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过年习俗

时间:2015-07-06 14:15:46     编辑:ky01
20

  过年是 人最重要的节日,过年自然也少不了当地的习俗。在 的不同地区过年都有当地的习俗,关于壮族过年习俗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看吧!

壮族过年习俗

壮族过年习俗

  壮族过年习俗有哪些
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年三十到来,南宁周边的壮族人就忙着杀猪杀鸡鸭,包粽子,做年糕,缝制新衣,张贴春联等。如在记者的老家武鸣伊岭村,壮族村民们以特别的方式来过年三十这个夜晚。年三十夜晚来:村民们有的就会用猪头、阉鸡、糖果品等来隆重祭祖;大人围在火塘边,边讲古边进行除夕守岁;小孩则尽兴地游戏,通宵不眠大人也不干涉。入夜至11时左右,便见各家各户的村民在门前悬挂起长长的鞭炮,待鸡鸣时燃放。自古以来,村民们都守这规纪:当晚,雄鸡啼叫首座趟才能燃炮。燃炮时,谁家点响炮竹能与雄鸡打鸣声同步为最吉祥,村民将这种习俗称之为“压鸡嘴炮”。之后,每鸡啼一遍,便燃放一阵炮竹,直至天明。这种燃炮习俗,在壮族地区很普遍。
春节大年初一,是过年中最隆重的一天。这天黎明时分,村中的老年人就会给小孩穿上新衣。小孩向老年人道新年好后,老年人就会把薪新的压岁钱放到小孩口袋里,并会把小孩叫到屋厅供桌前。小孩面对列祖列宗后,老人便要对小孩进行新年的励志教育。老人还要特别交待:今天出门,见到村人要会道吉祥的话,千万不能讲不吉利的话等等……
大年初一这天,在武鸣许多壮族山村里,到处可见各家各户门口都有贴了春联,可看到人们盛妆打扮,人人喜气洋洋,相逢互道吉祥词。上午9时左右,村民会请舞狮队来舞狮。这时,这些壮族村庄都沉浸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上午10许,村民们邻里之间就会相互串门,给前辈拜道贺,大人要给前来拜年的小孩送利市钱。每年逢此时,平时那些相存矛盾的村民互相拜年后,矛盾就会烟消云散,大家就会和好如初,并一起痛饮。据老年村民说:旧时,大年初一夜晚,许多村寨会请南宁戏班来唱大戏;村与村之间的青年男女,常会以对歌传情,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景象。
旧时,南宁周边的壮族人,还有这样的习俗:大年初一午时前,村民一般不杀生,不动刀不动火;初二以后,才会出村到外去访亲访友。大年初二后,在壮族乡村的村道上,到处可见到手提肩挑着礼品的壮族村民,他们正喜洋洋地寻亲访友。
如今过年更开心
近20多年来,壮族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壮族人过年时,除保持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外,过年更加文明和进步。
春节期间,在壮乡见到族人正举行山歌会、球类比赛、文艺汇演等来欢度春节,过年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壮族的乡村道路上,到处可见到开着汽车和摩托车去寻亲访友的壮族村民,村民们把寻亲访友当成了如何致富的“交流会”。
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大年三十还要做好“压年饭”,以求有余有剩,吉祥如意。入夜,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新春首座日,天空尚未露出鱼肚白,到山间清泉、村旁小河汲新水的农妇村姑便纷至沓来。农妇为全家挑新水,同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象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便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保佑六畜兴旺。然后将新水倒入锅里,与红糖、竹叶、葱花、生姜一同烧开,让全家喝上用新水煮的新年茶。据说:这新年茶会使人万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长寿、小孩喝了聪明能干、夫妻喝了会和和睦睦。壮家村姑汲新水,则有喝伶俐水的习俗。时近清晨,泉水清洌,姑娘们聚在泉边轮流数星星,待数到天上只剩下一颗星星时,便开始喝新水。村中公认的“伶俐嫂”伴着姑娘们喝新水。大家认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会聪明伶俐,故曰“伶俐水”。首座捧水要奖给首座个到泉边的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争着喝,聪明的伶俐嫂捧着水将姑娘们逗得欲喝不能,欲罢也不能,她口中还说着许多逗乐的话,整个泉边荡漾着姑娘们的欢笑声。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向往未来的情感追求,谁不希望自己聪明伶俐呢?谁不想在新年里能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呢?这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势在必争的。
初一至十五,丰盛的菜肴,无尽温暖,全靠灶膛里的火。年间壮家的火是不能熄灭的,火旺象征着家旺,子孙绵延。
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来阵阵喝彩。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在壮族过年习俗方式
年底是壮族同胞一年当中最繁忙、最隆重的日子,从腊月23日起,马塘一带的壮族同胞就开始着手过年,除属猪的那天外,只要是单日子都会有人宰杀年猪。到年前两三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购买年货、对联、鞭炮。在外面工作的人,便想方设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吃团圆饭。在准备的食品中,米粑是壮族的必食之珍,壮族过年吃糯米粑,有两层意思:一是会把开裂漏水的田埂粘住,二是壮族最忌讳与他人争吵,吃糯米粑可以让粑粑把污言秽语粘住,不得罪人。故壮族有“过年无粑粑,不算是壮家”之说。
大年三十晚饭前,壮族把猪肉、鸡肉、鱼肉、酒、粑粑、米饭等作为祭品,祭拜祖先诸神灵。祭完祖后,要烧点纸钱、放鞭炮,然后才开始吃饭。壮族的年夜饭,年菜的品种多、数量足,酒肉饭菜要吃得饱吃得好,并且每碗菜都要有剩余,这样就表示来年粮足菜丰,生活富裕;会喝酒的成年人都要陪老祖宗喝酒,传说过年陪祖先饮酒可以祈求神灵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晚饭后,大人给小孩发红包(压岁钱),红包里面钱的多少视各家庭的经济条件而定,66元、126元、166元不等。发完红包,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守岁,除夕夜烧的火叫“年根火”,也叫“迎新火”。烧“年根火”的材料专选粗大耐烧的铁树、铁疙瘩,通宵不熄,预示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也预示来年温暖、兴旺、幸福、吉祥。
当新年的钟声刚敲响的时候,人们便开始添香添蜡、摆供品、放鞭炮,然后竞相跑到村头小河边抢“新水”,用挑回来的新水烧沸献祖,祈愿新的一年驱恶避邪,无灾无难。据说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纯、最吉利,庄稼喝了长得好,熟得早;老人喝了健康长寿,小孩喝了聪明伶俐,夫妻喝了团结和睦。
大年初一,禁忌很多:成年人不串门子,特别是妇女;不动用刀,不杀生;不洗碗、不扫地,不借给别人财物;不剪指甲,不洗衣洗澡;不睡午觉;一日三餐,早吃粑粑午吃素,晚饭吃三十的剩菜剩饭。在这天,未成年的孩子要穿新衣,给全村挨家挨户拜年道喜,所以早点之后,各家就把向日葵籽、南瓜籽、花生等炒熟,等待孩子们来拜年。孩子们每到一家,见面就说“新年好”、“春节快乐”、“恭喜发财”,然后在主人家的神桌前向神灵磕头作揖,主人则站在一旁念:“天地老爷、灶君老爷、老祖公、老祖婆,保福保佑,保全寨子的娃娃好好读书,天天进步,长大当大官,发大财。”完毕,把准备好的瓜米、水果、糖食往孩子们的衣兜里塞。
初二到初五,人们开始走亲串戚。嫁出去的姑娘,带着丈夫,领着孩子,纷纷回到娘家拜年,妈妈把一年的想念叨个没完,爸爸把最好吃的菜饭摆上桌。女儿回家拜年,女婿最受欢迎,但也免不了受到岳母大人不常回家看看的责问,外孙最受宠爱,外公外婆轮流抱了又抱,亲了又亲,回家时还有鼓囊囊的红包。
初五,大年过完,壮族走亲访友活动逐渐减少,他们又开始盘算新年的新生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