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时间:2016-12-09 15:05:52     编辑:ky04
20

  东乡族的人们通常在家里面都会做刺绣,人们都是比较喜欢有着独特美观的刺绣装饰,而你们想知道东乡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其实是有哪些的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东乡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东乡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东乡族民间艺术舞蹈

  宴席曲:流行在 西北地区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传统习俗性舞蹈。是迎亲时男方宴请女方送亲者的宴席间演唱的歌舞形式。曲调优美,节奏性强;歌词多叙述民间故事、传说和一些幽默逗趣的内容。舞蹈动作不配合歌词具体内容,只表达欢乐的情绪。宴席曲多为2—8人的男子对舞,相互换位后,有屈膝半蹲、双手伏膝的行礼姿态。其基本步法一般是脚尖或脚掌先落地、膝部屈伸,使身体如波浪起伏,与头部的摆动、颤动相协调。手势有单晃手、双晃手、掏手、望月等,舞姿洒脱昂扬,表现了高原民族豪放、开朗和诙谐的性格。

  哈利舞:东乡族人流行在婚礼上唱“哈利”,通过歌舞尽情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祝福。新娘被迎到男家后,亲朋好友开始唱“哈利”,众人相和,并按着节拍手臂、腿弯曲作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随呼声前进后退,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多为祝贺、赞颂之词。

  哲兹白:东乡族穆夫提教派中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叫“哲兹白”,这种舞蹈多在宗教仪式中表演,舞者均为男子,动作以诵经的节奏为准。主要动作为:双手前后甩动两下,同时脚下动两步,然后双手在胸前交替拍胸,这时一腿稍弯曲,另一腿向前伸出。舞蹈特点诙谐、幽默、洒脱。

  东乡族的文化民间艺术

  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以及多彩的剌绣,精巧的雕刻、剪纸等。东乡族的主要文艺活动有“那敦赤”摆摊献艺,表演说、拉、弹、唱。

  长篇叙事诗《战黑那姆》,《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脍灸人口。《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颇富启迪和教育意义。现代民族文学领域,东乡族人民涌现出了不少作家。如著名诗人汪良玉的长诗《米拉朵黑》十分有名。

  东乡族人民的民歌很有特色,感情真挚,风格多样,语言朴实并有固定的形式,主要有“了略”、“洛洛”、“哈利”、“真扎诺”和“花儿”等。“了略”是夏收季节唱的歌,曲调悠扬,表达丰收后的欢快喜悦情绪;“洛洛”则是碾场对唱的号子,歌词简单,节奏活泼明快;“哈利”是婚礼歌,歌词即兴而作,可长可短并按节拍击掌、拍手臂,载歌载舞;“真扎诺”是趣味性儿歌,一问一答,很受东乡族儿童喜爱;“花儿”为东乡族人民喜闻乐见,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人人会唱会编,歌声高吭嘹亮,自由奔放,过去东乡族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并把它作为反抗压迫的有力武器。

  东乡族的传说故事达1500种之多,内容有赞颂英雄的,有嫉恶扬善的,有描述智者的,有汉文典籍中的故事和人物等等。这些传说和故事在活跃东乡族人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东乡族豪爽的民族性格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为流行的民间故事《绿寡妇斩蟒》,表现了东乡族妇女的勇敢、智慧和自我牺牲精神。著名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脍炙人口,为群众所喜爱。

  东乡族的谚语简短,音韵和谐,句式整齐,富有哲理性。东乡族妇女十分喜爱剌绣,花纹丰富多彩。其民族雕刻有木雕和石雕两种,多用在清真寺院等建筑上,技艺精湛。

  东乡“花儿”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最喜爱的一朵艺术奇葩,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它语言精练,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是四句一首,前两句为比兴,后两句为本意。每三句各是七个字或是九个字,二、四句多为八个字,樱桃好吃树难裁,白葡萄搭起(个)架来。心里育活口难开,"花儿"里带上个话来。东乡语中把"花儿"称为"端"。"端拉斗"就是"漫花儿"。近一二百年来,"端"在东乡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东乡"花儿"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音"哈 "),不死就是这个唱法。"花儿"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东乡族的"花儿"即兴歌手很多。

  东乡族民间乐器

  东乡族的民间音乐有四弦子、迷迷(一种笛子)和什鸦泥(制的吹器)。

  四弦,跟一般四弦子不同。弹时用两只手,手指在四根琴上来回拨动,曲调优美。有《四季歌》、《绣荷包》、《五更曲》、《十二月》等曲子。

  迷迷,又称筚筚、筚篥,气鸣乐器。原为中亚一些民族牧人的乐器,由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从中亚传入。开始用骨制,后用竹子制成。其制法:用长短音高相同的双管并扎,把筷子粗细的竹子,截成约四寸长的两节,每节开上四个小眼,然后并排用丝线扎紧,口吹处再放进两条以榆树此内皮制成的音筒。奏时,两手执管按孔,口含簧哨竖吹。音域两个八度,高音区柔美、清新;低音区淳厚、洪亮。多为年轻小伙子于夏秋之夜用来抒发爱情。

  什鸦,东乡族语,系用红胶泥捏成的一种形似葫芦的罐罐乐器,这种泥制乐器,只在胸部开两个小眼。奏时,嘴吹罐口,只动小指,声音节奏就可即时而起。今已失传。

  东乡族民间艺术刺绣

  刺绣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主要是由农村女性来制作。一般都是女承母艺,婆媳相传,代代沿袭,辈辈留传,一脉相承。东乡族妇女很早以前也缝制生活所需的衣裤鞋帽,但随着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多数人都是社会上流行穿什么就买什么,自家手缝的服装逐渐失宠。唯独绣花为东乡族妇女所钟爱。她们除了在田间地头干农活,

  刺绣绣品种类繁多,有门帘、墙帱、枕套、炕围子、床裙、沙发靠垫、冰箱布、桌布、鞋垫、肚兜、耳套、枕头巾和小挂件等。在图案上以花草为主,常见的有牡丹、菊花、玫瑰、百合、梅花、兰花、杏花、桃杏闹春、鸳鸯戏水、蜂飞蝶舞、孔雀嬉牡丹、鸟语花香、喜上眉梢、山花烂漫、硕果累累、含苞待放等。刺绣活根据所用工具的不同,分为“机绣”和“手工绣”。“机绣”指用缝纫机来刺绣;“手工绣”指用“绣针”、“剁针”刺绣出的绣品。

  在家里洗衣做饭喂养牲畜外,闲暇时总是三人一群,五人一堆,或在浓密的树荫下,或在热乎乎的炕头,一边绣花,一边聊天,同时也在暗中进行一场比赛:看谁的绣品图案新颖别致,手艺上乘,技高一筹。当听到大家的交口称赞,禁不住满面春风,心花怒放。她们个个心灵手巧,人人擅长刺绣,借助小巧的绣花针和五颜六色的丝线、棉线、金银线,在各色棉布的确良或绸缎上飞针走线,剪裁刺绣出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的各种日常用品或装饰品。过去由于东乡族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日常活动的圈子狭小,再加上衡量一个女人是否有本事的标准被约定俗成地认为是“上炕裁缝下炕厨子”,因此东乡族妇女从小就很重视学习缝纫技巧和厨艺。

  刺绣的步骤

  不论机绣还是手工绣,步骤程序是一样的。

  首座步是选料剪裁。在确定刺绣的物品后,根据绣品大小和质地选择面料进行裁剪。

  第二步是画墨样。把裁剪后的面料对折后平铺在桌面上,在面料上面铺放也对折后的复写纸。图案花样也对折后平放在复写纸上,并让面料、复写纸、图案花样的对折线重叠,严防走样,偏歪不居中。用铅笔或油笔按照图案花样轻轻勾画,花样图案可以借用他人作品,也可自己即兴创作,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第三步是上绷子。绷子是用有弹性的竹子劈成几片后做成的可以调节大小的圆形环圈。把画过墨样的面料平铺在绷子外圈上,绣的图案应居正中间,然后再套上内圈,把面料卡在内外两圈之间,使绣品的绣面成鼓面状。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绣品在刺绣时顺利进行不跳线,不断线,取掉绷子后绣品平展不变形。

  第四步是刺绣。机绣作品虽然操作简便,速度快,工作效率高,但由于不能随时调换粗细不同的机针或不同颜色的机线,图案比较简单,绣法也不能象手工绣那样灵活多变,所以东乡族妇女对能充分施展本领的手工绣情有独钟。手工绣根据所用针具的不同可分为“绣花”和“剁花”两种。“绣花”所用的针比平常家用缝衣针纤细小巧富有韧度,不易弯曲或断折,一幅绣品,若是彩绣往往需要七八个绣花针,根据图案花样的需要,穿上五光十色的丝线,分层进行刺绣。针针相嵌、层层相叠、镶色和谐、过渡自然。可以枝生花,花生叶,叶生枝,采用对称或自由连续形式,任意安排,营造出明暗相宜,疏密有致的效果。

  东乡族妇女个个都是“画”家。她们以针线代笔,用布帛代纸,绣出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爱,绣出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样是绣花枝,墨绿色和翠绿色叠用,既分别出主枝和侧枝,又突出深浅层次感;同样是红色花,梅花的花蕊选用夺目的大红丝线,强调它傲霜斗雪凌寒独自开的品格风韵;杏花花瓣则选用艳丽的粉红色,展现她的妩媚娇妍……她们轻车熟路,深谙此道。

  相对以上所说的彩绣而言,平绣是单用一种颜色的丝线,在一件绣品上,通过针角的长短,不同的针法套用来刺绣,使绣品雅致、朴实、文静清秀。与彩绣喜用大红大紫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

  “剁花”是用类似于缝纫机机针的剁花针,在布帛上刺出花卉来。刺绣原理和机绣是一样的,剁花的时候,剁花针笔直地刺进绣品里子,稍错针角再迅速拉出来。每次刺进去时,丝线要拉得松一些,拉出时线紧一些,采用单线来回剁,使丝线在绣品正面形成凸起的连续纹路,正面和反面花纹一样,给人一种厚实的毛绒绒的感觉。绣花针绣出的花卉图案针角细密,手艺精湛。色彩的明暗深浅,层次的衔接过渡,自然不露痕迹,针法富于变化,有缝、挑、绣、绕、插、绾等等,灵活多样,越看越爱看,叹为观止。剁花针绣出的纹路由于用线量多,图案突起饱满有质感,富有立体效果,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丛生花卉的茂密景象,出活也快。

  东乡族妇女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她们除了一双灵巧的手,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怒放的牡丹,含苞的杏花,飞舞的蝴蝶,成串的葡萄,皎洁的月亮……一切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能在她们手中变成美丽动人的永恒瞬间,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散发出浓郁的传统艺术魅力。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