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夷陵之战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有每一个朝代的故事 - 差异的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有各式各样,而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你了解是怎样的吗?
其中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呢?!夷陵之战蜀军到底有多少人?历史怎么办评价夷陵之战?!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看下面相关的介绍吧!
	
	
历史故事: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故事介绍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正月、魏王曹操病死。太子曹丕嗣魏王,继任为相。十月 - 曹丕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
很快、曹丕即迁都洛阳,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并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第二年四月,刘备也即位做了皇帝。那还是上一年~关羽吕蒙杀~荆州转归东吴。这时候,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便决定出兵讨伐东吴!
当时~蜀国的许多大臣都反对刘备伐吴。赵云向刘备建议说:“ 是曹魏,而不是东吴。若能先灭魏~孙权自然降服!
如今曹操虽死,其子曹丕篡汉~百姓很不满意.我们最好顺应民心,早日占领关中,控制黄河与渭水上游,讨伐曹丕、那时关东义勇之士,就会策马以迎王师!
万万不可先去攻打东吴。一旦交兵,战局就不可收拾,请陛下明察。”
刘备不听、秦也劝谏说:“陛下为了一人一地,不惜亲自出征,万一失利,损失一定惨重 - 到那时恐怕后悔也来不及了。
”刘备听后,见他出此不利之言,便勃然大怒~竟将他下狱囚禁。
七月 - 刘备让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留守成都;命魏延驻守汉中,以防魏军进犯;还派马良带着金银财物,去五溪(今湖南西南部)联络那里的少数民族,共同出兵;
让张飞从间中(今属四川)率兵出发 - 到江州(今四川巴县西)会合.一切准备就绪~刘备正要发兵,忽然接到凶讯,说张飞被害。
原来,张飞在间中,听说关羽被害、朝夕号哭,诸将以酒劝解,他酒后怒气更盛~经常鞭打士卒!这次叫他兴兵伐吴,心情分外激动,对部下更加苛刻,日夜严格督军备战,导致部下张达、范强的不满.
二人寻机暗杀了张飞、便投东吴去了!噩耗传来~刘备对东吴更恨之入骨,便命张飞部下吴班为先锋,自己亲率数万人马,带领黄权、冯习诸军、分水陆两路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杀奔东吴而来!
蜀军先锋部队在吴班、冯习率领下,在巫城(今四川巫山县)大败吴军,乘胜占领了株归(今属湖北),深入吴境五六百里,刘备驻军貌亭(今湖北宜都北)~声威大震。
消息传到东吴,孙权只好改负面的求跟为积极应战。他一面派遣使节向魏国进贡称臣;送还被关羽俘虏的魏将于禁,暂时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一面果断地起用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最高军事统帅) - 命他率领五万人马 - 带领朱然、潘璋等将领抵抗蜀军。
说真的,第二年二月、蜀军将东吴将领孙桓包围在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后,刘备意外地传令全军停止jingong ~就地安营扎寨,观察形势,重新部署兵力,把一部分陆战部队隐藏在深山密林之中,另一路陆战部队同水军会合 - 移驻在平地上,日夜向吴军挑战,希望一举歼灭陆逊的部队。
陆逊可是不肯上当.他见蜀军深入吴境五六百里 - 一路上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便传令部队守住各处关隘~只准挖壕筑垒,不许迎战。
谁知号令既出 - 全军哗然,东吴老将潘璋、韩当等对此十分不满。老实讲,避开蜀军锋芒、坚守不战,正是陆逊的战略决策。
陆逊头脑冷静,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他认为蜀军远离自己的统治中心,深入吴地,处境不利;又沿山行军,处处结营~兵力难以展开;
舍舟就步,失去上游优势。吴军只要坚守~以待形势变化~蜀军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数月 - 刘备始终找不到与吴军作战的机会~心中十分烦闷,当时天气已经炎热,就命令蜀军都移至密林深处,四十多座兵营连在一起,近溪傍润,就水歇凉,准备到秋天再大举jingong 。 陆逊见蜀军在阴凉处连营、违背了军事常识。又见蜀军纪律松懈~士气低落,认为fangong 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出奇制胜。
八月的一天夜里、陆逊命令将士身佩刀剑 - 手持茅草,备带火种 - 悄悄摸到蜀军营前,顺风点火、顷刻之间,四十多座营寨全部被烧着。
只见烈焰腾腾,火光冲天,照得大江沿岸~就像白昼!吴军擂鼓呐喊,举起刀剑,从四面八方杀向蜀军。蜀军狼狈逃命,死伤不计其数...
这一仗~蜀军损失惨重,轴重粮草、船只器械,几乎整个丢失,伤亡数万人~刘备只带领少数残兵败将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不久就病死在那儿。
夷陵之战中东吴的统帅是陆逊,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连营的故事!
来揭秘吧评:陆逊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对敌我双方进行了称得上切合实际的分析,采取了避其锋锐,击其怠惰的战略,以积极的防御 - 抓住有利战机,以弱胜强,一举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夷陵之战蜀军到底有多少人
后世很多猜测和估算,而估算的基础是建立于刘备前部是四万人这个基础上,这个说法是没什么争议的了,孙权上表曹丕"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冯习就是这"支党四万人"的大都督!
在汉末三国时期,四万人的队伍 不是小数目了 - 很多在当时的名将终其一生统率过的兵力也不过数千、就连蜀汉集团能排上前几名的的大将张飞,有记载的统兵数最高也就万余人(巴西战张郃);
于禁的7军,大多数意见认为也就是3万余人。冯习能统4万人 - 这个数量级直追蜀头号大将关羽...(算命www.bmfsm.com)
那么,冯习是怎么样的人呢?这关系到蜀军总兵力的分界点!由于:
要我说啊,1:冯习是还算普通的将领(但不至于说是打酱油那么普通),那么一个有点普通的将领统4万,后面的刘备本部肯定比这个4万人多(但估计也不会比4万多太多,之所以益州的人口就那么多~最多只能养10+万的兵力~还要留下一部分防守汉中与各地的豪帅)~那么蜀军总兵力该大于8万。
2:冯习是深得刘备器重的将领~有过人的能力,刘备对其充分信任,寄予厚望,其统率之4万人东征作为主力扫讨,那么刘备本部就不会多于4万(至于小于4万具体少多少,不知道),这样的话蜀军总兵力就该小于8万!
关键就在于冯习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论冯习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有一点~刘备识人的能力较强、敢于让冯习统4万大军...
可见冯习不是一般的人,必须是有两手的。至少~在刘备看来,冯习胜过黄权~陈到,向宠这些一同参与东征的将领 - 否则,刘备怎么不让他们作这4万人的大都督?
但也不排除有一点,刘备看人看错了。
冯习的资料很少,只知道是刘备在荆州时期的旧曲。过后统率大军东征,给人的感觉是冷不丁冒出来的~但显然不是忽然冒出来的,按理说是随刘备入川,有战功的 - 否则刘备怎么发现的此人?!
当...时不是刘备看走眼了 - 那就是史料的缺失~带来冯习的战绩不详。假使冯习没死,跟魏延这些拔于行伍的将领应该是有一比的 - 与此相反他死了,加之历史没有那么多假使,也只能茶余饭后猜测下了!
有种看法认为刘备东征总共就是这4万人 - 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原因是刘备经过夷陵之战的惨败后,驻扎在永安,孙权依然特别害怕刘备,这解释,刘备虽然损失惨重、但是蜀川的主力还在,应该还有能力组织对东吴的战役,不然孙权没必要怕刘备...
另有 - 有人说刘备带冯习,张南这帮之前"没出过场"的人东征是因为其他人不同意刘备的东征,这种观点有些牵强附会。
说真的持不赞同意见的有明确记载的也就诸葛亮,赵云,秦宓等 - 秦宓不说了,他是观天象以天时不利为由结果是不同意!
而且其本身是个酸儒,不有带兵能力的,岂懂战场之事?!而赵云 - 此时不过一杂号将军,他即便双手+双脚赞成东征,别人刘备也不会把冯习的位置给他由他来率大军。
至于诸葛亮,诸葛亮一直是主张东同孙权北拒曹操的,这是在隆中就勾画好的蓝图。再说对诸葛亮我要多说几句,第一步我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持肯定态度的,有人说诸葛亮留守后方,是后勤部长 - 不会打仗 - 这种看法完全错误。
留守大后方恰恰才是最强的人,最受信任的人.后方才是根本,后方被端,你还打何事打,别的不说~就以蜀国为例~当年刘备与袁术战、让张飞守后方大本营(下邳国),最后让张飞给丢了,让刘备无家可归、就像丧家之犬;
关羽北伐,糜芳、士仁守南郡(江陵与公安)~结果怎么着?!另有,刘备入川,带的不是羽,飞~而是黄忠、魏延。
羽~飞是在当时的后方(刘属荆州地区)留守、难道是说刘备认为羽,飞打仗不行?!留守后方不是不会打仗~而恰恰相反,是本集团最有实力的人 - 最受信任的人。
话说回来~除了诸葛亮 - 杂号将军赵云~酸儒秦宓~还有那一些将领不愿意打?!张飞不愿意吗?!肯定不会、相比之下刘备没让他做主帅~只是是偏师,率本部出阆中(估计也就万把人)
到重庆与主力汇合、魏延不愿意打吗?肯定不会,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的,刘备要打、魏延会持反对意见?(你说别人魏延要守汉中呐!
那马超在干嘛~况且刘备拔了那么多行伍之列的将领,就真的没人可替换下魏延吗)还有黄权不是不赞成东征,而是认为进易退难 - 建议刘备坐镇后方指挥,由黄权自己率大军先往寇敌。
这些当朝主要将领都没有持反对意见,而刘备没有选他们做大都督、而是选了冯习~可见冯习是有过人之处的,否则,就是刘备看走眼了.
唯有…才能这两种说不定!
夷陵之战战役评论
胜败原因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研究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 - 创造了由防御转入fangong 的成功战例 - 表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跟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说真的,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 - 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队伍 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
在并且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让...发生悲惨的失败,自食“复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历代评价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能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 - 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大感觉出来...
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没问题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孙权上事今至矣。”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 - 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逊之谋略 - 又叹权之识才~结果是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 - 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
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 - 复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曾写赞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 - 安排香饵钓鲸鳌。
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
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
一旦威名惊蜀魏,吴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同样不能久,粮不足也。
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 - 可以各个击破。”
- 上一篇:历史故事:张松献图
 - 下一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 楚怀王熊槐的历史故事
 
- 屈原的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