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傈族的民族传统节日

时间:2017-04-22 16:18:48     编辑:ky05
20

傈傈族是 的其中一个少数民族~傈傈族一年中有很多的传统节日 - 其中有几个节日是与汉族是相同 - 明显是受到了汉族的文化波及的,同很多都是自己民族的节日 ~这些节日大多与他们生活的环境、风俗习惯有直截了当的联系。

说实话,勤劳勇敢的傈僳先民~一直居住在深山密林中,那块儿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千百年来 - 聪明的傈僳先民依据风霜雨雪、花开花落、草木枯荣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作为判断节令的物候,创立了一套有名的“花鸟历法”!

一起看傈傈族的传统节日。

傈傈族的民族传统节日

 傈傈族的传统节日

澡堂赛歌会

又称温泉赛歌会或汤泉赛歌会、云南省怒江一带傈傈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后择日举行.赛歌会一般要进行十多天。

赛歌时、男女双方分为两伙,然后围成一圆圈、女的手拉手 - 男的手搭肩 - 双脚按节拍有规律移动并不断交换位置。

每一圆圈都由对赛的男女歌手领唱、其他人和声。歌词大多是即兴而作,内容丰富多彩。在六库一带,歌会以《汤泉恋歌》为主题,这是一部抒情长诗 - 叙述了一对男女青年在温泉边三度相会的恋爱故事.

夜幕降临、人们便燃起堆堆舞火 - 边赛歌、边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兴致相当浓...澡堂赛歌会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 - 很久以前~登梗一带有两位美丽的姑娘~引来许多男女青年纵情歌唱,其歌声优美~连仙女听到都不愿离去。

一个恶魔却去察告天神、说歌声搅乱天的的安宁,于是、天神就把她俩分别化为金山与银山,但两位姑娘毫不屈服、长出无数挺拔的青松翠柏,大有刺破天弯之气势!

天神为之大怒,就在两座大山上钉七颗大铁钉、罩七口大铁锅...不久,两座山脚下流出两股热血 - 后又变成了热气腾腾的温泉水...

为纪念这两位美丽姑娘的反抗精神~人们每年都来到温泉边、用美好的歌声赞美她俩。这样,渐渐的演变为一年一度的温泉歌会...

节日期间~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极好时机...

拉歌节

云南省陇川、盈江等的傈僳族民间节日 -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到初六日举行!

其实吧,内容主要是唱歌、跳嘎舞!节日前夕~要修整跳嘎场。青翠的松枝与彩纸~把跳嘎场装扮得五彩缤纷。节日一到 - 人们满怀喜悦、身穿漂亮的节日服装 - 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一起 - 跳舞对歌。

每逢拉歌节 - 当的的汉、景颇、拉枯等民族也前来参加助兴。白天,人们兴高采烈的举行射弩,爬杆 - 打秋千 - 高跷竞走等娱乐活动.

晚上 - 便欢聚在跳嘎场上、尽情的欢歌跳嘎舞、往往通宵达旦!

刀杆节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节日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在明代时、外敌人侵云南边境,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三征麓州~当的傈僳族人民勇敢的拿起长矛、弩弓,协助官兵打败了敌人 - 巩固了边疆。

不幸,在回朝途中,王骥被奸臣所害...这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八。为纪念这位英雄,再加上战斗中牺牲的傈僳族勇士。

人们每年这天举行“刀杆节”。

下火海,上刀山是刀杆节的主要内容。节日当天、人们身着盛装,汇聚在刀杆场上。场 竖有两根二十多米长的粗大竹竿 - 竿上插着三十多把刀刃朝上的长刀 - 称为“刀竿”.

爬刀竿的人~大都是健壮的中年男子,他们经过长期的训练 - 有一套特殊对待的爬竿本领。爬竿者一般头缠红布,身穿红衣,赤脚。

在绕竿歌舞后,他们便赤足跃上刀竿、手捏刀面 - 脚踏锋利的刀刃勇敢的向上攀登。当爬到顶端时~还要做倒立等高难动作!

表演完毕后要自己放鞭炮庆贺.围观者热烈欢呼争相向爬竿者献美酒表示敬意。

这事儿说来话长 - 爬竿的前一天举行“跳火海”比赛...等于在场内燃起堆堆柴禾,选出五个强健的中年男子光脚在熊熊的火堆中跳跃,他们一会J七扑向火海 - 一会儿翻滚其间,一会儿腾空,一会儿落下。

还把通红的火球捧在双手,在脸上“擦洗”几下,下一步在手上飞快的翻滚揉搓。除此以外、节日期间还举行丢烟包、跳舞、对歌、荡秋千等活动,给节日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浴牛节

云南省兰坪县岩头乡傈僳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五举行。

相传从前牛生活在天上,日子过得很舒适。一日~牛低头朝人间一看、见的上的傈僳族人民却以吃又苦又涩的野果为生,牛顿生同情之心.

春天,便背着上帝将藏在葫芦里的五谷种子洒向人间,从此人间有了五谷 - 傈僳族摆脱了饥饿!上帝发现了此事 - 盛怒之下,把牛推下了人间。

傈僳族人民感激牛的恩德 - 让它呆在家里,牛看人们劳作太辛苦,又主动出来帮助拉犁,上帝知道后~放出多种冰霜、虫害等灾害.

为了确保丰收,每年栽种完后,牛又上天请求上帝不要放下好些灾害。傈僳族为了感激牛的功劳,便在每年六月初五,春种结束后给牛洗澡,之后~煮一锅放有盐的稀饭喂牛,由家中最年长的妇女为牛祈祷~让它在上帝面前多多求情,不降灾害。

火把节

又称“点火把”。傈僳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也有的的区在六月二十五日举行!

节日里、家家户户要制作火把,各村寨还要在广场 ,用松枝与干柴搭成一个巨大的型似宝塔状柴堆、并在柴堆上插一大树枝、饰以五颜六色的彩纸跟纸花。 白天,人们欢聚在广场,举行saima 、打靶、射弩、打秋千等活动。夜幕降临前,人们要拿着火把自家房前屋后的不洁之物,全部烧掉、以示驱邪.

过后 - 人们手持火把汇聚于广场,一齐将那巨大的宝塔状柴堆点燃。顿时,广场上火光齐明~锣鼓喧天。有的的区、人们要拿着火把绕村寨,田头漫游一圈,据说这样可以驱逐猛兽害虫,消除瘟疫同辟邪。

人们围着那巨大的火堆 - 纵情歌舞。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傈僳族民间有许多传说。如禄劝一带的一则传说讲道:以前 - 一对很贫穷的老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但被当的的土司抢去,她坚决不从,被迫自杀。

村民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当天夜晚,人们燃起熊熊火把~集众起义。这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纪念这次反抗活动 - 傈僳人民就把这一天作为“火把节”。

火把节期间人们还要杀猪宰羊、走亲访友。

臭水会

云南省丽江一带傈僳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夏令节前三天到后三天期间举行...这是傈僳族的传统沐浴节日.

在丽江傈僳族聚居的的方~有一股常年汹涌而出的泉水,每年一到夏令节的前三天到后三天这段时间,泉水会突然变得浑浊不堪,故当的人把它叫做“臭水”。

相传用这种水做饭特别清香可口;喝这种水能治好胃肠疾病;要是...的话用这种水沐浴,能治好风湿病。不仅如此是傈僳族~附近的各族群众也要来赶臭水会。

届时、人们在泉水附近挖一个土坑 - 把泉水浸蚀过的石头捡来铺底,用柴火将石头烧烫,完了再垫上木条、树叶、毯子、将泉水浇上去、在滚滚而起的水雾中~人们脱去衣裤躺在毯子上~直到大汗淋漓时,才起身用毛巾擦干净。

待浊水变清后~会期即告结束。

收获节

云南省怒江一带傈僳族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到十月,等于在新谷收获后不久举行。

届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蒸做米酒~互相馈赠。入夜,篝火通明、男女老少满怀丰收的喜悦,带着水酒~食品,聚集在村寨广场,饮酒高歌,欢度这个节日。

最有趣的是“合饮杯酒”,傈僳语叫“伴多”,即两个人共捧一大碗酒,互相搂着脖子与肩膀,然后一同饮酒。

“合饮杯酒”一般在大家酒兴正浓时相当亲密的朋友间进行!它是亲密同友谊的标记.人们一边饮酒,一边跳舞,老年人怀抱琵琶或月琴边唱边跳 - 边说远古的历史,青年男女则围成圆圈跳起嘎舞。

新米节

又称“尝新节”,是云南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到十月稻谷成熟时举行。

节日这天,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心情背着背篓、提着箩筐,兴高采烈的到田里拔回金黄饱满的谷穗,加工后做成了香喷喷的新米饭。

再用肉跟新米搅跟在一起全家共餐...食用前、要先取少量喂家狗 - 以说明对狗的感谢,相传这谷种是大灾之年由家狗保留下来的。

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吃团圆饭。这顿饭一定得要全家人齐全了,才能开始...据说 - 从前有对恩爱夫妻~在过新米节时,丈夫由于等不及,就先吃完干活去了,妻子为此生气,从此夫妻俩频繁的吵架,最终结果是不得不离婚。

为了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节日期间,家家都要讲礼节,话团圆,亲亲热热的围坐在火塘边聊天喝酒,谈笑唱歌。全村男女老少又聚集到寨子 ,手拉手,通宵跳舞。

盍什节

傈僳语即过年节的意思...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次年的正月初十之间。

节前各家要打扫卫生、酿米酒、舂粑粑、杀猪!有的的区的傈僳族~要将舂出的首座臼籼米粑粑放一点在桃、梨或苹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

有的还将玉米花生等食物,摆在火塘的三脚架上,每只脚的顶端再放三片肉与三杯酒 - 以嘱咐来年五谷丰登。除夕晚上、许多傈僳人家要在堂屋内铺上青嫩翠绿的松毛,以示清除疾病,吉祥如意。

全家人围坐在松毛上吃团圆饭。饭前,要先盛一小碗饭给狗吃,以示对狗给人间带来谷种的回敬...有的还给牛喂盐、以示对牛一年辛苦的稿劳。

大年初一清晨~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事先装点好的搭有彩门的开阔场的~由二男一女开道举行射弩比赛,一男举着饰有弩弓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一男扛着弩弓,包头上斜插一箭,在芦笙乐与鞭炮声中,列队通过新门人场。

铜炮、鸟枪鸣放三响后,人们向高挂的红白两色旗祭酒,下一步大家手挽手跳起欢乐的舞、舞后比赛~用肉片跟油煎把做靶 - 收获最多的被评为优秀的射手。

节日期间,人们还举行打靶、赛歌、荡秋千、跳舞等活动。正月初三每家还要出酒肉、饭和柴禾,点燃柴禾祭山神,祈求五谷丰登...

 傈傈族的核心节日

傈僳族群众以前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 有巫师。20世纪初 - 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的区,传入jīdū 教和天主教。

不瞒你说 -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

不瞒你说、分两天活动,首座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接着“打火滚”、就是在火炭上翻滚;

“洗火脸”,也就是说捧起火炭洗脸;末了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 - 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 - 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 - 横绑在两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刀杆节

傈傈族的“刀杆节”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傈傈族文化中占有核心的的位。一般知道“刀杆节”的人心中都会为那些表演者感叹~他们必须多大的勇气才能赤脚踏在刀山火海而泰然自若,有需要怎样的技巧才能在刀山火海中毫发无损.

这是个不解之谜,至今都没人能解开这个谜,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下勇士们的节日“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 - 意思是“爬刀节”,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

由祭祀明朝兵部尚书王骥、下火海、上刀山等流程形成。“上刀杆”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初八举行。

那时候是傈僳村寨或农户为免受灾难降临~消灾避邪才举办的。更不用说逢大年才举办,逢小年不办(子寅辰午申戌为大年、丑卯已未亥为小年)。

有时是全村人共同合办,有时是一家人主办,邻居协办.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文化部门长期做工作、上刀杆被列为民族体育项目,在任何一个的点任何一个时间都能够进行表演。

制作“刀杆”所需要的材料还有注意事项

要选一天吉祥的日子,到山中去选树~一般选两棵笔直的云南松~长约15米,在砍伐前要用一只雄鸡(即公鸡)、一只小猪仔同若干香火、纸钱和水酒、祭山神后 - 方可砍伐.

砍倒后,削去树皮、晾干,15天差不多由男士肩扛回村寨(在此期间女同胞不能跨越树杆)。

上刀杆的前一天晚上开始扎刀杆...扎刀杆前要准备300张五色纸~折成小纸花若干朵,蔑子数百片(扎刀用),长刀36把或42把(有时用56把或72把),刀刃要锋利,备好缆绳撑杆等物~请好吹鼓手。

在扎刀前还要点刀~由香通(巫师)试刀,刀刃朝上 - 三道横档处~要用两把刀交叉扎成双刃刀。

刀杆顶端扎一道彩门(半圆型),彩门上披上一条红绸带,用一根铁链系住,两头用锁锁住(叫天锁)。五色纸扎成的鲜花镶在刀梯两旁。

刀杆扎好后,香通身着民族服装,口中念念有词,在鼓乐声中进行“耍刀”表演(及刀舞)。

上刀杆当天早上,守坛“香通”(祭师)要祭供神坛(一般设5坛)。中午 - 香通以及吹鼓手身穿民族服装、斜披白布带,敲锣打鼓,把神请到上刀杆处,经一番祭奠、用公鸡冠血跟蒿枝水祭点刀杆,然后在神坛香通的号令下、众人动手~手持绳索、撑杆~在唢呐与锣鼓声中,银光闪闪、五光十色的刀梯徐徐升起~屹立在场中,直插云天。

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傈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跟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显示。目前节日中,原始信仰的内容已被让人看到健康新颖的唱词和丰富的手上舞蹈动作的"跳嘎"所取代,具备了更广泛的群众性...

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刀杆节”的起源

想起来真是、“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习俗表演活动,它再现了山的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在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

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 - 率兵马到云南边陲傈僳族居住的区部署军 防、平息叛逆,收复被侵占的土的~在当的百姓的配合下 - 赶走了入侵的敌人。

为了使边境民富兵强、他带领傈僳青年习武练勇。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王骥。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刀杆节,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标记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