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的历史故事

时间:2016-11-21 14:14:58     编辑:ky05
20

汤跟是明朝的人物 - 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做过什么伟大的成就呢?最后怎样当上统军元帅的呢?!

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开国功臣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故事吧.

汤同的历史故事

汤与的历史故事

汤与是谁?汤与是怎么死的?

汤合是明朝大将、是当初跟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拨人中的其中一个~是开国功臣。汤同生于公元1326年,去世于公元1395年,字鼎臣 - 濠州钟离人。

汤合跟朱元璋是同乡,并且还是一条街长大的好兄弟,这让汤与再后来成了朱元璋手下极受重用之人。

从小再贫苦家庭长大的汤合 - 见惯了社会冷暖 - 知道没有一个好的地位与富有的钱财~一辈子都是人下人。贫穷而悲戚的生活让汤与早早长大,立誓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这事儿说来话长~汤跟自幼聪慧、很有领导才能~小的时候与孩童嘻戏、他一直处于领导地位!长大后的与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于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之职!

后来再跟随朱元璋渡长江作战之时,原因是屡破元军,军功卓著、因而累功升迁至统军元帅。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参加起义、还是汤与写信劝说。后来朱元璋功绩积累甚快 - 没多久就居于其上~可是汤合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嫉妒之心 - 而是再作为朱元璋的手下以后~尽忠尽职~听从指挥 ,没有仗着自己资历老或者是同朱元璋的情分再就胡作非为。

这一点为朱元璋后来再诸位将军面前立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1353年、朱元璋受命jingong 大洪山、更进一步迅速攻克滁州,领管军总管之职...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与朱元璋都是同辈 - 特别是大家都抱着建功立业之心,豪气万丈,并不觉得朱元璋比自己好再那儿 - 为此并不肯屈于人下。

于是许多时候朱元璋传达的命令,许多将领都听之任之 - 让朱元璋的统领指挥越发艰难!

汤与当时也是朱元璋部下诸将之一,再加上是他写信邀请朱元璋来参加起义、并且他还比朱元璋大三岁,他更有资本再朱元璋面前”倚老卖老“。

但是所有将领之中、只有汤与谨慎认真的听从朱元璋的指挥,这让朱元璋很是高兴。

这事儿说来话长~公元1356年,刚刚平定集庆稍后的汤合,立即又率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队伍 出行巡察奔牛、品城、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接着汤与以枢密院同佥身份驻守常州.

公元1357年,一直到公元1367年,镇守常州的汤与,多次击败张士诚部队、保证了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被牢牢的控制再朱元璋手中!

公元1367年,汤合领征南将军之职,率军jingong 南方地区,于浙江击溃方国珍部,于州,俘获占据延平

1356年(至正十六年)农历三月,汤合随军平定集庆 - 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过一阵子~汤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 - (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的陈友定,后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公元1378年 - 因功被朱元璋授予信国公的爵位、领俸禄三千石!此后汤合多次为朱元璋排忧解难,操练队伍 于中都、临清、北平,远征塞外乃儿不花。

思州蛮族叛乱后又率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一个好的皇帝不仅仅自身才能出众 - 再一块儿还不能不具备一个完整而优秀的领导班子。可以说朱元璋收尾能取得起义的胜利、并且顺利建立进步大明王朝~不能抹去谋士将领的功劳,其中作为朱元璋发小的汤与更是对其尽忠尽责。

洪武后期,年迈的朱元璋感知自己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为了给后来者铺平道路~他上演了真实的”狡兔死走狗烹“。

而汤合早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幕的出现,故而于公元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 公元12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跟由此可见成了各开国元勋中,少数获得善终之人...

汤跟为什么没有被朱元璋杀死?!怎么样评价汤与?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君主 - 是摧毁异族统治政权,恢复汉族政权的民族英雄。他结束了 时代,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王朝 - 使得百姓能安居乐业,修养生息!

照理说这样一位伟大的帝王 - 应该会大家肯定,歌颂他的功绩 - 让其名远扬后世。但是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其实对于朱元璋此人一直以来都抱有两种看法的。

一种说朱元璋是明君,另一种就说朱元璋是暴君。

说朱元璋是明君的理由,已经不必须多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将朱元璋归于暴君一列呢?这个问题还要从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说起。

(算命www.bmfsm.com)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鉴于唐宋两朝后期大臣的权利架空皇权的前例~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性,废除了丞相制度,再同时禁止宦官干政。

再洪武后期、年龄越老的朱元璋开始了他大杀功臣的道路。

对于朱元璋为什么要大杀功臣,有人说朱元璋年老后疯了 - 有人说是为了保证后来者继位跟统治的顺利性。无论是那种原因,朱元璋的确干了这么一件事。

其中兴起大狱,大杀功臣最大的三个案件有: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恒案。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罪判胡唯庸死罪,屠三族。六年后又以胡惟庸通倭等罪名、追杀余党~连太师李善长都被株连处死,并杀者达三万人。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依据有人告发蓝玉谋反等不成证据的罪名将蓝玉斩杀,屠三族,受引关联被杀的有一万五千人~其中公爵位的同侯爵位的也有14人。

这些被杀之人中 - 其中大部分都是开国元勋跟功勋卓著的大臣,牵涉面之广~骇人听闻。汤同是开国元勋之一,非但…反而没有被牵涉其中,而且还受到朱元璋恩泽,赐居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放了汤与一命、使其能得以善终呢?!

从情感方面来讲,汤同与朱元璋是同乡 - 再加上两人只隔了一条街,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发小、有深厚的情谊。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朱元璋得会对汤合心软。

从君臣关系来说,汤与终于朱元璋~并不仅仅是从朱元璋是帝王开始的 - 而是从变成朱元璋的手下接下来,就一直尽忠于朱元璋。

汤与比朱元璋大三岁,而且还是他写信让朱元璋来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来朱元璋很快坐到比汤与还要高的位置,并且再攻克滁州的时候~汤与更是成了他领导的部下。

相反汤同对此并没有不满或者嫉妒,而是恪守本分。当时朱元璋为领军总管、其下还有诸位大将。这些大将跟朱元璋都是同辈 - 都是高傲之辈,所以朱元璋一下子坐到他们顶上~众人都极为不满。

由此可见对于朱元璋发布的指令、很多时候都并不能按照完成...汤同是诸将中唯一一个听从朱元璋指挥的人,这让朱元璋很是高兴...

大体而言说有这么一个先例再~朱元璋对于汤与的信任,应当比其他人都高!

从汤同个人来说~汤与是一个谨小慎微之人、再同时还善于审时度势。他很早就看到了朱元璋想要铲除重臣 - 为后继者铺路的心思,故此并不恋权。

抓准机会就向朱元璋请辞,放下了手中的权利,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才能再后来活的比别人都久~得以善终.

明朝又许多大将、诸如蓝玉、胡惟庸、徐达等等等等,这些人的功绩都很高,再民间也素有名声!但真正睿智的没有几个,汤与诚然功绩比不上他们,但他活命的本事反而要高出几人!

至少他能忍痛断尾 - 放下权势 - 回归平淡...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 - 万古长青信国祠“.

可见对汤跟的信任合喜爱。

信国公汤与为什么能够善终?

伴君如伴虎,这话还真不假。历史上有很多为国建功立业的元勋、大将军等 - 他们均是善始未能善终,结果都被皇帝老儿给杀了...

当然了~历史上像这样大杀功臣的皇帝不胜枚举,笔者不再一一累述了.

下面,笔者就来讲一讲明太祖朱元璋,他未做皇帝之前、就是一个放牛娃,还再皇觉寺做过跟尚~生活穷困潦倒,总是是食不果腹。

想起来真是,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他猜忌刻薄、嗜杀成性的天性就慢慢暴露了出来。朱元璋上台后做的首座件事就是大杀功臣,有的获罪被杀,有的无罪赐死~比方说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左丞相胡惟庸、太子太傅蓝玉、大将军叶升、太子太师冯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宋濂、太子太师傅友德……然而信国公汤跟却能够幸免于难、得以善终 -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东西原因呢?

据笔者研究 - 信国公汤与之所以能够善终,有以下四点原因:

其一、汤跟本就是一个沉稳敏捷 - 善于谋略的大臣 - 又是朱元璋的同乡~对他的了解知之甚多。明朝建国后~汤跟看出了朱元璋的心病,他害怕公爵王侯手中所握之权会对明朝构成威胁.

于是汤跟就顺水推舟 - 以“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队伍 驰骋战场”为由主动交出手中的军权~并辞官回家养老...

汤与识相知趣,正好迎合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为此大悦,立马拨款为汤跟再凤阳老家修建了府第、让他衣锦还乡。

汤与保全了自己与家人。从此以后 - 汤与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其二、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汤与同朱元璋一起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再郭子兴麾下效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成为首领,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下面,汤合比朱元璋大三岁 - 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据《明史》记载:“汤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 - 太祖甚悦之。”汤合再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是铭记于心的。

其三、汤合有一颗常人做不到的平常之心,对待功名利禄从不过于追求,还不争功。他待人宽厚,处事谨慎、再朱元璋批评后也从不发牢骚,朱元璋对他的表现大为赞赏。

后来汤与做了信国公后,从来都不骄不躁 - 亦不傲世轻物~仍以一颗平常之心处事待人。故而,朱元璋对他极度放心,从而保全了自己跟家人。

其四、汤跟衣锦还乡后,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 - 不授人以柄.尤其是汤与晚年,他为人更恭敬谨慎 - 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一语也不敢向外泄露。

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所有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再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据《明史·汤同列传》记载:“跟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汤同的这些所作所为毫无半点贪恋权力的欲望,令朱元璋放心、故而未遭到他的毒手。

就这样,汤与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以七十岁的高龄去世,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汤与死后,朱元璋下诏追封他为东瓯王,谥襄武。

葬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陈令申)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