表舅婚 - 缔结婚约以父母包办为主、结婚时,当娶亲人进入女方的毫巴门时,女方要组织年轻人用“橄榄迎亲”~意思是用檄榄把娶亲人身上带着的邪魔打跑掉。

要我说啊,腊米人的舅家有优先择亲权 - 结婚接新人时,新郎在媒人、陪郎与锣鼓手陪伴下,打着锣鼓 - 唱着调子到姑娘家,新娘由长兄背出家门,要边哭边唱“切妞都耶”(女儿调),向父母兄长讨嫁妆,说真的主要是倾诉离别父母家乡的苦衷。

爱尼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夫死,妻子不可改嫁、妻死、夫可以另娶 - 婚姻较自由、无姑表舅婚约束、可由男女自己寻找夫妻。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的传统文化习俗,长街宴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哈尼十月年中一个决定性的习俗,每年哈尼族都会举办盛大的“长街宴”...

每年的秋收过后、哈尼族迎来“昂玛突”节。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 - 也是作为庄稼人的哈尼族人们最盛大的节日。

在这喜庆的日子、哈尼族的所有的...都寨子都要在村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家家户户要准备好各种带着哈尼族风味的菜肴, 还有自酿的黄酒,在鞭炮与唢呐声中~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

一户人家摆一两桌~街心里长桌连着长桌,沿街一直摆开去 - 摆成一条长达千米的街心宴, 这就是“长街宴”,当地人称之为“长龙宴”要不“街心酒 ”,是 最长的宴席!

“长街宴”的美食可谓百里飘香啊!就餐的时候,全村人坐在一起~相互敬酒、说笑~整个山寨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说到哈尼族的长街宴,就不得不说一个县了——绿春县。它隶属云南红河哈呢族彝族自治州。

这个地方完整地保留着哈尼族同胞古老的农耕文明、梯田文化等!民俗非常是那千古一绝的“长街宴”、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绿春县是哈尼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从2004年起此地就开始举办了“ ·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此后每年都会再此举办长街古宴。

“长街宴”成为哈尼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 - 很多的游客都想参观或体验一下“长街宴”,声名在外的绿春县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关于“长街宴”还有一个传说,远古时期哈尼族的祖先迁移到哀牢山定居时,有个恶魔经常变成人样来骚扰村民,咬死牲畜,摧毁庄稼。

为了应付恶魔、哈尼族每年都被迫选一个漂亮的姑娘送给它。后来,哈尼族中有两个名为日则,噶努的青年用计谋杀死了恶魔,为民除害。

从此、为了纪念这两位英雄,哈尼族每年便要在十月年期间举行盛大的长街宴.

长街宴,不仅如此反映了农耕文明之下的哈尼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传承了传统的文化习俗。

哈尼族的饮食习俗

饮食爱喝酒

哈尼族中 - 老年男子广泛嗜好烟、酒,茶 - 有的以香芝麻棵枝叶当茶饮用.稻谷、玉米、高粱是他们酿造白酒的主要饮料(西双版纳哈尼族女子喜嚼槟榔)。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和歌的恋爱宴会。

大家可能不知道~“阿巴多”是哈尼青年互相说爱慕,显示智慧、比赛烹调技术的酒节!多在农闲举行,由一村的小伙联合邀请邻村的姑娘参加,人数对等,一般在二十人左右 - 人夜宴会在一间大屋举行,男女相约配对入席,菜肴丰盛、必有一只煮公鸡(上面放着两枚鸡睾龙跟一只活螃蟹)!

彼此敬酒对歌 - 相依相伴,直到天明...临别小伙要给相好者送糯米饭与肉 - 并约定下次聚会的日期。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杆灰制作具备特殊风味的豆豉、几乎每餐都用以佐餐~吃法尤多 - 被称为“哈尼味精”。

用其调制的“雀肉松酱”,鲜香无比.

米饭为主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跟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同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你猜怎么着?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和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常年以米饭为主食 - 逢年过节吃糯米饭与糯米杷耙,平时一日两餐,农忙期间一日三餐,主要由家庭主妇或大媳妇承担烹调任务...

农忙期间的早晚两餐在家进食,中午饭用一只特制的竹筒、篾盒或布袋将米饭(外加适量咸菜)带到山野劳动地点吃。

玉米、荞、麦与豆类等作缺粮季节的补充.玉米的播种面积跟经济地位仅次于水稻~分黄、白、糯三个品种,每户常见种植!

哈尼族男女均喜食生蒸饭、意思是二熟饭...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过一夜的大米空干水分,盛入甑内生蒸、待上气半熟后即倒入大簸箕中 - 洒上适量冷水、用一块特制的木片翻撮拍打五六道过后、任其摊凉~三日五日不超过逐日重蒸食用而不变质。

这种生蒸饭始终保持营养~滋润可口而耐饿~不仅深受哈尼族男女劳动者的欢迎,另外将常食生蒸饭的人家尊为富裕者。

蔬菜不多

哈尼族的蔬菜品种不多,多利用宅旁、田间小空地和山地种植青菜、萝卜、瓜、豆、芋头等。按照哈尼族的社会分工,种植蔬菜多由妇女承担、管理粗放~产量不高,常年所需蔬菜除秋收时节储备的豇豆、老瓜外,则靠妇女采集的野生植物烹制而食.

她们采集的野菜主要有蕨菜、树甜菜、树头菜、羊奶菜,臭菜、水芹菜、鱼腥草、细芽菜、水白菜、马蹄叶、金雀花、棠梨花、老鹄花,杜鹃花、以及香菌、木耳、鸡枞等!

哀牢山区水土富饶,气候温跟、不同种类的野味常年不衰,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有的野菜只要烹调有方 - 配料得当 - 就食之可口 - 别具风味。

食肉量大

哈尼族极爱吃肉~以猪、牛、羊、鸡、鸭肉同禽蛋为主,并兼食水产品鱼、鳅、鳝与田螺。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何事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更何况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他们的烹调方法主要有清煮、煎炒和腌制三种。年节期间,肉食丰富,往往把食鲜剩余的猪、牛肉的净肉与骨头分别剔开、将净肉腌制成腊肉跟干巴,储备以待客。

是...造成的哈尼族大房中的火塘四时烟火不断,熏烤成的腊肉同干巴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带鲜昧 - 是哈尼族名贵食品之上乘!

而骨头却剁成碎块,与适量炒米面、八角面、椒盐及姜丝、清酒相揉拌,盛入罐中腌制~过半年后便成酸酢肉~蒸熟食之.

说实话 -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经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与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制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 - 捂沤一昼夜后,便悬挂于火塘超过,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跟干巴均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略含鲜味 - 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

火熏腊肉与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喜食酸辣

哈尼族大多数都喜食酸辣食品,除善腌酸酢肉、酸酢鱼跟螺蛳酢外,还善于利用竹笋、树头菜嫩叶跟青黄豆米腌成好些咸菜。

其中黄豆豆豉尤具风味,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驰誉于世。制作方法虽各地略异,但均可用猪油煎炒或用饭甑蒸熟而食、也可用炭火烘烤后舂细作拌菜的引子,差不多每餐用以佐食、被称为“哈尼味精”。

哈尼族很注意菜肴调味,每餐必备一碗用多种佐料制的蘸水、蘸菜而食。

喜食“白旺”

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被列为杀猪宰牛期间必不可少的名菜。

剁生实际是一种用猪、羊鲜血做的凉拌菜。制作方法是先以适量的椒盐放在瓦盆中,即将瓦盆接在喷涌的血口前 - 使其血盐交融,并用筷迅速搅拌,以姜汁、蒜汁、皮菜根,炒肝与炒花生米面做佐料。

待食用时,冲一碗冷开水进血盆中,并将形形色色佐料撤在血盆里、血凝固佐料擞完 - 即成剁生。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 - 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