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民风民俗
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而你们知道侗族的在日常中传统的民风民俗是有着哪些讲究吗?这时候老师 就分享一些关于侗族的民风民俗给大家,试试看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侗族的民风民俗
侗族的节日——四月八
都柳江沿岸山麓边的侗寨,“四月八”前后的种棉花活动已沿袭成新婚成新婚女婿帮丈人家劳动生产的习俗。
这一种生产习俗演化成为青年社交的娱乐型节令,带着民俗的多种性格!种棉节这天,新郎新娘娘带着装著一新的青年伙伴 - 备好腌鱼、腌肉、盐蛋,包着糯米饭到山上作午餐!
种棉地里 - 芦笙手合奏笙曲,小伙子深翻细拍 - 姑娘们下种上粪。活路完了 - 插上一枝挂满蛋壳的树枝,标记着棉花的丰收...
这时 - 摆起了丰盛的午餐,一场野宴便在地边举行。一些村寨还带着狗或鸡鸭到地边宰杀下酒,并有煮糖粥喜庆的习俗。
午宴完毕,青年们心情欢乐~直到天色不早,方在笙曲中有说有笑地回家.晚上,女方宴请丈夫的众伙伴,全体姑娘均来作陪、大家欢歌畅饮。
种棉活动、激发了青年们的劳动情绪,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贵州的敬老习俗
贵州南部地区侗族的老人节定在春天。过节时 - 寨跟寨之间的异性老人们相约到坡上过。节日早上,甲寨男性老人吹着芦笙向乙寨出发。
乙寨女性老人们陪甲寨男性老人们上“老人坡”,他们各自寻找自己哪时候的相好、谈论往昔友情,倾诉当家后的苦衷。
到了中午,集体进餐 - 食罢尽兴地唱歌...
关于侗族的民俗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黎平还有与之相临的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聚居区、尤以黎平的岩洞(被当地誉为“侗族大歌之乡”)为核心。
我先后两次到岩洞听侗族大歌,但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对歌。
对歌是大歌的一种主要演唱形式,当地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对歌,春节对歌是最隆重的一次~每个部落一个对歌点,全村共设7个。
这事儿说来话长,腊南部落的对歌点是全村最大的,参加对歌的男女歌手有七八十人。男歌手主要来自本部落,女歌手都是从外部落请来,当地称之为“请姑娘”(各部落之间老交叉互请)!
请来的女歌手们大都衣着华美、年轻活泼,都穿着崭新的民族盛装。
其实吧~对歌点被设在“卡房”(“公共房屋”)一层的吊脚楼内。吊脚楼中间生一个巨大火塘~火塘上支一个烤有粑粑的铁架,吊脚楼一侧是摆有水果和糖块的方桌,哪些粑粑、水果与糖块都由部落村民自动捐献!
对歌开始,男女歌手分坐在火塘四周的长凳上.外部请来的女歌手先唱~跟着本部落的男歌手接应。歌声跌宕起伏,朗朗上口。
在整个对歌过程中无人指挥、无人伴奏、一领众同 - 却能唱出多声部。据说这在 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对歌要继续下去一周(正月初一—初七)。对歌期间,本部落的许多中老年群众跟孩童也来看热闹或帮唱、卡房内外被围得水泄不通,整个村寨都沉浸在一片大歌声中。
侗族专家吴定国介绍~侗民对大歌相当痴迷,民间素有“苟偿唢 - 嘎偿赛”之称,侗语意为“饭能养气同身体,歌能养心和灵魂”...
他还告诉我们 - 这时候县里正将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牛场选在村庄附近一片河边洼地里。
斗牛的时候河边各处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观众...参加比赛的斗牛共有20多对~这些专门饲养的斗牛个个膘肥体壮,无不长着一对匀称锐利的大角,大角顶端还有用铁皮做的护角。
斗牛要不断3个多小时。斗牛开始前,先进行一个简要的踩堂仪式,等于有10多人由...形成的乐队围着斗牛场转一圈,边走边敲打锣鼓、吹奏芦笙。
踩堂结束 - 随着三声铁炮的响起 - 斗牛便开始了。每次出场的斗牛有两三对、一对结束~另一对就补上 - 场上终始保持三四对。
听说斗牛的配对是经主人同意自愿结合的,一般强同强、弱同弱结合,每次只斗一场 - 总结一下的冠军往往要经过几年的打斗才能产生。
我发现 - 许多斗牛就在出场的哪一瞬间~就是向对方发起猛烈的攻击。实力相差悬殊者~一方很快败下阵来;而势均力敌者、却互不相让,要连续打斗多个回合。
最有特点的是势均力敌者,它们打斗时~不但…还常常发生“叭……叭”的撞击声、还经常出现双方相持的场面。
每当这时~牛主人包含群众都要发出欢呼声跟助威声 - 整个斗牛场犹如杀声震天的战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双方斗牛不分胜负必须重新拉开时,双方牛主人要在并且用绳索去拉对方的牛,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牛并体现公平原则,如果因拉对方牛不慎造成对自己牛的伤害 - 对方不负赔偿责任。
岩洞距县城28公里,坐落在一条呈“C”字的溪流 以及山坡上,全村共有9个自然寨,近3700人,岩洞镇机构 也设在这里。
这里还设有一处侗文化家园,是一位叫邓敏文的先生开办的、我吃住就在侗文化家园里、非常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