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过年习俗

时间:2015-05-06 14:47:54     编辑:ky01
20

  每个 不同民族过年都有当地的过年习俗,对于藏族地区的人们过年习俗及当地风情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藏族过年习俗

藏族过年习俗

  藏族过年习俗风情
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新年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拉萨地区的人们,从藏历的十二月份就开始做过新年的准备。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炸“卡赛”——一种用酥油和面粉制作的油果子。油果子的形象千奇百怪。同时,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蚕豆、人参果等,上面还要插上青稞穗、鸡冠花、日月牌等,并点缀上小块酥油。炸好的“卡赛” 和做好的“切玛”当作供品放在神像面前。到了这个月的二十八九,家家户户会把屋中的神龛、家俱擦得干干净。有些人家甚至不辞辛苦,将自己的院落粉饰一新。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或门前空地上,还用糌粑粉涂上吉祥的图案。到了二十九的晚上,家家户户团团围坐吃一顿“面疙瘩宴”,藏语叫做“古突”。这些面疙瘩被包上了诸如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的东西,无论吃到哪种东西总会给家人带来一阵欢笑。吃完面疙瘩,家家户户倾巢出动去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一时间,整个拉萨城出现了壮观的场面:端着鬼食盆的人在前面奔跑,举着火把的人在后面紧追,直到鬼食盆被摔烂在熊熊燃烧的青稞秸堆里。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首座天,天还不亮,各家的主妇纷纷到河边背回“吉祥水”,全家人享用“吉祥水”熬出的粥和其他早已准备好的食品,然后家人都穿戴一新,迎接黎明。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酒互相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年初二,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初三,人们还蜂拥至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煨桑,插经旗,挂彩幡,祈求山神和水神赐予幸福平安。整个节日期间,被歌舞笼罩、鞭炮喧染的拉萨城沉浸在欢乐、祥和和喜庆的气氛中。
藏族其他地区的年节也类似于拉萨,节日的气氛可以相互媲美。不过,也有一些地区过年则与拉萨有所不同。比如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新年的第二天,要祭祀土地神和** 神,第三天要在自家屋顶献上神烟祭神,还要插上招来好运的经幡。在安多藏区,大年初一一早,人们就要去山顶“拉则”,即煨桑祭神。这一天除了家里人互相拜年外,还要给村里的长辈拜年。
工布年是在十月一日过。这里九月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之前要先请狗吃饭,让狗当一回未卜先知者,狗吃什么成了全家密切关注的焦点,因为这预示着来年的吉凶,如果狗吃酥油或奶渣,预示着牧业兴旺,如果吃糌粑或饼子,预示着粮食丰收;如果吃肉,则极不吉利,因为这预示着不死人也要闹瘟疫。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晚,狗似乎很通人性,居然极少吃肉。狗吃完后,人才吃团年饭。这一顿团年饭必须拼命吃,因为据说不吃饱,就会被鬼背跑。而第二天一早,即年初一的早饭也因只吃麦片粥而被** 其他地方人们讥笑。这里过年的时间也与其他地区不同,传说是工布王为了让工布男人们安心抵御外敌,毅然决定将工布年提前到十月一日过。这一决定使工布男人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取得了胜利。从此,这个节日一直流传到今天。除了工布地区的新年时间与其他藏区新年的时间不一样外,还有其他一些藏区过年的时间也与众不同,如草地藏族在农历正月初过年,嘉绒藏族在十月十三或冬月十三过糌粑年,白马藏族在正月十五以火把节过年,而同样有火把节的冕宁藏族则把火把节放在农历的六月中旬,并视之为新年的开始。

  藏族过年习俗庆祝方式
藏族人民所过新年节日,与汉族春节大有不同。一进入农历12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新年的储备。当新年的前几天,不管农、牧区,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的要洗梳发辫。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为来年的吉祥如意。从十二月二十八日起,清扫住宅上下、房屋内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过屋内的抽屉,清扫天花板及烟囱时、需择吉日,如3、5、7、9等。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们,骑上马到“圣山”或视为干净之地的山上去,砍来柏香树枝,驮回家来,为过年间每天向神灵“煨桑”的主要原料。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或杂酒、炸各种油果、制酥油奶羔等,到12月30日午前,各户要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各自田间,以各大年初一早晨点燃。
在家里,妇女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时一点即着,以图新年伊始诸事如意。州内许多地区,由于临近汉族的农区,受其影响,在房屋的大小门上,贴有新年年画和对联,但年画内容主要是藏族视为吉祥之物,狮子、龙、虎等,对联一般用藏文书写的吉祥祝词。
十二月二十丸日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相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baifen 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接着,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楷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备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首座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到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座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fahui ,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正月初一,主妇们听见首座声鸡鸣便起来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边,先将手里的藏香插于泉边上方,并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妇便烧火、熬茶,到田间将率先准备好的杂草垃圾点燃。茶开后,到房前阳台煨桑。在备大年初一首座碗茶时,主妇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备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饼干等食料。
主妇烧茶时,要一男性随之起床,给马备鞍。喝茶后与全村男子骑马到神山祈祷和煨桑,这是一支庞大的煨桑队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给马备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华丽的节日盛装。
从神山回来时,骑手们要到宽广的草地进行骑马比赛,saima 场上,对取得首座、二名的骑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骑手和骏马戴上哈达和彩带。继而,寨里的年轻人,表演耍狮子、跳花灯、耍春牛、跳锅庄,之后,听著名老艺人说唱民间故事。但在这天,除了观看集体玩耍的活动以外,人们互不走访。
从初二起,人们才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新年里,人们相逢的首座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狮子、春牛、跳花灯的表演队也是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寨部落.轮回表演。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