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时间:2016-11-06 11:48:28     编辑:ky04
20

京族是与其他的少数民族有所不同,也是有着格外的风俗讲究,他们一般都会比较注重于婚姻方面,族人一般情况下都是会与本族的人通婚,而你还想了解下关于京族的传统民族风俗吗?

建议你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京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京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京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京族有哪一些民族风俗

京族的饮食习俗以前京族人一般以杂粮为主食.杂粮主要有玉米、红薯、芋头、狗尾粟、鸭脚粟等。把玉米磨成粉状或碎粒(红薯、芋头则切成碎块)、再掺进少量大米熬成一大锅稀粥,一日两餐或三餐,很少能吃到大米干饭,生活是极为困苦的.

他们却在饮食习俗方面有许多独具风味的传统食品、加之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耐人寻味...

1.糯米糖粥

京族人常见喜欢甜食 - 格外喜欢糯米糖粥。其煮法很好懂:将糯米淘净水煮 - 至将熟时、加糖再熬,至米烂水有胶质即成!

若煮得好 - 那糖粥亮晶晶、甜润润、香喷喷 - 很是诱人。逢年过节,京族人都要吃糯米糖粥;祭神祀祖最不可少的祭品也是糯米糖粥;

平时家中来客,主人免不了要捧出糯米糖粥来招待,要是一时拿不出,也会将就一下,来一碗红薯糖汤、粉丝糖汤或绿豆糖水...

2.“风吹糕”和“白糍糕”

这是京族挺有风味的一种传统的粮食制品...“风吹糕”是用糯米浸泡使其发胀后、水磨成稀粉,完了用勺子舀到直径40厘米左右的篾托(现已多用薄铝制成)里,大火蒸熟成一面一面的薄粉膜 - 再撒上一些熟芝麻,晾干后置于炭火上烘烤而成。

因经过烘烤、它变得又薄又轻,差点儿像透明的薄膜、风吹就是飘起,故名。其味香脆爽口 - 是待客与探亲访友的上好风味食品。

“白糍糕”也是先把糯米浸泡,水磨成稀粉,用布滤成半干,然后搓捏成一个个如鸡蛋大小的汤圆、内包糖馅、用水煮至它浮上水面不久即熟。

这大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全家边守岁边做好煮熟、待新春到来时~先用以供神祭祖、后拿来与糯米糖粥一起吃,以示祝福:生活甜蜜人长寿、偕老白头如“白糍糕”。

3.鲇汁

又称“鱼露” - 是一种味道鲜美的上等鱼汁调味品~每年农历3—6月进行生产。

说实话,其制法是:用一只洁净的大瓦缸,缸底凿一小孔,嵌入一根装有塞子的导汁管,缸内垫一层稻草或沙包作为过滤层,接着把洗净的鲇鱼(其他小鱼次之)与盐巴,按3:2的比例、一层鱼一层盐地叠入缸内 - 装满后压平缸面,并加盖密封!

经一星期后 - 将导汁管的塞子拔开、缸里的鲇汁就涌流出来了、每缸可分三次采汁。

京族民族风俗有哪些

京族的丧葬习俗京族人对葬礼是非常重视而谨慎从事的。由于他们认为,阴间跟阳世是相通的;阴间的亡灵同阳世亲眷仍有某种联系,搞好葬礼,彼此可平安无事;

若搞不好,就会让亡灵受苦~又给亲眷遗患无穷。在京族�八字校�50岁以上的老人病故,被称为“正寿”,当按正常的礼仪办丧!

其过程大体是:

1.报丧...老人断气后,孝子要在旁边守护 - 待法师查阅历书确定无“重丧”过后~方可哭丧举哀。

倘有“重丧”~法师要另作法事杀鸡代命以“解犯”。完了报知族内众兄弟,并派人往舅家报丧.

待舅家来人验看后(最是对娶来的女性)才能入殓。这是远古母系制舅权意识的残余表现。

2.入殓。入殓前要用浸着柚子叶的热水给死者净身并更衣。洗后的水不能随便乱倒,要罐装起来~待出殡后、夜里拿到野外丛林去掩埋...

入棺要选择时辰~先由法师念咒,用火把驱赶棺中的鬼邪.然后由孝子孝女们抬尸入棺、在死者嘴里放两三枚钱币跟几粒白米,以安其魂魄。

再在死者身上覆盖一块红布,以示阴阳两绝...若死者的配偶尚且健在,还要将原来共用的被单撕下一半盖在死者身上,说从此鸳鸯情断~人鬼分途。

最后把棺盖钉牢。

3.做斋。法师立坛念经~超度亡灵~使亡灵得到净化跟安乐!法师用本民族语念诵的经书,大都是译过来的“佛”、“道”经卷。

这事儿说来话长 - 若是做“大斋”(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的,还要举行上刀山、过火炼之类的仪式。“做斋”期间,子女们都要披麻带孝,席地坐卧,日夜守灵~不得随便离开~吃饭不能用筷,不能吃荤腥食物。

4.殡葬.殡葬的时间与地点均由法师择定。时间一般选在潮落的时候。出殡时 - 在法师的导引下~一路上,由一人撤纸钱开路先行,意为向野鬼买路通行。

墓穴事先已挖好,灵柩抬到墓地后,法师挥动法刀,进行法事毕后就掩埋...

这事儿说来话长,葬后三天,孝主备三牲和香烛纸钱前往祭坟,给新坟培土,俗称“复坟”。这种“复坟”之俗,在古骆越后裔的诸民族中近乎都还在流行。

这原来是远古时代祖先崇拜的产物,它要使坟墓显得庄严肃穆,以表示对祖先的尊崇。但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的是 - 京族复坟时所建的茔墓卑下低矮...

京族传统民族风俗

京族的婚恋习俗1.择偶

京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京族的传统婚姻绝大多数是在本民族内部通婚,与邻近的汉、壮民族通婚的很少。一般同姓不婚,严禁姑表婚、若有违反,必将受到族规的制裁。

青年男女的婚姻,大都是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部分家庭为了劳动力的得~或招婿上门,或买童养媳(长大后“圆房”)男女自由恋爱也是有的~由于平时时不时集体“做海”、格外是在“哈节”这种盛大的传统节日里、青年男女欢聚游乐、相互酬唱,从而彼此间增进了解,建立感情~以至谈情说爱~不论男女恋情有多深~最后还是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并通过“蓝梅”(京语~意思是媒人)出面~按一定的礼仪程序行事方能结合。

2.订亲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在京族人看来,订亲就是订下终身大事.一门亲事一订下来、一般不会轻易反悔.所以人们对订亲十分慎重,其礼仪也相当麻烦、大致过程是:(1)合“年生”。

取男女双方的年庚去给算命先生占卜,看命有没有相合能够婚配.若相合者,就把女方的年庚留下来;若不相合者,则交媒人退还女方家。

(2)定彩头。将留下来的女方的年庚置于祖宗的神案上,以验其征兆~期限有三天七天不等。在此期间,若家里有人患病、家畜死亡或碗碟碰烂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便认为不吉、得把年庚退还女方;

若平安无事 - 则认为吉祥,得到了祖宗默许 - 便可婚配。(3)报命好。定彩头获吉利后、就请媒人向女方家报讯并议聘礼。

所议的一般是酒、米、猪肉、鸡同身价钱的多少。然后男方家把聘礼送给女方家,从而确定了这门亲事。

其实吧~京族的这种订亲方式还有它的过程,显然~是受汉族封建婚姻礼俗的影响而成为的。按其本民族民间所流传的订亲方式 - 倒是另一种极其简便而有趣的做法,即“蓝海”传歌对花屐!

“蓝梅”是桥梁或引线,为男方与女方两家传歌送屐(每方一只),若双方相互递送的彩色本屐合起来正好是上下配对,就认为是有缘分,是天意的、可以结合;

若不配对,就认为命相不合,相聚无缘。这种做法 - 完全听从神灵的裁定,相信命运的安排。

3.迎亲

迎亲是京族婚姻最隆重的仪式,其过程如下:(1)送日子。男家在迎娶前一月或数月,择定“开容”和接亲的日期,用红纸列单,由媒人送至女家。

若女家认为婚期过于急迫~便退回日子单,由男家另择日再送;若女家同意、则将日子单留下,准备完婚。(2)哭朝...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或七天就开始哭嫁.一哭叹父母,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二哭叹叔婶兄嫂~诉说他们平日给予的教育帮助;

三哭叹同伴姐妹,诉说友情同惜别。(3)开容。新娘在出嫁的前一天 - 由一位夫妇双全、有子有女的妇女 - 在堂屋用红线为她夹去面部的汗毛,并涂上脂粉,意为从此要以新的面容为人妻做人媳了。

(4)认亲.接亲的前一天(或当天)~新郎前往女家正式“认亲”,拜见岳父母 - 拜见时要取半跪式,头向左侧,不能正视~以示孝敬。

礼毕也就是说返回。(5)接亲。新郎认亲回来后,男家即组织接亲队伍,并带上两三对预先挑好的男女歌手.女家关上大门~在路口设下三道彩门,每道门都用彩带或红绳来阻拦接亲队伍,并派歌手把守,这称为“歌卡”。

接亲队伍一定得通过对歌,更何况要对得让对方满意~才能通过“歌卡”。三道“歌卡”全通过后~女家的大门才敞开!

接着进行欢宴。宴毕、新娘由最亲的兄北背出门、由接亲跟送亲的队伍陪同步行到男家,不坐花轿。一路上 - 走走停停,歌声不绝。

(6)拜堂.新郎和新娘,男左女右双双先跪拜祖宗,再跪拜父母 - 然后夫妻对拜 - 并唱《结义歌》。新郎与新娘用托盘把槟榔敬献给父母、长辈们和众宾客!

礼毕、新郎新娘共入洞房。洞房里~由一位上有公婆下有儿女丈夫健在的妇女来铺床,边铺边说彩话、以图吉利...(7)回朝。

新娘过门后第三天 - 与新郎一起,携带鸡鸭与糯米饭回娘家拜见父母 - 住一晚后返回家来.

4.离婚(算命www.bmfsm.com)

京族离婚时,只要双方同意,就由男方写一张离婚书交给女方收执为凭即可...写离婚书不能在屋里写,要到屋外草坪上写~写完后把笔砚一起扔掉,认为留着它是不吉利的,怕以后还会再离婚。

若是女方提出离婚,则由女方将男方“过礼”所花的费用或整个或部分退还男方;若是男方提出、女方就无须退还,但要男方出具离婚书,这样她既可回娘家住~也可再嫁。

寡妇改嫁时,要退一些身价钱给公婆或夫家叔伯,否则~人家不敢跟她结婚...改嫁不能从家中出门,不能不到圩场或树林中等候迎娶,以免家中再发生何事不祥之事。

到了五十年代、原因在于有了《婚姻法》,京族传统婚姻中的许多清规戒律都渐渐被废除了、许多习俗礼仪也随着社会的变革,或消失,或发生了改变。

    Ξ 相关阅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