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结婚风俗礼节

时间:2015-03-21 13:58:46     编辑:ky01
20

  在 陕北地区的新人结婚的风俗习惯是怎样的呢,关于陕北结婚风俗礼节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希望可以帮到您!

陕北结婚风俗礼节

陕北结婚风俗礼节

  

  陕北结婚风俗习惯

  陕北男女结婚时,迎亲队伍十分壮观,前边有吹鼓手开道,后边有新郎擎酒相送,一行队伍浩浩荡荡踏得山沟里黄土飞扬.崖畔畔,山梁梁,到处是人观看.由于山大沟深,迎亲队伍有时得走两天时间.晚上,还要在途中的村子里住上一宿.不论歇在哪个庄里,村里人十分高兴,安排食宿.迎亲人数也有讲究,迎人送人的婆姨应为双数,里方去多少人迎亲,女方也陪多少人送亲.迎亲队伍中,婆姨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男人头扎崭新的白羊肚毛巾.但是深藏在花轿中的新娘,却身穿旧羊皮袄,怀抱押轿娃娃(一个6、7岁男娃),用锅底黑把脸涂得黑漆一般,据说是为了在路上逃避魍魉鬼怪的拦截.一声炮响,新郎所在的村庄霎时沸腾起来.男女老少涌到畔上来迎接.吹鼓手鼓着腮帮子吹唢呐,十几分钟不换气.迎亲队伍走进院子,随着司仪"落轿"一声喊,鞭炮齐鸣,唢呐高奏.新娘踩着毛毡进入洞房窑.洞房窑陈设一新,前有供桌,桌上搭红布,放米和猪肉.司仪待新娘时窑后便宣布拜天地.司仪唱道:"一拜神灵送福来,二拜四方甲乙丁,两家儿女合婚姻,一年四季永安康.三拜公婆福寿长,钱财万贵有牛羊……"拜完天地,新娘新郎抬上米斗进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一位老年婆姨为新娘上头,一边梳一边唱"头一木硫长,二一木梳节节长,张家的女子跳过王家的墙.对对核桃对对枣,对对儿女满炕跑.养女的,要巧的,石榴牡丹铰得好.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戴顶子……"唱完后把新娘子头发盘成髻子挽起,最后叫二人喝交杯酒,开始闹洞房.结婚三日,新娘携新郎回门.新郎最怕的是小姨子戏姐夫.新郎刚一进家门,眼尖手快的小姨子,趁姐夫不防之际,将锅底黑抹姐夫一脸,意为新娘到男方家受了气,回门非得偿还不可.当然,这是一种戏虐.回门姐夫须得在岳父家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为了考察新郎心眼多不多,小姨子做回门饺子,盛情招待姐夫,回门饺子里分别包着花椒、辣面、冰豆、干草节.老实一点的挟着就吃,往往会受捉弄."丈母娘疼女婿",会出来解围,用另一碗换下来,小姨子子可开心哩!

  虽说同处陕北,但还是有地区差异,各地结婚时候的风俗也不尽相同。有骑着毛驴结婚的,也有充斥了现代气息的。

  陕北结婚风俗礼节有哪些

  陕北人结婚办喜事既大方又喜庆,既隆重又讲究,很有特色。虽然有些与新时代不太适合的婚俗已被革除(如:蒙盖头、踩红毡、拜天地、端宝斗、上头、撒帐等),有些也已改革(如:新郎可以亲自去迎娶新娘,并直接参与围儿女等 

  陕北人结婚办喜事既大方又喜庆,既隆重又讲究,很有特色。虽然有些与新时代不太适合的婚俗已被革除(如:蒙盖头、踩红毡、拜天地、端宝斗、上头、撒帐等),有些也已改革(如:新郎可以亲自去迎娶新娘,并直接参与围儿女等仪式),但大多婚俗还是被原汁原味传承下来,沿用至今。陕北婚俗主要是由择亲、订亲、迎亲、回门四部分组成。

  择亲: 经媒人说合介绍后,男女双方的家长首先就要打问对方“门备”好不好,(意思是看对方家族及间家有无狐臭遗传。)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如对方“门备”没问题而且男女双方都看对时,就又要看对方生年八字,看犯不犯月,(犯月是“正蛇、二鼠、三牛、四猴、五兔、六狗、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的虎满山吼、十一月的鸡架上抖,十二月的龙海底游”。)看大相是不是相合,(如:“若要富,蛇盘兔。”“虎马享荣华,鼠牛两兴旺。”“二龙不相见。”“鼠羊相逢一旦休,兔子见龙不长久;老虎见蛇如刀断,不叫白马见青牛;金鸡不与犬相见,金猴见猪泪长流”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信仰崇拜 说法,绝不能相信。

  订亲:男方先请阴阳(风水先生)看好吉日,再由谋人传达给女方。到时双方被请的房头(伯、叔、)、间家(外爷、舅舅)及姑姑、姨姨等代表都到男方家(或酒店)去参加订婚仪式。宴席上先是由未来的新郎新娘给“娘家(女方家)”父母和众亲戚敬酒,这时娘家人要给红包。下来新郎新娘再给“婆家(男方家)”父母和众亲戚敬酒,这时婆家人也要给红包。这算是两家新亲戚初次认识。

   等吃过饭,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财礼钱(都是带八的好数)。女方根据情况再给男方退回一定的钱(也是带八的好数)。男方家长将备好的“三金(戒指、项练、耳环)”送给未来的儿媳,作为定亲信物。而女方家也要赠与未来女婿一顶帽子,一双皮鞋。俗话叫做:“铁头帽子稳跟鞋”意思双方定亲了,是不能变心的。

  最后,男方要给参加定亲仪式的娘家人和介绍人,每人一个红包(根据关系,数量不等)。另外还要给娘家数量不少的果馅(双数)让他们自己分发,娘家也给婆家退还几个(好数,如八个)。于是订婚仪式顺利完成。

  迎亲:因本人爱好摄影,曾多次被人请去搞结婚典礼摄像,现根据自己亲身所摄婚礼过程,重点谈谈米脂婚俗中“迎亲”这场重头戏。(这里按新郎直接去“引人”为例。)

  起事:总管很重要,他总是由最有经验和最具威信的人来担当。因为结婚时的一切事宜不分巨细他都要负责,比如大到灶房、吹手,小到红纸、红花。总管头脑一定要清楚,心里一定要有数,他用一根看不见的红丝线,把结婚中每一个程序和环节都巧妙的、和谐的串连和组合在一起,使婚礼能顺利有序的进行,直到完满结束。说白了,总管就是导演。

  在结婚的前一天,特邀的总管就会到位并开始发号施令。他首先给经过“约客”请来办事的主厨、亲朋、及庄邻安排好具体任务,分工明确并要求各司其职。灶上的荤锅和素案上的人开始忙着准备明天的酒席。亲戚来客没事的婆姨们就帮着择菜、剥葱、捡豆芽等琐事。主家准备好结婚中所需一切器物后,就要布置帐房窑(新房),贴喜字、红对联。

  这时,“引人的”人员已内定了:两个婆姨七个汉,(引人的必须是单数,引回新娘则正好凑成双数)。由近亲中头脑灵活,办事干练的人代表男方作“主事”人,以应对和处理好各种意外情况,保证能顺利迎回新娘。介绍人当然是“重点保护文物”了,迎亲要去,双方免不了要她传话周旋。

  两个引人婆姨也有说头:“姑不引,姨不送,妗子引得个黑枣棍。”其实,因为引人是好事,亲戚们都争着去,为了避免大家争抢伤了和气,所以老先人们就编出这样的说法来分流和引导,倒也不失为聪明之举。(引送人有个原则叫“小不引大”比如弟媳先结婚就不能去引嫂嫂,妹妹先出嫁就不能送姐姐。另外怀有身孕的婆姨、改嫁的婆姨、寡妇是不能引送人的。)

  下午,吹手鼓乐队来到。开晚饭时(一般是河捞卤汤)鼓乐队便响吹细打起来。这就称做“起事”。

  迎亲:婚日清晨,新郎家中连夜早早就熬好了红豆米汤,供“引人”男女和鼓乐人员、司机等吃喝。“红豆米汤”取其红字吉利,冬天取暖,夏天解渴。鼓乐里长号挽有三尺红布、司机、摄像都发给红被面(驱邪迎吉之意)。等一切准备就绪,吉日吉时总管宣布出发。首先由吹手中长管号“掌号”,然后鞭炮爆响鼓乐齐鸣,迎亲队伍从新房内由引人婆姨带头依次鱼贯而出。(现在改革了,大多新郎都直接去“引人”。)这时男方要带上“催妆馍馍(白面蒸的大喜馍,共十个,取其十月怀胎之意。)”“围儿女馍馍(白面所蒸如大碗,两个,馍上捏有面花并染色。)”“十来个红点喜馍(要双数,围儿女时用。)” “离母糕(由软米蒸成,揉压成小案板大小,清油擦过表面金黄金黄,糕四角各插一颗红枣,糕中间也插一颗大红枣,五枣代表着五行。离母糕是给娘家的。)”“新褥子(娘家围儿女时铺炕用)”新娘手拿的鲜花等必需物。  

  让专人拿一沓“拜路贴(黄长条纸靠正中贴一个稍小正方形红纸。)”遇庙、遇村,遇桥、遇拐弯或隔一段路放压一张。坐小车时则从车窗向外发出。这喻示着结婚一路上会消灾免难、顺利平安。

  现在乡村生活富裕,交通便利,一般办事再不用毛驴了,而是用几辆打扮得花枝招展喜气洋洋的小车去迎亲,鼓乐队自备有专车,女方家就是再远也很方便。

  到女家:迎亲队一到女方家村口,众人下车并依次排队由唢呐传讯鼓乐相鸣,向新娘家缓缓行去,小车则列队其后。这时村里人就会闻声跑出来看红火热闹。

  快到新娘家时,就有娘家“送人的”及亲朋们笑脸相迎并走上来帮忙接过“引人的”手中拿的聘物。将进娘家院子大门时,硷畔上长长的充满喜庆的鞭炮放响。在鼓乐热烈的引领下,在鞭炮的硝烟中,“引人的”被迎进了院子。

  在女方众人热情的招呼下,“引人的”男女被分设两窑招待。窑内桌面早就摆满瓜子花生、喜糖好烟、各色水果之类,并新沏了茶水。而女方家的宴宾酒饭也在紧锣密鼓中准备开席。

  这时在新娘的闺房内,新郎正给新娘穿上鲜红洋气的婚礼服,系上鲜红的裤带,穿上鲜红的袜子鲜红的高跟皮鞋,并满怀喜悦的给妆扮靓丽如鲜花一样的新娘戴上鲜红鲜红的胸花。接下来就开始接碟。

  接碟:“接碟(就是接识引送人时,主人赠送的一点小礼品。)”新郎新娘端坐炕中间,小炕桌右边坐两个引人婆姨,左边坐两个送人婆姨。在鼓乐声中由新娘的妈妈用红漆盘子端上事先用红塑料袋装好的“红点喜事馍馍”(一般为两碟,12个或16个,但一定为双数),六人六袋。盘子放在炕楞上后,她先给两个新人面前各摆放一袋,下来再给两个引人的一人一袋,接着再给两个送人的一人一袋。同时拿出准备好了的两个红包,放在引人的馍馍上面。等众人将东西收入身后,接碟完成。

  娘家总管宣布开席了。首批上桌先吃席的是两个新人和“引人的”“送人的”“圆饭的(超出送人规定人数之外的送人朋亲)”及司机等。吃完饭,当鼓乐队吃饭时,另一个议式又开始了。

  围儿女:新郎新娘并坐在由男方带来铺在炕当中的新褥子上,新娘的妈妈将男方带来的两个围儿女馍放在新郎新娘向外的膝盖上,(如新郎没来就放在新娘左右膝盖上)。再由新娘的妈妈端一盘男方带来的红点馍馍和自家的红点馍馍(要比男方拿的多一倍,要双数。)放炕楞上,然后一对一对的将红点馍馍摆放在两个新人身边四周,并且要将馍馍均匀的摆成圆圆的一个大圈,将新郎新娘团团围住。这就叫“围儿女”,意思是多生儿女。下来接着拴鱼。

  拴鱼:由新娘的妈妈用红大盘端上一对娘家蒸的大“双鱼(白面所蒸,捏成大鲤鱼样,比真鱼还大,蒸捏并染色得极飘亮极生动。也有四个的,也有带两个小鱼的)”齐头并尾地放在两个新人面前。盘子里的鱼头要朝外,也有一个鱼并放在另一个鱼身上的。

  这时由引人婆姨和送人婆姨分别用一根红头绳分别系在两个鱼的脖子处和尾部,并在红头绳上拴上准备好了的喜钱(人民币)。拴好后,新郎新娘共同用手慢拉轻拽着拴喜钱的红头绳,使两条鱼头并头尾并尾,鱼头向上抬起左右游动。此寓意一对新人年年有余,相依相随,白头谐老。

  出阁:等大家把新娘嫁妆(如,大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满炕毛毯等等,现在还有陪电脑的)都搬上男方家的运输车装好后,新娘就要出阁了。首先吹手掌号,接着鞭炮和鼓乐齐鸣,闺房窑内由引人婆姨领先,(引人婆姨来时是年令大的引头,这时换一下,由年令小的引头。)中间是新娘新郎挽手并肩,后面是送人婆姨以及引送人等依次有序跟出。娘家父母和众亲戚送出村外,新娘的妈妈更是与女儿相送,依依难舍。直到村口,大家坐车出发,娘家他们仍招手目送。

  抢路:米脂人常说,好日子往一搭凑叻。假如(其实我就摄过)迎亲队伍回来路上吹打时,正好遇上另一家迎亲的劈面相撞,此时双方迎亲众人都非常紧张。两个新娘都会不顾面羞不约而同的争先恐后向大路的上方(就是路的阳面)奔去。当相遇面对时,这两朵花儿一样的新娘,就像两只抵架的小羊互不相让。两个鼓乐队这时就像中了邪一样,也互相比赛似的拼命吹打着,炮手们偷偷把鞭炮点燃掷向对方脚下,观众如潮拥挤,现场一片混乱。

  我们的先人也怪,既订下难以调解的习俗,却又想出灵活的折衷办法。在双方僵持之中,总有老者出面,让两个新娘互换手帕或互换发夹。于是一场危机就得以和平解决,双方新娘各归各队,两支迎亲队伍相互缓缓擦肩而过。

  背媳妇:当迎亲队伍回到本村时,新郎的朋亲、同学们早已等得不耐烦了。一见新娘新郎便一拥而上,强令新郎背媳妇。这会儿是幸福的新郎最苦累的时刻,他不但要背着新娘或者抱着新娘走,甚至被众人把新娘压在脖子上“架架楼”上走。(新娘双腿跨坐在新郎脖子上,称为“架架楼”)就这样众人还是不依不饶的扯腿转圈反复折腾,走一步退两步,百般刁难。也有青年们扭压着新郎的哥哥或弟弟来背新娘,更甚者也把公公的脸上抹黑涂成大花脸,硬往新媳妇一边推送。并且要扭秧歌。

  于是年青的一群围着新郎新娘,中年的一伙推送着公公的,涌来挤去。这会闹的、笑的、起哄的、敲凉话的,真是千姿百态热闹非凡,开心的观众都会情不自禁笑口大开。这时全村人差不多全来了,但见硷畔上大路边真是齐河** 的人。这里真是热闹红火的海洋,这时也是迎亲的最高潮。

  只有等机智的新郎或泼辣的新娘,突出众围奔回家去,众人无计可施时,或者在有威信长者的劝说下,众人认可时,迎亲队伍再缓缓行进,红火热闹才会慢慢降温。当新郎家放响鞭炮,就预示着男方家的婚俗仪式又将开始。

  接喜缘:也叫“接缘份”。当新媳妇入院将进入洞房之际,先由一大娃娃担半桶清水一筐柴炭送入帐房窑的厨房内(如果没厨房的可以放在洞房灶台旁),取意“财如流水入户来”“柴米油盐永亨通”。再由吹手中掌号的入内掌号一圈,以驱邪迎吉,喜庆平安。(主家要在新房炕角压上喜钱,由号手自行摸拿。)

  此时新娘的婆婆笑逐颜开,喜滋滋的站在新房门内等待儿媳进来。新媳妇一进门,婆媳两人各自拿出备好的红包,交手互换叫做“接喜缘”。这表示和祝愿婆媳和睦相处。现在也有婆婆给儿媳戴金戒指或金项链的。等新娘先进入新房后,引送人的婆姨们方可入内,茶几和桌上早摆有糖果茶水等招待。

  挂门帘:由新娘的弟弟(或同辈弟弟、下辈的侄儿、外甥都行。)拿出新娘家带来的,做工精致飘亮的红色门帘,挂在新洞房的门上(如是小孩,别人可以帮忙)。这时婆婆的要给红包。过去结婚讲究娘家要陪“灯台、门帘”。现今“灯台”已由台灯代替了。

  穿鞋戴帽:新娘新郎清水洗脸后,新娘取出娘家备好带来的新皮鞋和新帽子。新郎伸腿端坐,新娘蹲下为其脱去旧鞋换上新鞋。随后新郎站起,新娘再给新郎端端正正的戴好帽子。穿鞋戴帽时鼓乐队是要掌号的。这时的鞋称为“乍帐鞋”。

  接碟:和娘家接碟一样,只是主人互换。仍由新人坐中间,右边引人婆姨,左边送人婆姨。由新郎的妈妈端上红点馍馍,先给新娘,再给送人的婆姨,下来给引人婆姨。接着新郎的妈妈拿出备好的红包,先给新娘,再给两个送人婆姨。如果送人婆姨带有小孩的话,那么也要给孩子一个红包。(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一般引送人双方两面都赠给红包了。)

  宴请宾客:下来总管宣布安客,准备吃席。娘家来的男女送人的,自然是首席佳宾,由安客人员特别关照。宴席上新郎新娘要双双敬酒,给娘家敬酒时由新娘斟酒并给新郎介绍亲戚关系。新郎双手举杯敬酒,要依介绍称呼。

  反之,等给婆家各亲戚敬酒时则由新郎斟酒并介绍亲戚关系,由新娘举杯敬酒,依介绍关系称呼相识。

  酒席上主办人新郎的父母也要依席敬酒,以表示对娘家来客和亲朋好友的欢迎和谢意。

  谢陪妆:也叫“谢陪房”。这也是结婚仪式的一个重点。等酒足饭饱休息多时的娘家送人的表示要走,主家客气挽留不住时,就由总管安排发客。在院子中窑前摆放好桌子,桌下几个纸箱内放有分好了份的烟、酒、猪肉、喜馍等礼物,桌上备有四碟凉菜和筷子、酒壶、酒盅。让新郎新娘请来娘家人,另外婆家的人和亲朋庄邻,人们围得满满的一大圈。

  这里正是总管显示自己能言善辩,成熟干练那特殊才华和魅力的表演舞台。总管先让新人为娘家点烟敬酒后,就开始发表即兴讲演和数说吉庆的四六句子,无非就是“不结亲不相认,一结亲一家人”之类。不过他语言机智幽默,很有欣赏之处,不时能赢得大伙鼓掌喝采和哄堂大笑。给现场带来红火热闹而又亲切和谐的气氛。至于谢陪房,男方谢多少钱,女方退多少钱,怎样才好看,都是男女双方事先早就商量好的,这里仅是个议式,只给大家看看罢了。

  接下来总管按“房头、间家”及介绍人分发了各种不同份量的礼品后,总管就宣布“送娘家”。

  送娘家:随着总管一声吆喝,早已等候在旁的鼓乐队已是鼓号齐鸣,鞭炮响起。鼓乐引头,后面娘家人由新娘新郎和男方主家等众人簇拥下送到村口。在双方客气的告别声中,娘家人上了汽车,在双方招手中车开走,众人才返回。

  全家福:娘家送完后,鼓乐队已完成了全部任务。而我这个摄像的还有最后一组镜头,就是照“全家福”。照全家福很有意思,人人都想上镜头,人人都想照好像,他们不是正经危坐,就是僵硬拘谨。他们不知道照像与摄像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幸好周围挤满了观众,不是逗趣就是说笑,引起镜头里和镜头外人们的欢乐互动。于是这段过程便成了摄制全家福的最为适当时机。因为这时镜头每个人的表情最放松、最自然,这时每个人的形象也最本色、最生动。于是一个美好的全家福———活灵活现的诞生了,我的摄像任务胜利完成!

  当然,晚上的闹房也很有看点,年青人们在尽情享受着青春的欢乐。闹房的现场——戏逗哄笑红火热闹,闹房的花样——挖心思空层出不穷。闹房其乐融融这里不表了。

  回门:结婚后,新郎新娘相跟着到娘家,就叫“回门”。“回门”时,女家近门子亲都要请新郎新娘吃饭。如宴请家多而路途又远,新郎可住两天,但新郎和新娘在娘家是不能同宿的。

  新娘回婆家可住八九天后再单独回娘家住八九天,取其“八对八,两家发”“九对九,两家有”这吉利话。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