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节的别称

时间:2016-07-29 14:07:40     编辑:Ky02
20

每年农历时间七月初七即是 的传统节日“七夕节”,那么您知道关于七夕节的别称有什么吗?!

七夕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是怎样的呢~相关的民间七夕习俗有那一些?!下面建议你来了解看吧!

关于七夕节的别称

不瞒你说~

关于七夕节的别称

七夕节的别称——巧夕:

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七夕节的别称——女节:

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的别称——兰夜: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七夕节的别称——小儿节:

原因是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 - 故称之!

七夕节的别称——穿针节:

原因是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七夕节的别称——双七:

此日月、日都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七夕节的别称——星期:

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非常 - 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七夕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大家可能不知道,此刻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 的情人节”。而七夕节始终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了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算命www.bmfsm.com)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 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 - 一天七次行进,尽管如此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 - 也不能用来驾车。

《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差不多、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

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要我说啊~河汉清且浅 -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 - 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与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

其实吧、所以秦汉时代需要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当时还有很多同类的记载,比方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与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大家可能不知道,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与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田昆仑”的故事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

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唯有…才能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

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 - 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收尾情投意合~私订终身!

这事儿说来话长,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 - 命我不许再来,大家永别了...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

”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其实吧,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 - 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发展成了七夕节。

那么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那里?!说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包括福冈~都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

实际上这些说法大多数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福冈说只是当地人的一种美好愿望。

七夕节的习俗

1、种生求子

说实话,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不同种类的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2、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

旧时人们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 - 称为“花瓜” 。

3、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4、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zhengzhi 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

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 - 魏武帝很快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 - 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当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