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来历故事

时间:2016-11-30 11:09:37     编辑:Ky02
20

“腊八粥”主要材料是由五谷杂粮是...合起来的,是传统节日腊八节的主要饮食之一,也有祭祀祖先神灵目的...

那么您知道腊八粥的来历故事有什么吗~下面不如快来了解看吧!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

腊八粥介绍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古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 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

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 - 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还有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粥跟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与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与千灵之意。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一)——佛粥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来历故事,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不瞒你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 - 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 - 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 - 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的到佛祖的保佑, 由此可见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 - 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能够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算命www.bmfsm.com)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二)——“赤豆打鬼”的习俗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 - 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广泛相信信仰崇拜 ,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的病、身体不好都是八节因为疫鬼作祟...

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三)——悼念修长城饿死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

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归根到底还是饿死在长城下...

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四)——浪子回头的腊八粥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没用,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 - 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

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五)——岳家军食“千家粥”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腊八粥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于是大胜而归。

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 - 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六)—— 朱元璋纪念牢狱日子

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 - 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别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粥的来历故事(七)——救命的腊八粥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 - 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

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 - 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

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 - 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 - 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同他爹娘不一样,懒的出奇。

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东西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的流汗.

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你猜怎么着?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那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汉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要想日子过的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 - 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 - 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在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

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

”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跟,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以前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

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 腊八粥材料展现收 - 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

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

”小俩口屋里没火 - 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

一下子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

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

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 - 后悔没有早听进去 - 这时候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 - 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

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 - 子传孙 - 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变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

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从而就叫“腊八粥”。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