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龙节又叫龙抬头
要我说啊, 龙是 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与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说明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
可是这天大家都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呢?会龙节的习俗与传说你们知道吗?!下面就让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为什么会龙节又叫龙抬头
会龙节的由来
民谚曰:“会龙节,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
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从而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 - 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故而咱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会龙节”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民间一个不能少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实际上“会龙节,龙抬头”此说跟古代天文学有关。 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与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是...合起来的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会龙节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与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会龙节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会龙节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会龙节,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中午全吃“老龙布蛋”。就是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原本,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跟农业生产有关系。
(算命www.bmfsm.com)
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会龙节、龙抬头,大仓满 - 小仓流!”由于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多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会龙节 - 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 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首要!
在北方,会龙节又叫龙抬头日 - 也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概从唐朝开始 - 人就有过“会龙节”的习俗。
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和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与农业节气有关!
为什么要“会龙节”才龙抬头呢?!就在于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
其实吧 - 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 - 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既然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多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
龙抬头了,意思是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会龙节龙抬头”的通常解释 - 通俗易懂。
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变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
“宿”表达居住。倘若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大体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约莫一个月,基本而言称“宿”.
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 - 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
其中角宿标记龙的头角 - 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
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 - 故称龙抬头...
《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也就是说是龙抬头.
会龙节的传承发展
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当成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 - 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
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 - 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频繁地招来风雨。
由于...的原因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信仰崇拜 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没问题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会龙节
马上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
这些都没问题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别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
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致使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会龙节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会龙节 - 谓之龙抬头”。
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
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会龙节日传说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过一阵子 - 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这事儿说来话长~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 - 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 - 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会龙节
这事儿说来话长,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不瞒你说 -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和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 - 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
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 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
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 - 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首座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古人将它的出现以...的身份春天到来的标志...
大家可能不知道,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 十字津头一字行。”
谚语“会龙节,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
小龙贪玩 - 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
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跟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 - 百虫开始苏醒。
大体而言俗话说“会龙节 - 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会龙节
“会龙节”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左右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 - 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 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 - 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 - 供上“开花的金豆” - 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说真的,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 - 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会龙节
从此以后,民间发展成了习惯,每到会龙节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会龙节,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被叫做“打囤”或“填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常见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
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会龙节日的民俗
元朝以后关于“会龙节龙抬头”的好些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会龙节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会龙节的民俗说:“会龙节日,俗称龙抬头...
晨起以竿敲梁 - 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和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在一块儿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会龙节龙抬头是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大体上从 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各位也需要认识到,对于“会龙节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就像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阐述之类的 - 是仍然拥有琢磨价值的!
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名叫“龙抬头”、也称“龙头节”...
“会龙节龙抬头,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 - 剃头过年”的说法。
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会龙节,已经一个多月,正是必须剃头理发的时候。会龙节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有了了会龙节剃头的习俗。
要我说啊,“会龙节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点女孩选此日穿耳孔。
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
“会龙节、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在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信仰崇拜 说法 - 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
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会龙节,不独已经出了正月,更不用说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 - 有鉴于此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会龙节,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与墙壁、以驱灭害虫...
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会龙节 - 敲瓢叉 - 十个老鼠九个瞎。”用筷子敲酒盅说:“会龙节,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
用白纸条书写“会龙节,诸虫蚂蚁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之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
“会龙节,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标记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这又是民间一俗。
其实吧、会龙节 - 有的还有吃食除夕锅巴与妇女忌用针线的习俗...据说龙抬头时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会龙节,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建国后此俗逐渐淡化。
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其实吧,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成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这一天~其他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 - 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由于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从而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
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这一天还要吃猪头!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 - 平常的时间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 - 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
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改善伙食~每天饭菜都要见点肉~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过~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腊月杀的猪肉算得上都吃光了~归根到底只剩下一个猪头,这猪头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龙王是管降雨的~致使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一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在往昔,北京到了农历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要吃“懒龙”、说是吃了“懒龙”,没问题解除春懒。
所谓“懒龙” - 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跟好的肉馅,之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家人分而食之...
除了吃以外、这一天还有若干“章程”:早晨醒来未起床前~须先在床上口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要打着灯笼照房梁,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 - 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随照随念,以此驱赶蝎子蜈蚣。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不能少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 - 意思是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 - 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
由于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务必要当天赶回婆家。
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
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 - “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原因是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 - 春分地气通”。
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标记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
要我说啊~明朝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 - 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大家可能不知道,过去曾有一幅年画 - 叫《皇帝耕田图》 - 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 - 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 - 一手在撒种 - 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跟宫女。
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 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这幅画也解释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 上一篇:龙抬头又叫春龙节
- 下一篇:龙抬头风俗习惯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