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时间:2016-11-21 11:52:41     编辑:ky04
20

满族的人们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都是比较严格的遵守的,而你们知道满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着哪一些规矩必须人们注意的吗?

现在老师 就分享一些关于满足的传统民俗文化给大家,试试看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满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满族民俗文化有哪一些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中 - 有所谓“烧饭”之礼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

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 - 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奔跳以往就可以了。

说真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丧葬、仍有殉葬之恶俗...此俗也系沿袭自辽金女真奴隶主贵族“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故俗。

努尔哈赤死,有大妃乌喇纳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迹根三人从殉,固然其中不无zhengzhi 斗争的需要,而言反映着殉葬的陋俗;

皇太极死,也有二个亲信侍卫从死.此恶俗,在满族入关后慢慢消失,沈阳满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后,丧家门外不设殃榜(一般汉族在门外设殃榜...所谓殃榜,是由阴阳算命先生开列的含殓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领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庙。

服丧期间、丧家男女以白布袍带位丧服.葬前,带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间,女戴“包头”.

百日内,起居不释白~男截发~冠不缀缨;女剪发、头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务繁忙、受汉族影响~皇太极之丧规定“以日易月 - 二十七日释服”。老皇帝死~新皇继位~虽在丧期 - 临朝大典时仍官员“冠宜缀缨”。

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至百日、备香楮祭品到坟前敬奠~脱去孝服 - 称之“释服”!

三年内,男不穿红衣,女不戴簪花,保留着满族的古制...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满族有清明上坟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位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贴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位“坟花”,寄托哀思。

进入二十世纪、丧葬旧制有所改革,一个时期曾袭用汉俗、但丧服之制仍保留下来. - 又能了进一步的改变 - 现在丧葬旧制已不见了,代之以火葬与追悼仪式!

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女儿、孙女、用长孝带围一宽箍,结于头后,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边、收边 - 与旗籍大致相同...

旗人丧服和汉人丧服 丧礼在北京有种种的分别~丧服也因之有了各异...满蒙丧服最轻(内务府三旗尤轻),汉军较重~汉人最重。

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汉礼 - 才渐渐不易区别。

满蒙的丧服

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

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等于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与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 - 前后还有两开启与袍褂的袍子一样。

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

不钉钮扣、只钉布条~系粗布孝带。头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线帽顶,不用白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

说真的、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 - 差不多看不出是亲丧来!本族人丁、孝袍用"绒花粗布"缝制 - 唯胞侄位胞叔服孝也应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与儿子位父母穿孝一样,分别只在领子。

子用白领,侄用青布领。凡穿绒花粗布孝袍的 - 没问题不系布条而钉纽袢...外甥位舅父母、姨父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母全都应穿漂白洋布孝袍,是位孝服中最轻的...

但如甥舅与翁婿本人家中已无尊长老亲 - 也可穿绒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纽袢全用广扣铜钮扣.婿位岳父母服丧并穿石青马褂(绸布均可) - 腰系凉带~带活计(就是"跟头褡裢"、"表绢"、"扇套"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蓝绸卷头、挽袖,甥婿的区分,只在马褂的有无...以前办丧事并没有递送纸花的办法、一律全送孝带。

说实话 - 至亲送绒花粗布孝带~远亲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带,致使早年到人家吊祭,该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带~只等在灵前行过礼后丧家必用铜茶盘,双手送过孝带来,并说"您给免免罪"~谓之"递孝"。

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递孝带~至亲过"探丧"的~在人死未大殓以前来探丧时,意思是送过孝带。

丧家富足还有对至近戚友送孝布的办法。朋友穿孝没有一定规矩,只看感情。其中义子位义父母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数。

满蒙旗族妇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见,孝袍跟男子没有大的分别,只孝袍不留开启~孝带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过背后(以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

说真的,旗族妇女因都梳"两把头" - 所以有"拆头撂辫"同"不拆头撂辫"的分别,又有"拆头撂单辫"同"拆头撂双辫"的差异。

妇女最重的孝服是位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应摘去两把头 - 拆开头□与燕尾,另扎一个大把,用青线扎把,将大把分位两绺,编成两个小辫,辫梢散开不系辫绳。

头把上安白骨扁方(内务府人用铜扁方),长只三四寸,用发绕住将辫撂在脑后 - 下一步用大庄粗布包头带子将头上缠好、结于头后用针卡住、所余带子头即垂在身后~太长的可拴在腰带上,这叫作"拆头撂双辫"。

儿媳位翁姑服丧也同样拆头撂辫,只撂一个辫~可以用青头绳系辫梢、翁死撂左辫 - 姑死撂右辫,这叫作"拆头撂单辫".

扁方可用银或白铜质而较长一点的(扁方以骨质位孝重,银、铜以短位孝重)。侄媳和近族女性用长两把头扁方 - 并可戴耳挖首饰。

耳环也有区别:妻光耳、媳系青线,侄媳可以戴白银圈。

凡是拆头撂辫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辫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辫子撂下 - 只妻子不再撂下双辫,只撂左边单辫。

其余诸人也照旧撂下~只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 - 便永远不再撂下、专候百日脱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

极远族媳辈孝妆不拆头撂辫,仍梳两把头~将左或右一把拆开(系指头发两把头)以死者男左女右位分,梳一小辫!

头上用绒花粗布作包头 - 白头首饰...亲家媳妇与甥妇用漂白洋布盘俩双十字 - 交叉在两把头上,脑门不围箍,戴点翠首饰 - 也行用青布将黄首饰包扎代用!

大家可能不知道,内侄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但用绒花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并将脑门箍着,以示同撂辫还有洋布的区别.凡拆头撂辫的,都应有跪灵陪孝的义务,甚至出殡后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

旗籍的丧礼由清中叶以后事事讲排场,礼节仪式虽特别隆重,哀痛的显示较比汉人可是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换的。

孝期是位母亲服三年丧,位父亲服二十七个月丧!只在百日之内穿孝袍,过百日即换青衣,以至除服,并没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丧制。

尤其出阁的闺女,孝服更轻,与甥妇差不多,外孙也不跪灵,这个原因是根据清代帝室对于外戚"尊而不亲"的缘故。

汉军八旗编入的成份很复杂,大部是明代居住满洲的汉人及入关后编入的河北、山东各地的汉人。除此之外还有清真教入汉军旗的(如黄、马、金、邓等八家回民) - 俄国阿拉巴金人、朝鲜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主要是在汉军旗内。

汉军旗人的丧礼在清初时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礼,俄罗斯牛录下旗民还守东正教礼外~其余的与满蒙旗已大致一样了。

沈阳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尤其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

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与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农村有年节杀牲祭祀请亲朋宾客吃福肉之习。

供方子肉位四时吉庆;供鱼位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满族传统民俗文化满族年俗

满族过年(春节)基本与汉族差不多,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二月二日龙抬头!

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

满族人除夕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八旗所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

互赠绣有“岁岁平安”的荷包.

其实吧,满族人除夕下午要摆供、祭祖...不常打开的祖宗龛 - 年三十中午打开。把擦得铮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五碗!

供菜更有特点:首座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

第五碗是豆腐方块。满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接下来由家人分吃...供方子肉位四时吉庆;供鱼位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

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家家院内竖等灯笼竿,高挑红灯。

大年初一、人家全都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贺新春。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 - 才可以出门拜年。正月十五 - 上元节 - 又称元宵节、灯节...

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这也是北方气候所致...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 “二月二 - 龙抬头”满族人正月不剃头 - 大都等到二月二这天 - 才肯剃头。满族人还有“领龙”的习俗,用草木灰从水缸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 - 下一步在院中举行祭祀~以求一年风调雨顺。

说实话 - 满族人腊月杀猪 - 三十祭祖用猪头,过了初六,将猪头放到“哈什里”(仓房),这个猪头一直放到二月二,才拿出来煮熟了吃,此举称位“龙抬头”。

过年节日娱乐,满族人有参加人数众多的“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

满族秧歌除以走阵式来表现生产、生活与打仗外 - 还通过人物的扮相、服饰、道具、舞姿动律来反映.

正月里,妇女、儿童在火炕上玩“绷绳”、“抓嘎啦哈”等游戏;

孩子们在室外,玩起了踢毽子、打冰嘎、藏猫猫、放鞭炮等。

满族人的节日食品,主要有:粘豆包、粘火勺、萨其玛、白肉血肠、豆面卷子、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火锅等.

过年满族人喜饮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黄米酿造的“米酒”;客人来家拜年,喝的饮料是用炒糊的大黄米、高梁米冲的“糊米茶”。

姥姥用一大铜盆给孩子洗热水澡、边洗边唠叨:“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 - 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脸蛋 - 做知县……”。

总结一下用一根大葱打三下 - 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

满族有哪一些民俗的文化

满族礼节种种

满族礼节 俗话说:“满洲人规矩大。”满族十分注重礼节!

见面礼

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那时候小辈对长辈,三天一请安,五天得打千。请安位小礼,垂手站立,鞠躬唱喏:“请某某安。

”打千位大礼,其形式男女有别.男人见到长辈、先哈腰,左腿前伸并弯屈 - 右腿曳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和此在同时唱喏:“请某某安.

”女的头微低~双手贴腹相交~膝下蹲,在也唱喏:“请某某安”!《红楼梦》第八回有描写家人见宝玉时请安、打千的情景,它这样写道:“一见了宝玉,赶来都垂手站立。

独有一个卖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请安。”满族请安有“定省”,即少辈对高龄长辈固定每天“请早安”、“请晚安”、这又称“晨昏定省”...

大家可能不知道,抱腰接面礼是满族表达最亲密的大礼,一般用于至亲相见。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交颈贴面。此俗自后金时就兴 - “亲旧相见者,必抱腰接面、虽男妇间亦然”。

至亲相见也有行“顶头礼”的 - 这一般常见于老两口之间 - 老头出远门回来 - 老太太迎上前,用脑袋顶着老头胸脯 - 老头轻轻地抚摸一下老太太的脖子,或拍拍后脑勺就行了。

满族“俗尚齿,不序贵贱”.平日见到长辈,不分贫富尊卑~都尊称“马法”(满语,意位爷爷)。

路途上遇见长辈,“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意位“好”)、待长辈走以前后,少辈才可行动。

少辈到长辈家,“虽宾必隅坐”!长者到少辈家 - 少者必打千请安。妇女席炕做活见到长者进屋,则“跪膝而坐 - 以右手指加于眉端”,连续三下;

当...时是平辈不跪~则只抚眉端三下 - 表达敬意。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

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位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祭祀时也叩头。

尊卑等级下的规矩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与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 - 否则~就视位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以往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 - 同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沈阳一般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务必要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 - 也叫“单腿跪”,满语位“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 - 右腿后蹲 - 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跟身略前倾。

“叩头礼”,也就是说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

尊长者以好话祝之,是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

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意思是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 - 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位拜、俗称“抚鬓儿”、也就是说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 - 俗称“拉拉礼”,和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接着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

这事儿说来话长,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

长者了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同洗脚水.

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

来了客人 - 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嗻”,再去干活。

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高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位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 - 一家缺米大家凑 - 一人打柴大家烧,位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算命www.bmfsm.com)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

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与衣而卧~方位有礼。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说谢意即可赶路.

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 - 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 - 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