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瑶族在传统的风俗上是有着独特的讲究~瑶族的人们每年都会举办一个还算非常的成人礼,而你们知道瑶族的传统民族风俗是有着什么讲究吗?!
这时候老师 就分享一些关于瑶族的传统民族风俗,试试看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瑶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瑶族有哪一些民族风俗
度戒
瑶族有特色的成人礼
“度戒”有戒师主持,先由戒师看“大同书”、二十八宿、六十甲予以择日举行!
瞪戒"仪式有“大度”、“小度”或“度天戒”、“度地戒”之分.
“大度”多数时候由七个戒师主持,“小度”多数时候由五个戒师主持。
“度戒”期间,该男子须在戒师家吃、住、不能出门,不可见天 - 走路时须戴帽低头、除戒师除了,他人不得与之讲话,不得吃油荤食物。
入夜 - 方由戒师传授不同种类的宗教仪札跟课目,如背颂宗教经典跟本民族、本家族的历史等。“度戒”仪式在村寨附近的草坪上举行,度时先搭一巫台(“蓝靛瑶”称“窝来”)于草坪上,然后由戒师将“度戒”之人引上巫台,并由戒师念经请神,诸神与众人既至,戒师使领“度戒”者对天发誓:不sharen 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父母 - 不陷害好人,不做官欺人之类的!
誓毕~戒师掇火于水碗内,显示如有违誓~命运将如同火入水而灭。戒师即喊一声“度下!”“度戒”者随即全身卷曲,两手指交叉紧扣膝盖,置头于两膝之中,从巫台上一滚而下~台下有八人预先投一藤网接应~从巫台“度下”时、若两手松脱、四肢朝天、则不独…还被人耻笑~且被认为“功德修得不圆满”、没有“过关”~“神鬼不灵”,是一件终身的憾事。
“度戒”后 - 戒师宣读日后应遵守之法纪,加盖手印,由“度戒”者保存至死.
说实话,“度戒”在瑶族男子中有着成丁礼的意义!经过“度”同“度戒”“过关”者 - 日后便可继续跟师父学习经文礼仪同其他道德训条,井受到社会尊敬,还被认为可以得到神灵保护;
反之,则没有社会地位~不能取得姑娘的爱慕,甚至难以找到老婆;年长者如未举行此项仪式,一定时候有需要补行,否则被认为“不是瑶家人”。
长期以来,“度戒”已成为瑶族人民训诫孩子需要如何做人的教育形式~而且在瑶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瑶族男子命名有两次、一为乳名 - 一为法名;法名也就是说“度戒”后师父取之名~此法名平时他人不得乱喊、唯有师父才能呼喊.
瑶族有“拜寄”习惯,意思是小孩生病时,父母便认为自己命薄、须再拜寄他人为“干爹”、“干妈”为之“保全”~拜寄时先在门前插香,三日后先来客人为“干爹”、“干妈”,并为小孩另取新名,以示解脱病灾。
瑶族有很多宗教风俗习惯。“度戒”(或称“过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每一个男子平常在八、九到十六、十九、二十二岁时,都要举行一次“度戒”仪式。“红头瑶”称之为“度鳃” - “篮靛瑶”称为“栽奢”、“沙瑶”称为“在” - 富宁部分瑶族称为“者三”。
瑶族的特色药浴
自古以来~瑶族人民虽然居住条件差,文化水准低~但他们却酷爱清洁.不论严冬腊月或是夏日酷暑~每天劳动后都要洗澡...
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有当清水一盆 - 而是用药水洗 - 俗称药浴。
据调查~居住在广西金秀龙胜、忻城、上林、马山、都安等县各支系的瑶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瑶都有药浴的习惯。
许多地区的瑶族还有应节进行药浴的习惯、如时令佳节或年终岁尾,男女老幼都进行药浴,如农历五月初五,广西的忻城、上林、马山、都安、金秀等县的瑶族,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都派人上山采集“百草药”。
所谓“百草药”,即除有毒的与会引起皮肤过敏的以外,凡是绿色草木植物,每种都要采一些~采得越多越好 - 最好是采够一百种 - 这些植物起到各种各样的药物作用,故称为“百草药”!
采“百草药”时,要带刀子与锄头,大部分草药是采集枝叶,有少部分是采集皮或根茎...
如苦楝树要皮,青龙草挖根,金银花采花 - 冬茹要块茎,野山梨则要果实。
采“百草药”一定得在上午完成,这是因为上午空气清鲜、阳光暖和,花红叶绿,百鸟歌唱,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人们认为在这个时晨是一天当中最“吉利”最理想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采回草药、洗澡,便可以治病强身,延年益寿!
“百草药”采回以后,洗净泥沙,置通风处吹干、等到下午五时上下,由家里一位年纪最大的、身体健康的老人将草药砍成三寸左右小段、放进一个大锅、加入数担清水进行煎煮,约煮沸十五分钟大概,将药渣捞起 - 加入少许食盐或不加食盐,离火待药液温度自然降到适合洗澡时,按传统规矩~按年龄由大到小顺序,各人舀一盆药水去洗澡。
有的地方药浴是用一个高70厘米、直径70~80厘米约的大木桶做澡盆、可以盛装一两百斤药水,洗澡时除头部外,全身都浸泡于药水中...
“百草药”药液气味芬芳,经泡在药水里洗浴完了,感到筋骨轻松,浑身舒爽~精神倍增。
瑶族人民为什么一定在五月初五这天洗“百草药”澡呢?这里传说有一个故事,据说、古代瑶家有一位老人 - 从十五岁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洗一次“百草药”水澡,一直坚持了一百多年、收尾一生身体健康,从未患过病,活到一百三十九岁,在寿终的前一天还能上山放羊呢。
老人去世以后 - 人们为了纪念与学习这位劳动锻炼健康长寿的老人~就都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洗“百草药”水澡,世代沿袭,变成了瑶族人民快乐的“洗澡节”。
瑶族药浴的药材是采用当地盛产的草药。一次药浴所用的草药,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就已采回的,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的,或是种在菜园里的,因而用时很方便。
所用药物因地制宜,功能多种多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诸如此类。药浴时~常根据差异对象、有区别季节或差异疾病选择不同药物...
平常新生儿和产后妇女多选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打个比方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这样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复旧!
产后药浴、人们称这为“月里药浴”.许多瑶族妇女,产后经过药浴等调养保健 - 产后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
在同时新生儿往往有随母药浴的习惯。劳动后淋雨受寒 - 也要进行药浴,可起到温中散寒、舒筋活络跟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
常选药物为老姜、米酒、大发散、小发散、桃树叶、青蒿等。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一般多用活血温补之药,如大钻、小钻、大血藤、扶芳藤、青春藤等.
这无疑对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则多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健骨之药~如山苍子、木满天星、九节风、大驳骨、小驳骨。
松筋藤、毛杜仲等,这些药物可起到舒筋活络、恢复肢体功能等作用...若患有鹤膝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痹痛,常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镇痛之品,如大钻、小钻、十八症、四方藤、两面针还有各种有刺的木本还有藤本植物。
瑶族民族风俗有哪些
瑶族的卫生习俗
在金秀等一些瑶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也就是说在大门边插上一枝青叶,告示外人不准入屋。添的是男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竹叶~是女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树叶。
瑶族人民认为,婴儿阳气未足~接触外人轻松“招风引锁”,故不准生人入屋~直至小孩满月为止。
在婴幼儿期~瑶家最忌的是“风”、“锁”(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及婴幼儿腹泻).
“痘”(指水痘和天花)!早在《开建县瑶僮》中就有瑶人“最畏患痘~有出而染痘者~不得复入”的记载.
门边插青叶实为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措施,对减少许多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瑶族另一种卫生插青习俗是:家里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鲜茅草打一个结,挂在大门边上,暗示别人不要随便进屋。他们认为 - 病人应忌风避瘴,而生人来时会给病人招风染瘴;
认为病人秽气重、在自家大门边插上青叶,别人看见青叶就会自动避开,以免把秽气传给别人~更不带小孩去串门了。
这不仅是瑶族人民在生活中养成的美德,也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而成为的对疾病传播还有预防的科学认识。
瑶族的生育习俗
瑶族妇女从怀孕到生育、均有一定的禁忌.孕妇不能参加丧事,不摘生果,不杀牲等!妇女生育时,门前挂上青树叶稻草束以示标记,防外人贸然闯入。
产妇坐月忌用冷水、用草药熬水洗浴。分娩后 - 一个月内不走家串门.孩子出世的当天就是向亲娘家报喜送姜酒,若是招赘婚则由婴儿的父亲到本家父母处报喜、一切由父亲主理。
礼物是一碗酒~几块鸡肉与一块姜:姜的含意很特殊、若生男则放一块完整的姜,生女孩则把姜切成贝壳形,娘家一看姜块形状便知生男生女!
娘家收到报喜物品后~在第12天给产妇送上鸡、猪脚、鸡蛋等,以示祝贺同慰问.客人到家后~主人先得煮一碗姜酒招待!
其他远房亲戚、朋友送礼探望,或不知内情的生客来家、主人均以姜酒招待,客人则回赠“利是”以示答谢和祝贺。
婴儿不分男女,出生3天~就是请“先生公”、“师公”举行命名仪式!
瑶族传统民族风俗
瑶族的居住习俗
瑶族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 - “大分散、小聚居”!过山瑶尤为分散,3、5户1村、10余户1寨、有的“吃尽一山而他迁”~没有完全定居。排瑶定居历史较长、较集中、上百户甚至上千户人家共住一寨、鳞次栉比,房屋建筑一家一户成行排列在山坡上,故人称其为“排瑶”。(算命www.bmfsm.com)
住房以平房为主...必背、三水、金坑等地喜住楼房,楼底堆放木柴、杂物或饲猪、牛。排瑶的住房结构大都是两室一厅或一室一厅,上下卧室中间厅堂与后厨房...
厅堂中挖一四方浅坑做“火炉塘”~架上“三脚猫”(一种三脚炉架)煮食 - 冬天则在火炉旁取暖。
现在排瑶的房屋大都改建为砖瓦房.过山瑶的住房比较整洁、有卧室,正厅厨房跟洗澡间!
建国后,瑶族的居住条件大大改观。迁徙不定的过山瑶逐步定居下来。连山过山瑶的住房,已有了四次大变革:首座次居住的是竹木结构房屋 - 上盖茅草,下围竹篱笆或小木棍;
第二次居住的是木板结构房 - 等于上盖杉皮,下围木板;第三次居住的是泥砖结构房屋,就是上盖青瓦,下砌砖;第四次也就是眼下居住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砌火砖的二、三层楼房屋.
在石灰岩地区,由机构 帮助瑶族群众搬迁到有水田的平地、筑起了移民新村、住房为钢筋水泥结构~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同自来水。
许多瑶族家庭还添置了不少家具、生活用品,电视机、收录机等已进入瑶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