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语言

时间:2017-03-22 11:08:55     编辑:ky05
20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族的语言,而壮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海南的临高话、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那么壮族语言有哪些呢?直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文章,大家一起看看吧。

壮族的语言

  壮族的语言

  壮族方言的历史

  先秦时期

  古越人是古代生活在长江以南广大沿海地区的一个大族群,文献上称为百越,有于越、瓯越、闽越、东越、杨越、南越、骆越等。而壮族的祖先西瓯、骆越人在南方建立有政权,其语言便是现代壮语的起源。

  越人歌是用汉字纪录外语的最早的文学翻译作品,古今汉语的发音差异,但用壮侗语言来解读汉字原文,确是十分顺畅。足见当时古越人的语言和今壮侗语族有渊源关系。越人虽然操持和中原音律不同的“野音”,但实际上他们的音乐素养很高,脱口成诵,发声成歌。词句亦洗炼、清新、隽永;句式随意取势,变化多样;韵律自由,节奏鲜明,错落有致;没有北方四字为句的诗歌方正格式的呆滞感。这也符合他们自由奔放、质朴率真的民族性。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

  秦汉时期

  秦统一岭南以后,秦王朝推行“书同文”政策,加上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壮族人开始读汉书,识汉字,讲汉话,用汉姓。而原有的古骆越文字也逐步退出了壮族的视野,被汉字所取代,成为了一种死文字,仅仅保留了“本源字”一个模糊的记忆。后来岭南地区的越人(壮族先民)逐步接受了汉字和汉文化,但是有独自语言的壮族先人,始终谋求创制和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

  唐宋之后

  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这种文字一方面迎合了“书同文”的政策,使记录壮语的文字有了汉字的形态得以保存和流传,另一方面,也是极少数古骆越文字发展的方向。

  古壮字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最早发现的古壮字是上林县的两块唐碑《澄洲无虞县***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这两块唐碑分别使用了古壮字。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出现的古壮字从来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两块唐碑的作者是当时岭南地区的大首领,他们当时属岭南地区的官方统治者,在他们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的碑文里用上了古壮字,说明古壮字是得到官方承认的。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 有关)。方块壮文至今仍然在壮族地区的民间流行。

  本源书和土俗字,这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民间艺术家用它来记录、编写、整理出来的故事、传说、山歌、戏剧如《布伯》、《刘三姐》、《百鸟衣》、《侬智高的故事》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委员会组织专家完成了古壮字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使用于壮族各类古壮字抄本的整理,相继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欢岸》等壮族古籍,展现了古代古老而丰富的壮族传统文化风貌。这种文字,在越南又被统称为喃字(岱喃字),而在布依族地区,又被称为古布依文(方块布依文)。

  新

  由于历史的原因,土俗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5年,党和人民机构 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培训壮文骨干,出版书报,壮文在扫盲、宣传党的政策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又完成了《壮文方案》的修订工作,使壮文进一步通用化,壮文也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壮文的推行,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

  这套壮文采用拉丁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南宁市武鸣区(旧称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官方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地 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

  壮语又称“壮话”,是壮族的语言,官方认准广西武鸣壮语为标准语音,各地壮语方言大同小异,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海南的临高话、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壮语是 使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流通于广西及广西周边省份的壮族聚居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各地交流增多,汉语使用频率增加,短短几十年时间壮语在城市地区逐渐衰退2000年后壮语保留较完好的县城、街镇等区域也受到极大冲击,保护传承壮语已刻不容缓,已成为壮族有志青年的共识与责任。

  后因受到“文革”影响,壮文的教学一度遭到终止。而今天壮语文的教学在学校里依然和壮族的人口不相匹配,大部分的学校直接采用的是汉语教育,从而导致大多数年轻人在使用壮语的时候有更多的汉语表达和借词。借词的读音也更倾向汉语普通话。年轻人的汉语借词习惯也和老人的有所差别,比如老人习惯讲“礼拜”,而年轻人习惯说“星期”等等。

  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海南的临高话、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主要分布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无送气辅音,南部方言有送气辅音。壮语除单纯辅音还有腭化、唇化辅音;有 6个元音韵母和9个韵尾。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壮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在名词后面,只有数量修饰语(“—”除外)在被修饰语的前面,指示词都在句子的最后面。句子中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和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在没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壮族人使用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壮字来记录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这种方块壮字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各地不尽一致。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后全部采用拉丁字母。

  壮族语言分为南北两个方言

  北部方言分7个土语区:

  桂北土语区——广西龙胜、三江、融安、永福、融水、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巴马。

  柳江土语区——广西来宾、柳江、宜州、柳城、忻城(北部)。

  红水河土语区——广西贺县、阳朔、荔浦、鹿寨、桂平、贵港、武宣、象州、来宾(河南)、上林、忻城(南部)、都安、马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

  邕北土语区——广西邕宁(北部)、横县、宾阳、武鸣、平果。

  右江土语区——广西田东、田阳、百色。

  桂边土语区——广西凤山、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云南富宁、广南(北部)。

  丘北土语区——云南丘北、师宗。

  南部方言分为5个土语区:

  邕南土语区——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隆安县、扶绥县、上思县、钦州市、防城港市。

  左江土语区——广西天等、大新、崇左、宁明、龙州、凭祥。

  德靖土语区——广西靖西、德保、那坡。

  砚广土语区——云南广南(南部)、砚山、马关、文山、西畴、麻栗坡(北部)。

  文麻土语区——云南文山(南部)、麻栗坡(南部)、马关 (东部)、开远、元阳以及滇东南的一些县。

  壮族的语言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 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

  壮语有自己的文字,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从 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一直为壮族巫师、艺人多用于书写经书、编山歌、记事、记录壮语地名等,目前大量的壮族《布洛陀经书》就是古壮字手抄本。1950年代, *** 的机构 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壮文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至今没有能进入正式的壮族教育系统,所以壮文一直都是摆设。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 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 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 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 机构 的漠视及土司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黄洞蛮”起事,宋朝侬智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清朝数百年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动就起事于这片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压制 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斗争和抗日**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传统。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