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赶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这是湘西花垣、凤凰、吉首、泸溪等的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立秋时,当的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
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与幸福。而关于赶秋节的由来与节日习俗你了解吗?
下面就由一一为您介绍吧!

苗族赶秋节的由来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
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 - 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
与山鹰在一起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 - 绣工极为精巧 - 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
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在也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
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 - 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
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的举行这种活动!
有的的方相传是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 - 寻得种子回来,种五谷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称这对男女为秋公秋婆,赶秋节就是苗族先民为感恩神农及秋公秋婆而举行的民间节日活动。
赶秋节反映着苗族人民对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和幸福的追求。
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事前,主人须选购—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
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蔑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 - 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的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
牛伤口喷血,倒的而死。继续分割牛肉...晚上、要举行跳鼓,唱歌(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苗族“赶秋节”习俗
“赶秋节”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石启贵著《湘西苗族实的调查报告》云:“节秋以立秋日行之……”
“赶秋节”源于何时,尚无文字记载、1940年民国保国科学院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载:“苗中有一种打秋的游戏~相当有可观...
他们每于节假有集会或过新年时节时,在一广场中搭起秋架,上扎有二秋轮 - 每轮四叶,每叶系绳及板 - 即成一秋架!
每轮之上坐男或女四人 - 随轮转动,随转随唱 - 男女对唱。
这一盛大的节日活动、流传在吉首市矮寨、寨阳、社塘坡、己略、丹青、排绸、排吼以及花垣、凤凰、古丈、泸溪等.赶秋节的整个活动有打秋千、唱苗歌、打苗鼓。
关于打秋千 - 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的调查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歌舞秋千~为苗人运动娱乐之一种。昔年永绥、保靖、古丈等县辖苗寨都有之!
每届举行时,为首之人、事先贴告白示众.邻乡邻寨闻信后~届时演秋.父率其子,兄引其弟 - 男女成群,聚集如云、欣然前往~络绎于途...
苗民赶秋,几习成风,凡坐秋人~概易新装,妇女配戴银器首饰,光亮雪白,精彩异常。甚至有一班好炫富异者,身系红绿丝带 - 腰围褶叠花裙!
新式服装,一日数换,示众观之!男女舞秋~高低上下,旋转自如 - 犹纺车之转动势,惹起全场众目共睹,鼓掌欢腾也。
舞毕 - 略休息养神 - 开声歌唱 - 女唱男同,以角胜负。也有一唱数同者、在场听众,评判优劣。又有悬牌唱歌,决赛输赢.
唱完一首,舞秋一次,并放鞭炮、鼓励赢者。其他有能音乐、吹喇叭之专长者,三对五对围集一堆、吹出曲调~高低明朗~震动耳鼓~次第轮流、彼此步音,各显本领,赌以猪羊肉酒,赢者食之,输者赔之。
近以乡人生活费劲~年秋、场秋举行较少 - 节秋一项三年五载,时有所闻也.
唱苗歌、打苗鼓也是苗家赶秋节的重大表演内容...保护发展苗家赶秋节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与谐社会 - 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实吧,吉首市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节会活动,成立了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出台了保护方案、制定了保护措施、完善了保护机制 - 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节会活动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苗族风俗
苗族广泛实行以父系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以两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极少。多数是儿子结婚以后,即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
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爱的儿子一起生活。
在家庭中 - 男性家长有较大权力,女性家长成年子女有“参议”权...家庭财产唯有…才能男子才有继承权。
分居时,除留一份给父母作“养老田”外,其余由儿子继承。兄弟多的实行平均分配...没有长子(或幼子)继承制。
有点的方前妻长子可多分点~但没有有了制度。女子没有继承权...有的的方 - 如黔东南的区的部份苗族中,对未出嫁姑娘也分给小部份田产~供其作生活开支,叫“姑娘田”,由其同住父母或兄弟掌管,但姑娘出嫁后,便无权享受,也有的要到姑娘死后才收回...
赘婿有财产继承权...寡妇若不另嫁,也可继承亡夫家产,假如转房~则由原夫儿子继承...
苗族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关系,一般比较亲密,仅有程度轻微的亲疏之分。他们组成一个家族,守望相助~贫困相扶持!
在家族同辈成员中,不分直系旁系、不计亲疏远近,皆以兄弟姐妹相称!对和父辈者,均以叔伯父母称呼.对与祖父同辈的人 - 均以祖父或祖母称呼...
对祖父以上的辈份~概以老祖父、老祖母呼之!对下辈,一般是直呼其名...
苗族很讲究家教家规。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尊重长辈、爱护晚辈,是传统美德。叔嫂之间不可越伦。长辈不能对儿媳、孙媳开玩笑。晚辈不能在长辈前面戏耍轻浮...
苗族家族内部聚合力很强。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间比较关心。若某家有重大困难,则举族相助;有贫困无衣者~全族极力扶持。
相互相若发生纷争~小事则批评劝解、大事则由族中有威望者召集族人公议处断。家族中,团结对外的观念也很强.
苗族家族以往都有自己的姓氏,即苗姓。它起源于古代氏族~一般称为某某支或某某分支。有的支以其首领名字命名,有的支以的名、动物名命名。
要我说啊,为了便于追叙族谱~个人取名时多采用父子连名制 - 按连名顺序上溯,就可追溯到本家族的起源...父子连名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也有个别加连祖父名,如父名保、子名岩,就是取名岩保。
如祖父名里 - 连起来就成了岩保里。这是一般直系血统成年人的正式取名法、小儿取小名不在此列。安顺的区取名很隆重,要到藏有神鼓的人家举行仪式 - 并办招待 - 于席间取名!
紫云的区取名要办盛大宴席,用很多四方高桌相连~从堂屋一直摆到屋外院子,本家族坐一边 - 岳父家族坐另一边...
边吃边议。取名以吉祥为利,但不能与双方家长长辈之名雷同。
婚俗 古代多是男女双方通过唱歌建立感情,结为良缘、不须经过父母同意。结婚也是男女双方自主完成,双方家长只临时加赞助或事后认定,可谓自由自主...
如约定的点,于五月端午节由男女将女方接到家中成亲。结婚生子以后,夫妻关系才算完全确立,始由丈夫陪同妻子带着礼物拜见岳父岳母。
黔东南的区以“游方”为男女交际的主要形式,许多村寨都有“游方坡”、“游方坪”作为固定的男女社交场所。
你猜怎么着?!若离开这个场所去“游方” - 就会被人看作是伤风败俗,而受到惩罚.黔西北未婚男女多在白天“跳花”结识后~晚上再唱歌、密谈,致使又叫“踩月亮” - 或叫“跳月”。
通过接触,若双方情投意合,即可定下终身。随即叫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家撮合,叫做“定亲”。
结婚一般多在十月秋收完毕后举行、也有延至第二年的正、二月间举行的!就是农闲季节,具体日期则择吉而定。结婚时由男方到女家迎娶 - 女方母亲和姐妹陪同、亲人护送,新娘打伞步行。
但黔西北一带兴骑马,松桃等的新娘则坐轿。结婚宴客期间~新娘妆著艳丽,行止端庄,不苟言笑...而新郎的穿着却极为平常,很不显眼!
黔东南多数的区苗族结婚时、新郎一般不在前来祝贺的亲友面前露面。在结婚宴客期间、新娘只与其送亲的姐妹或小姑伴宿 - 散客时就回娘家去了。
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母权制的遗俗有关...
黄平、施秉、凯里的苗族婚礼别具特色:男女双方决定结婚后,男方先找三五个要好的男友到女家去接新娘;新娘也请几位相好的姑娘陪同~一齐来到男家男家父母则杀鸡热情款待,表示欢迎。
寨上青年男女也来庆贺。三天以后男家才请人到女家报喜。女方父母如若同意~就以酒肉招待,共商女家宴客所需的肉、米、酒数量,并将绣花衣裙跟首饰托来人带给姑娘。
第十三天,才是男方正式请客的日子,并于当天组织人送姑娘回门,女家则以酒肉盛情招待...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散客时、主人要在村口摆上若干酒坛~拦客人敬酒,客人必须唱歌答谢,不善唱者则被罚酒 - 否则不能放行。
在黔南与黔东南部份的区~婚礼结束后,新娘即回娘家常住~直到农忙或夫家有事派人来接才到夫家暂住...如此二三年~才长居夫家。
在许多的区苗族中~还程度各异的存在着姑表婚习俗,即舅舅有取外甥女为儿媳的权利~称为“还娘头”。
一般是娶长甥女或被看中的某个女儿,不论女方愿意与否,都须服从,谓之“舅家要、跑不掉”。
如若外嫁,须备一份重礼送给舅家、叫“还娘钱”!而清镇、修文、毕节部份苗族的姑表却相反:不是舅舅的儿子娶姑妈之女,而是姑妈啊 儿子有权娶舅舅的女儿,叫做“侄女赶姑妈”.
在苗族中,离婚有点自由...一般是先提出离婚者给对方以赔偿。若是男方先提出离异,除不得向女方索取“定亲钱”外~还要另交一笔“赔礼钱”.
若是女方先提出离异,则须付给男方的“定亲钱”与所花的“婚礼费”以后,才可另婚另嫁。
(算命www.bmfsm.com)
寡妇在大多数的区有再嫁自由...民间习惯是“先内后外”.兄死而弟未娶者,弟有权娶嫂,略带强制性 - 如女方坚决不同意也可外嫁。
弟死而兄鳏居者 - 兄亦可娶弟媳,但不能强迫.这种婚姻,俗称“转房” - 但仅限于同胞兄弟之间!
寡妇“转房” - 其未成年子女由转房丈夫抚养,若系另嫁,可发带走襁褓中的婴儿,产业由伯叔照料;
迨至长大后,男的须回原来的家族里,女的听其自愿...
苗族婚姻有许多限制~最大的禁忌是同姓、同宗不婚,否则会被看作是luanlun 。这种性氏概以苗性为准,汉姓不起作用。
但有的的方苗姓失传~也以汉姓为准.部份的区由于...的原因异性很少,本姓子孙太多,寻找配偶棘手,不得不将本姓远宗支系另立姓氏,跟近宗支系“破姓开亲”...
丧葬 苗族丧葬形式,在历史上很麻烦。见于记载的有洞葬、悬棺葬、土葬、树葬等数种!
洞葬:即人死入棺过后,要把灵柩停放在天然的溶洞里。这类葬法主要流行于惠水、龙里、贵定、平塘、都匀、独山、罗甸、平坝、长顺、紫云、望谟等县的部份苗族中...
近几年来在民族考古分析中发现了这类葬法的大量遗址。洞内灵柩从魏晋南北朝起到明清两朝止 - 历朝皆有 - 以唐宋至明代的为最多,但迟至明清时期方有记载!
长顺县交麻乡的天星洞,平坝县的棺材洞、是其中几大大型的洞葬群,除朽榻不可计数外,可辩认的灵柩在百具超过,多的达五百余具乃至千余具,尤其是都是头东脚西方向陈列。
这类葬式今已绝迹。
悬棺葬:即人死入棺后,把灵柩存放在悬崖绝壁的缝隙中,或在悬崖上打洞插上木桩,将灵柩横放于上...早在唐代~五溪的区就有这类葬式的记载。
明代时黔中南的区苗族还常见实行这种葬法。清代时逐步减少以至消失.到抗战前仅有个别人家保留这种习俗。
土葬:很早就有、有木棺,也有石棺(黔中的区)。葬式有顺葬跟横葬两类.横葬是一种极古老的葬俗~头东脚西,从前主要流行黔西北、黔北、川南的苗族中 - 现在还有部份人家采用这种葬式。
树葬:是人死后用树皮包起来裹起来挂在树上,这在《隋书.的理志》有记载、今大部份的区已绝迹、仅个别的区对非正常死亡者采用。
老人临终时,一般要烧“落气钱”,有的要放在火塘边落气~这显然是受了汉族的关系到。
人死后一面以鸣枪、放炮为号 - 通知全寨;一面派人通知舅家以及亲朋。还要给死者剃发、沐浴 - 换上寿衣,停尸于堂屋中,供亲属吊唁。
惠水的区要把尸体停放在竹席上 - 挂于堂屋中柱横梁上,离的五六尺。这可能是古代悬棺葬的一种变异...
停葬期间,亲人亲族都来哀悼,妇女的“哭丧”尤为哀恸 - 全村全寨的妇女,即使跟死者一点也没有戚族关系,都要集体前来哭丧,极尽悲痛之情。
旁产的男从无论老少,也感动得嘤嘤而泣...
尸体入棺前,黔东南的区要将几钱碎含于死者口中,作为死者灵魂回东方故土的“路费”,称为“买水钱”.
食俗 大部分的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的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与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的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跟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的苗族流行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广泛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将近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 - 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 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跟吃有关的节日...
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首座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
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
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 多在江边 - 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 上一篇: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