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吃西瓜有啥讲究
很多人都爱吃西瓜,毕竟消暑解渴。但是立秋之后吃西瓜有啥讲究呢,立秋后吃西瓜好不好?有关各地立秋的饮食习俗又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立秋吃西瓜有啥讲究
立秋吃西瓜要注意什么
旧时北方京津等地于立秋日有食瓜的习俗,称为“咬秋”。
立秋这天有吃西瓜的习俗,叫做“咬秋”,俗称“咬瓜”,意为天气转凉,西瓜少了。天文专家介绍说,“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在这天,我国民间流行贴秋膘、咬秋等习俗。在我国,任何一个节气,都少不了吃,立秋也不例外。
立秋这天,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就要“补”,而“补”的办法就是到立秋这天“贴秋膘”,吃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吃肘子,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红烧肉以及各种肉馅水饺、炖鸭、羊肉串、涮火锅等。
立秋除了“贴秋膘”,在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
民间讲究立秋过后要“啃秋”,不少人也趁此时节买来西瓜大快朵颐。殊不知,过量吃西瓜,反而可能“啃”掉健康。
老话儿说“秋瓜坏肚”,就是指立秋以后再继续进食大量瓜类,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和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更要注意忌口。夏季水果的糖分含量较高,而且性凉,秋天本身属于燥热的气候,过分清凉会对胃肠道产生负担,所以不适宜多吃,尤其是小孩子,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本身还没完全发育好。
西瓜本身性凉,加上立秋后人的胃肠道对寒凉食物的适应力下降,所以立秋后的西瓜应少吃,尤其是冷藏的西瓜,不能像盛夏那样吃,否则易伤脾胃并引发其他疾病。立秋后要吃一些温热的水果,如梨、柿子、橘子等,以调理脾胃,这样才无损身体阳气,到了冬天比较不容易感冒、腹泻或者手脚冰冷等。普通人还是少吃冰冷食物为宜,特别是年老体弱、心血管疾病患者、婴幼儿、体质寒凉等特殊人群,更应忌吃。
立秋后吃西瓜好不好
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立秋之后吃西瓜。立秋之后,天气寒凉,体弱者容易因外界环境、食物的ciji
,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西瓜也属寒凉之物,过分的寒凉ciji
会减弱正常的胃蠕动,影响胃功能。由此来看,立秋之后否能吃西瓜,决定因素不在时节,而在于吃西瓜的人的体质。特殊人群吃时需要注意一些事情,若脾胃强盛之人,还是可以继续享受西瓜的香甜美味。
立秋后有胃病的人应避免食用冰镇的西瓜;由于西瓜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也要避免食用过量;另外孕妇尤其不宜多吃冰西瓜,吃过多易引起腹泻或造成妊娠糖尿病等;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病病人,食之过多后由于水分急剧的增加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也不宜多吃。
各地立秋饮食习俗
1、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3、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详细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4、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敬请各位朋友搜索公众号"国学知音"学习更多国学精粹!
5、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6、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