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取名
古代的人们取名都是用什么方法的,关于古代取名讲究分别又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希望可以帮到您!
古代如何取名
古代取名方法
1、可以肯定,原始社会初期,由母亲为孩子取名。因为当时的人们仅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亲为之命名乃责无旁贷。《史记?周本记》说到周的始祖后稷,其名曰弃,正是他母亲姜嫄为之取的。只可惜我国上古时期保存下来的此类史料少得可怜。我们读《左传》时,仍能看见母亲为孩子取名的遗风:“早年郑武公从申国迎娶一宫女叫‘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降生时脚先出,使武姜感到很惊讶,因此就给他取名叫“寤生”(倒生)。
2、到了屈原时代,已经确立了父亲为孩子取名的绝对权威。 《离骚》云: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做“灵均”;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的主要由父亲为子女命名的规则,在《左传》及西汉戴圣编定的《礼记》中都有详细的总结。从此,“父为子女名”的习俗在
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延续至今。
3、除了父亲为子女取名外,谁还能担任这个角色呢?
首先是祖辈。《礼记?内则》:“凡父在,孙见于祖,祖亦名之,礼如子见父。”南北朝时宋人王镇恶,生于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五月五日。传说此日生,男害父、女害母。于是,他祖父给孙子取名曰镇恶。***原名云孙,鲁迅本名周樟寿,都是其祖父取的。实际上,祖母也常常为孙子取名。《宋书?袁粲列传》曰:“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扬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孙。”而袁粲之名是他后来改的。
《旧唐书?李百药列传》:“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为儿童时多疾病,祖母赵氏故以百药为名。”祖辈为孙子取名,应该是整个人类历史上较古老的命名习俗。希腊神话《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两大史诗的主人公奥底修斯(Odysseus)这个名字,就是他祖父给起的:“让我的孙儿就叫奥底修斯吧,它的意思就是使人生气的。”
其次是皇帝取名。由于我国古代皇权和忠君思想的存在,皇帝也好为非皇族之人取名,这里说的是最初的命名,并非改名。宋孝武帝曾为王义恭之子命名曰伯禽,为颜竣之子命名曰辟疆。宋人王谠《唐语林》卷一也载有皇帝命名之事:“马司徒之孙始生,德宗名之曰继祖。笑曰:此有二意,谓以索系祖也。”
《元史?耶律希亮列传》还载有皇后为人取名一事:“耶律希亮字明甫,楚材之孙,铸之子也。初,六皇后命以赤帖吉氏归铸,生希亮于和林南之凉楼,曰秃忽思,六皇后遂以其地名之。”皇帝如此,比皇帝小的官们也效法之。《北齐书?李稚廉列传》曰:“李稚廉,赵郡高邑人也。齐州刺史义深之弟。稚廉少而寡欲,为儿童时,初不从家人有所求请。家人尝故以金宝授之,终不取,强付,辄掷之于地。州牧以其蒙稚而廉,故名曰稚廉。”(州牧,一州之长官)
4、古代小孩由舅舅取名。清人钮琇《觚剩续编》卷三“名字前定”条:金文通是由舅舅取的乳名“德儿”。
5、近代社会,除父母、祖父母为孩子取名外,还保留着请父辈之友、祖辈之友为孩子取名的习俗。郑逸梅先生曾为汤志钧之孙取名,就记在《艺林散叶续编》第608条里。至于邓朴方之名,大家则较为熟悉了,那是***
请***
取的:“邓朴方乳名叫胖子,刘帅用拆字法,按照中文拼音把胖(pang)字拆读,取“朴素方正”之意,命名为“朴(pǔ)方(fāng)”。推荐阅读:如何取好名
古代取名讲究
古人在选取名字时尽量从字的义、形、音等多方面考虑,试图通过名字来提供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视觉、听觉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们能领悟到命名者的深刻含意。其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首座,尊古。古人命名时也多表出对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信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曹子舆,字希孟(孟轲字子舆);吴中旦,字希周(周公旦);范学朱字用晦(朱熹字用晦);雷渊,字希颜(颜回);祖蒙正,字希吕(吕蒙正)。有些仰慕先达昔哲者,则直接在名字中间加仰、幕、宗等字。如钱宗尼、于慕渊、方敬舆、鲁希良、明式鸿、吴仰何、聂景白等。
第二,述志。
人在命名时非常看重伦理道德和功业。以德命名者有曹孟德、刘玄德、**
、李德邻。以仁命名者有曹仁、薛仁贵、王守仁、康广仁等。以义命名者有刘义庆、刘义隆、李义府、李义山等。以忠命名的如杨国忠、名将韩世忠、张献忠等。以孝命名的有郭奉孝、方孝孺。以信命名的有韩信、单雄信、李信等。以谦命名者多套用,如吕祖谦、于谦、钱谦益。以圣人之志表示自己心迹者如吕必用,表现出强烈的用世之志;他后来仕宦无望,改名为吕不用,字耕田。
第三,祈福。就连大圣人孔子也曾承认富贵是人之欲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所以人们在取名字时,有时也不免将这种对优裕生活和高贵地位的祈求,通过命名表现出来,如李广利、刘传富、盖宽饶、王富贵、钱广、吴寿富、孙福寿等。现代人们命名也常有这类词,如王永贵、李冒富、张得利等。对仕途的追逐也是如此。隋唐以来,人们一般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求取功名富贵,一旦金榜题名,那么荣华富贵就会自然而然到来。在命名中多有范新科、裘状元、唐殿魁、许占魁、黄开榜、魏魁士、王延魁等。
第四,消灾。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示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愿望,命名有时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如霍去病、司马消难、辛弃疾、冯去疾、黄去疾、石保吉、孙逢吉等即属此例。
第五,添寿。截至目前,世界上虽然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吾生也有涯"这个大限,摆脱自然规律对生命的约束。但人们又总是希望能将生命尽量延长,最好能寿与天齐,达到孙悟空的理想。这种对生命的执著和祝愿,有时也通过命名表现出来。在命名时多喜用寿字:如毛延寿、张承寿、徐增寿、潘天寿等。喜爱用延年、万年、永年、大年、龟年、万龄、延龄、松龄、鹤龄命名者也是非常多的。唐宋以来,命名中多喜用"老"、"吏"、"翁"、"父(甫)"等字,恐怕也流露出命名者对耄耋之寿的期望和唯恐早夭的恐惧。
- 上一篇:古人如何取名
- 下一篇:八画五行属金的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