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时间:2014-08-21 15:37:16     编辑:ky01
20

苗族的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的历史渊源远流长~到至今有有几千年的历史之久,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一些呢?!

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建立与淘汰 - 哪些才是真正属于有特色的苗族传统节日呢?!下面就是关于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 - 想了解的就跟来看吧!

苗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苗族有哪一些传统节日

苗族的由来

你猜怎么着?苗族历史文化悠久 - 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有苗族先民在内。

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同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和苗族有渊源关系.

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行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

大家可能不知道、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形形色色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名字是“五溪”的地区。

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

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分布局面。 

苗族的传统节日

1.开年节

这事儿说来话长 -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名字是“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与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 - 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4.英雄亚努!

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 - 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

每逢这天,人与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说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 - 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步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 - 当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9.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跟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

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 - 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儿欢庆“吃新节”。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 - 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

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

最后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总结一下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 - 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

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 - 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

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

说真的,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 - 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 - 搞得跑到除非在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

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 - 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

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 - 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

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完了自己才尝新。

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接下来、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 - 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

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 - 直到黄昏。

10.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11.赶秋节

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 - 参加与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

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

在秋千场上 - 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成为为赶秋...

12.苗年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 - 走寨结同年。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

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继续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 - 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到苗年!寨跟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

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完了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和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

不瞒你说,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 - 通宵达旦。

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苗族人民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其中以斗牛、斗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

13.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各式各样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基本为七月、八月跟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不瞒你说,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 - 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之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 - 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

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同饮"会心酒"。

14.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 - 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接着吃年饭!

你猜怎么着?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部分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15.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

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 - 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 - 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标记吉祥幸福!

全寨十二房都要接,导致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16.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发展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就是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

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 - 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

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大家尊重。

得到姑娘们的青睐。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和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

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

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 - 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

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17.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

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跟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跟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

”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 - 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

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

”“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 - 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

”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

每年的清明节 - 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 - 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 - 对歌择偶。

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18.祭鼓节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

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 - 木鼓就是标记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沿袭到眼下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

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

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 - 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19.苗族斗马节同白龙坡节

融水西北部山区的安太、洞头、四荣、香粉、安陲等乡苗民喜欢斗马。 每当苗族欢度传统节日时,都少不了斗马活动。

1987年、融水县人民机构 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 斗马这一天、村寨笙歌震天,铁炮、粉枪齐鸣...

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兴高采烈、跳起欢快的芦笙舞。这时精神抖擞的苗胞,牵着各自的马、从四面八方云集斗马场!

斗马 - 是两匹公马相斗,每次只斗一对,胜者留在场内 - 继续相斗 - 以胜败场次多少论高下!

想起来真是,近年来、斗马已列入节日的体育比赛项目,对获胜者评出一、二、三名,给战马披红挂彩...香粉古龙坡,是在莽莽群山中隆起的一块约900平方米的坡地,农历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古龙坡会”就在此地举行!

坡上、竖有十多根木制的芦笙柱,柱上的红纸写有“笙歌声沸长春地”、“太平盛世同欢乐”表达了苗家儿女的心声。

每根芦笙柱都有一支芦笙队围着吹奏,每队有三四十人。他们手持用竹管制成的芦笙~芦笙长者丈余,短者盈尺,笙管粗的如碗 - 细的饿指。

跳芦笙舞同斗马、斗鸟是古龙坡的主要内容!黄昏,各家各户把外乡客人接到家中,用自酿的甜酒同酸鱼等佳肴盛情款待

20.拉鼓节

要我说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同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族的传统节日。每13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十月。关于拉鼓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鼓原在天上,人间与天上的人可自由来往。

天上过拉鼓节、勇朋夫妻应舅家邀请,到天上看拉鼓活动,并从天上要来了鼓。鼓声一响,豺狼虎豹逃跑,蚊虫远飞,人们得到年的丰收与宁静的生活。

另一传说是雷公同英打仗 - 使世上的树木全烧光了,山岭光秃秃的。豪良为了找到树种,不辞劳苦~长途跋涉,最后找到杉树种回来种。

后来 - 苗山才有绿油油的杉林、他可是变成了花牛树。人们感激豪良造福于人类,便砍一节花牛树制成鼓,拉进寨里 - 好似请豪良回到村中 - 同男女老少共同欢乐。

于是便有了每隔13年举行一次的拉鼓节。

三江同乐一带苗族过拉鼓节 - 要提前在当年农历二月 - 先推选主事者,砍一根粗大的花牛树(有说六、七丈长的大空筒树) - 取一节凿空树心制成木鼓,再用粗大的山藤穿过鼓心,缚在鼓上,藤尾留着许多藤杈,并须在拉鼓的山上种一株楠木树。

十月的吉日到来时~天刚亮~每户一人上拉鼓山,反带去的口袋挂在楠木树上,巫师念完咒词,大家便抢摘楠树叶,装入袋子里,村民认为,摘的叶子越多越吉利!

拉鼓时,前面有吹芦笙的引路,青年们拉着鼓顺着山坡下去,其他人在一边护送,周围站满了看热闹与抬酒肉的人!

应邀来参加活动的亲友 - 抓信藤不放,并不时把藤尾拴在沿途树上制造麻烦~使拉鼓不能顺利进行。这时组织者便向他们敬酒敬肉,招待他们,乞求放行...

如此重复五、六次 - 最终结果是才把鼓拉回村寨,停在寨边。

拉鼓的人回家时,妇女们都在家门口,端酒湍肉迎接!每家还要好好招待外来的客人。收尾由巫师把13年来各户亡人名字与年庚、逝世的年月写在纸上,放进鼓中,然后表示同意将鼓放进山洞~便算完成安置祖宗大事。

晚上,人们欢聚在一起 - 吹着芦笙 - 尽情地歌舞!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13年举行一次的拉鼓节,也很热闹。拉鼓那天,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汇集在宽宽的草坡上~身强力壮的后生们~从树林里抬出一节又长又大的空筒树,用牛皮封信两头,成了奇特的大鼓.

用粗藤绑住鼓身,之后抓住粗藤"呜啊(好哟)呜啊(好哟)"地使劲拉起鼓来。这时,四周的人们,喝彩的喝彩,吹芦笙的吹芦笙、跳舞的跳舞~尽情欢乐,直到夜月西斜。

哪一队人能拉走大鼓~哪一队人就赢得得吉利跟兴旺。

21.芦笙节

是苗族地区最大多数都的节日。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相当隆重。

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与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大家可能不知道,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saima 活动 - 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

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很壮观。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