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统习俗
公历4月4或5或6日当天 - 主要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为重要事情!因此“清明节 ”是 的传统节日,那么关于 清明节传统习俗有哪一些呢?
下面快来了解看吧!
清明节传统习俗
清明节起源源流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 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这事儿说来话长,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介子推像 介子推像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 - 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 - 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 -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十大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
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连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 - 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进步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光能够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不一样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之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但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传统习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九: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儿 - 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 - 不仅如此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 - 将自己知道的一切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标记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习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地方习俗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 移民 - 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
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
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 - 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跟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
,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
后为祭“众祖” - 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山西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 - 上坟时男女都到,说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
大同、平遥等地 - 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
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可是要将冥钱等物整个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
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同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
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 - 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
铲萎蕤草 - 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 - 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
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 - 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河曲县清明节以黍米磿面作饼~称为“摊黄儿”。寿阳县清明节,男女儿童全剪彩纸成串戴在头上~据说这是古代“彩胜”的遗风。
翼城县民预煮黑面凉粉 - 于清明节切薄片,淋上汤汁来吃。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红~据说此日动针线者,会变成瞎子。
平陆县儿童清明节头上以麦系发~祈求长寿!
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 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 - 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 清明节习俗与闽南差不多, 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过去的 农村,每当扫完墓以后 - 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 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
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民众的扫墓习俗 - 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以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与糕饼;
你猜怎么着?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多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还有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 - 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
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则是培墓也就是说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扫墓的在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 - 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
还有一个特别习俗~假使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同吉祥.
江苏
江苏省清明节习俗 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
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
上海
上海旧俗在清明节吃桃花粥、紫笋茶 - 并有祭厉台、迎城隍出巡的习俗。
安徽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酿酒。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
寿春清明 - 家家插柳 - 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
浙江
海宁县清明夜,养蚕人家睡觉时会把蚕子裹在棉衣之下 - 据说蚕子得了人气才会容易繁殖.嘉兴县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
海盐县清明有龙舟之戏。台州府清明簪柳,称为驱香九娘!绍兴人上坟时,要准备一些糖果、饼干,称为“上坟果”、发给住在祖坟附近的儿童!
舟山人扫墓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 - 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 - 结果是称之为扫墓!
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还有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
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以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
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
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湖南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 - 用以造酒尤佳。
新田县农谚:“清明晴 - 万物成”。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 - 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
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有机会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
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导致此作为纪念。
四川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
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
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广西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以及田螺浸水洗眼睛 - 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
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江西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 - 犹有寒食之遗风。
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都不参加!
广东
大家可能不知道、乳源县称清明前十日为“禁风”,县民都在头上戴桃叶。埔阳县清明扫墓后“颁胙” - 意思是由主祭人主持,将扫墓的祭品烹调后 - 请上坟者食用。
广宁县清明扫墓,称为“拜山”.
福建
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
墓时放纸鸢 - 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
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清明节习俗 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俗称三日节)上坟、泉州人则在清明节扫墓...
关于这个日子的歧异,有一种说法是:漳、泉人常因清明节买菜引发纠纷,彼此械斗...所以由官府出面调停后~规定漳州人在三日节、泉州人在清明节扫墓。
(算命www.bmfsm.com)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
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 - 红颜成皓首”。
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也就是说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
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xianggang
清明是xianggang 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
港人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 - 并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在港英时期,中港边界纵然自从国共内战结束~ 执政过后守护森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 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 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人人身穿多层衣服 - 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粤、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与炒黄牛票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