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都有哪些习俗
雨水节气里有着那些有趣的习俗呢?雨水的习俗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你想了解关于雨水的习俗都有哪些的话那就来看看下面的相关内容吧!
雨水都有哪些习俗
雨水的习俗都有哪些呢
回娘家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穗子。该习俗现在仍在农村流行。
拉保保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旧社会,人们信仰崇拜 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拉干爹
在正月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还有不择时日地址所谓"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者。是日,罗汉寺山门前,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钱香蜡、小食摊点、流动商贩,云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闺秀、公子哥儿、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挤来拥去,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背着、抱着、牵着娃娃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顾娃娃长大有常识就拉一个知书识礼有字墨的文人为干爹;如果娃娃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扯脱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都爽快的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而今,雨水节这天由竹溪公园举办“拉保保”,已成为游园中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
雨水节气客家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占稻色”。所谓“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是年稻获的丰歉,即预测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则意味着高产,成色不足则意味着产量低。而“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是年稻获的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是年收成不好,米价将贵。
占稻色
宋代以前, 农业甚至整个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部的黄河流域。宋代开始,随着 经济重心的南移,南部 的稻作文化逐渐成为 农业文明的主体。由宋至元再历经明清,客家近千年地传承着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习俗,雨水节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孛罗”即“孛娄”,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提到:“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范成大《吴中节物诗》中也有“拈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一句,诗人自注云:“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
自宋代开始,吴、越民间便有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卜谷”的习俗,将糯谷放到锅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为吉。
客家人雨水节“占稻色”与吴越民间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样的民俗意义,甚至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形态。正月十四正值雨水节前后,时间上差距不是太远;爆谷所用材料、爆谷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赣南寻乌客家还在雨水节前后的正月十六、十七日晚上,以晴、雨来占卜是年早稻的丰歉。谚云:“雨打残灯碗,早禾一把杆;雨打上元宵,早禾压断腰。”就是说,如果交雨水节时刻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年早稻一定丰收在望;如果在正月十六、十七交雨水并且下雨,则那一年的早稻收成一定很低,只见稻草(禾秆),不见稻穗。(10)
后来爆糯谷占卜收成的习俗,在大多数地方开始渐渐淡化,因此演变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馅习俗。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
爆米花即“炮谷”,赣南客家多称之为“米炮”,现在已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一种应节食物。这其中 “花”与“发”语音相似,有发财的预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还用爆米花供奉天官玉帝与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
雨水节气的来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下雨开始,雨量渐渐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我们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除了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渡,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广大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但是,雨水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既然这说到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雨水节气的起居
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之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受影响,如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也要静心,以精神的调摄为主。首座,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以达到健脾的目的。第二,静心养气,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充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对于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适,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