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的传统艺术特色

时间:2016-12-09 11:51:04     编辑:ky04
20

仫佬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也是有着差异的传统艺术特色,与其他的少数民族各异,而你们知道仫佬族的传统艺术特色是有着怎样的讲究的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仫佬族的传统艺术特色

仫佬族的传统艺术特色

仫佬民间艺术有哪一些

傩愿戏山乡戏剧

想起来真是、“师公戏”又名“唱师”,它的前身是“跳神”、主要流行于河池、宜山~还有邕宁、武鸣、来宾 、贵县等壮族居住区。

说实话,罗城县仫佬族有同“师公戏”近似的“傩愿戏”、仫佬话叫“希罗钦”,往往是 在“依饭节”时由“鬼师”道士表演.

据考证~仫佬傩戏起源于清代初期“仫佬傩”!

罗城县四把乡新村屯吴氏家庭有《依饭薄》,立于康熙49年(1710年),为纪念北宋时牺牲的仫佬族英雄梁善、吴辅、立 龛堂一座,每逢亥、卯、未年就奉请“三元师”(道教的师公)祈神降福于依饭地台。

这标志着仫佬傩舞 开始向傩戏演化。师公面戴傩面具、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独唱、领唱、齐唱、溶歌舞戏乐于一体,边唱 边舞~表达人神同乐!

这就是傩戏的雏形。

有专家的分析认为、 的戏剧~是以农村祭祀礼仪为母体而脱胎形成的~“傩愿戏”试试看可看作仫佬族山乡戏剧的母体...

仫佬族的山歌艺术是怎样

仫佬族民间音乐大致分为:山歌、傩戏、舞狮的表演音乐三个部分...经音乐工作者整理~有民歌唱腔40多种句式,依饭节音乐19首~道场师公音乐19首和打击乐4首,狮舞《独角鹫》音乐3首跟打击乐10首。

仫佬族同汉族歌曲者共同发掘与整理出仫佬族民歌《八月十五走坡来》、《我家住在龙潭边》等歌曲,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曲。

仫佬的民歌也多姿多彩,仫佬人日常讲话用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仫佬语”;

但唱歌反过来说用汉语小方言“七拐语”。仫佬族山歌是其民歌的一部分,仫佬族人民历来喜欢唱歌~不独…还在“走坡”时山歌遍野~在喜庆日子里歌声不绝,即使在圩上、在田间、在家里,只要有感于心,便用山歌表达 - 如今的仫佬山乡 - 时时有歌声 - 处处是歌场.

仫佬族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仫佬族山歌有“有条”、“随口答”与“口风”三类...

“有条”歌即叙事歌~如《唱罗城》、《孟姜女》、《刘三姐》等。“随口答”为即兴吟唱的山歌,以情歌为主。

“口风”为讽刺歌~歌词较文雅、语气较温与的称“正口风”,反之则称“烂口风”。

口风

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机智幽默诙谐.(算命www.bmfsm.com)

口风分“正口风“同“烂口风”两种,前者多以劝人为善、助人为乐、尊老爱劝、与睦邻 里为内容;

后者则着重以抨击社会歪风邪气,嘲讽丑恶现象为主要内容,也有在大家互相嘲 骂时唱的。一般不拘格式,随意创造 - 也没有记在本子上~歌词不以句论,而以一二○、二 四○、二八○字为一首、因字数规定严格、措词又略微拘紧,难编难记、因此唱用的人很少 .

由于唱歌的场合各式各样,所唱的歌也有分别,在“走坡”时主要唱“随口答”,间唱“口风” 、但不唱“古条”;

在家中的喜庆场合、则以唱“古条”为主,也有“随口答”,但不唱“ 口风”。

仫佬族山歌现已多用“土拐话”唱,也有不少人懂的唱仫佬歌、但能随意创造山歌的已经不多了。

无论唱“古条”、“随口答”还是“口风”~务必要是对唱的 - 更有甚者至少是两个对两个 - 没 有一个对一个的...

在“走坡”时,青年男女每十一、十二人是...合起来的群唱 - 唱了一会再分唱 - 分 唱到两人对唱为止。

唱的时候、先由一人领唱,唱到每句中段,陪唱的人便随声附与.

在...情况下按句式分,仫佬民歌有几十种歌体...民间歌手或按全首句数,或按每句字数,或按全首字数称呼歌名。

随口答

仫佬族山歌之一种 - 歌词由唱者随意编造,没有一定的歌本 - 但最能体现人们的思 想感情与创作天才。多在平日赶圩、“走坡”、婚姻喜庆、节日会期、寻亲访友、生产劳动 时唱用。

每首四句、六句,每句七字,也有十一字跟六字头七字尾的,体裁自由又押韵、具 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古条

其实吧~古条是一种故事式的歌谣,内容大多是一些流行民间的历史事件、人物及神话传说.如《 唱罗城》、《吕蒙正受害》等~每首歌都有一定的歌词,不能随意创造~现有的歌本大都属 于这类。

每一古条歌歌词最多30首,最少15首,各首歌词之间有内在联系,并且务必要押韵, 内容既有拆字、拼书、示意的,也有问人、问事、问物、自问自答的 - 实际上就是一篇优美 动听的叙事诗。

在仫佬山乡的良辰吉日里、大都以唱“古条”为主 - 唱者多是中年人。

仫佬族的戏剧文学民间艺术

在我国除汉族除了的5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中,都有自己的文学,如民歌民谣、故事传说等等等等,但能有自己的戏剧文学的少数民族可是不多...

仫佬族文学中能有戏剧文学、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考虑到两个原因,使仫佬族人民在戏剧艺术中跟当年流行于桂北和桂西南一带的民间戏曲--彩调结下了不解缘...

一、是仫佬族自身丰富的歌舞资源再加上其平民性的文化取向!彩调是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其音乐部分来自采茶歌 - 舞蹈身段部分来自劳动生活和民间杂耍等等!

仫佬族人民学习了彩调过后,借鉴了彩调的戏剧艺术经验,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完成了由原本是娱神的歌舞向娱人的戏曲的提升 - 创作了自己民族的戏曲--仫佬剧。

当然这经历了一个有点长期的过程.从民间艺人乔祖旺培养出仫佬彩调的老一辈艺人“四吴”(吴金利、吴泰山、吴茂林、吴正英)到20世纪80年代中 - 后期仫佬剧正式登台演出~约经历了半个世纪!

二、是在仫佬民间唱词跟诗文中,习惯于用属平话系统的“土拐话”来写作。这是汉语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结合的方言,它在文化渊源上跟彩调有一脉相通之处。

在仫佬剧中,《潘曼小传》与《鸡生鸭熟》都堪称优秀剧目.它们发扬了彩调还歌亦舞的表现形式跟亦庄亦谐的审美情趣,很好地适应了仫佬族人民性格中诙谐、幽默的一面。

只是这样的优秀剧目还不够多,还要多创作、多演出、多积累,才能使这一新兴的民族剧在众多的地方戏曲中占稳一席之地!

戏剧作家常剑钧创作的大型彩调剧《梦里听竹》无疑是仫佬戏剧文学中的优秀之作,更不用说即使将它放在我国多民族的戏剧文学的平台上加以比较~也是优秀的!

这个剧观念新颖、构思新颖。剧情虽植根于现实,但作者不过把现实生活中种种复杂的矛盾纠葛置于背景的地位来处理,让舞台腾出空间 - 向剧中人的内心世界开放.

那围绕人物的内心世界组织跟展开的戏剧矛盾,既有很强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更难的的是这部切中时弊的戏剧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上显的很有分寸,每一个人物的唱词也写的有个性、有文采、合辙押韵。

常剑钧的另一部大型剧作《老街》(话剧)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佳构。由于...的原因摆脱了戏曲的艺术程式的约束、写的更开放、更自如、更具鲜明的时代文化的指向性。

不瞒你说,作者要感觉出来的是一个很有时代意义的主题:"老街"是一个坐落在九万山麓中的小墟镇,有数千居民,一千多年历史、是一个"最担心被岁月遗忘"的地方、是"一个生长‘黛色幽默'的地方";

这里的人民面对20世纪最后20年祖国经济的转型和随之而来的体制、文化转型,内心充满了希望、jiqing 跟困惑。

全剧目的是表现这种包含了丰富历史内涵的戏剧性的内心状态,把这种状态变为剧中人鲜活言行拿出来看在舞台上,给人感觉于观众前。

此剧在形式上很前卫,但在人物性格同整个情调上,还是有较浓郁的南方山区少数民族的韵味。

其实吧、《潘曼小传》是汲取民间文学、民歌、民族舞蹈、民间戏曲与民俗风情的营养而取的了较好的艺术成就之作。1986年《潘曼小传》演出并获奖~标志着“仫佬剧”诞生!

1992年《潘曼》在广西电视台摆出获全国骏马奖、广西铜鼓奖.这是仫佬族首座部电视剧。 

    Ξ 相关阅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