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时间:2016-11-18 14:15:58     编辑:ky04
20

阿昌族的人们在生活中都是异常多的传统民俗必须讲究,而你们知道阿昌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有什么的吗?!现在老师 就分享一些关于阿昌族的传统民俗文化给大家~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阿昌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阿昌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阿昌族民俗文化有什么

阿昌族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阿昌族的居住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正两厢。正房中堂设火塘、会客、议事、日常多在此。中堂正墙上设家堂摆神龛、设“天地君亲师位”,用于祭祖;

有“活袍”(经师)之家,旁边另设祭师处,供奉木马、雉尾扇等神物。家堂上忌乱放杂物,忌放刀放枪。

正堂内起居、围桌吃饭 - 长者、老者多坐上方...火塘受阿昌族重视,逢年过节要烧香,舂过年粑粑作为开端祭祀火塘。

你猜怎么着?火塘上的锅脚石或三脚架或木柴头,忌用脚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婴儿出生后要抱着婴儿绕火塘三圈 - 新娘娶到男家也要由男家老年妇女牵着绕火塘三圈。

阿昌族人家的门槛多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观念中门槛代表门风好坏与家道人丁的兴盛.

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 - 老者居左边 - 其他居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

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忌妇女上楼。忌妇女跨踩农具工具。

阿昌族群众蹬窝罗迎接客人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

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 - 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

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平常劝饭是标记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传统民俗文化

阿昌族节日跟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和禁忌

阿昌族的民族节日很多...

窝罗节是阿昌族的重要节日,在并且盛行于梁河、潞西、腾冲、龙陵与云龙县阿昌族大部分地区。窝罗节于每年的正月初举行...

阿露节、汉族还称“会街节”~是陇川阿昌族传统的首要节日,遇农历十月二十六日过节.

1993年经德宏州人大常委会确定阿昌族的民族节日统一名称为“阿露窝罗节”,每年的3月19-20日为统一的节日时间。

阿昌族也有过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准备过年。初一至十五忌舂碓。犯忌认为牛马不吉、会招引虎豹入寨咬死猪羊。

酿甜白酒,做米凉粉,点豌豆粉,罐液腊腿菜、豆鼓、豆腐等各种风味副食,由主妇操持,之前妇女要净手,忌串门,否则认为腌制副食品味不好甚至会腐烂。

年三十晚吃年饭,饭前先择佳肴到寨头神树下祭献寨神,再回家祭家祖神灵。祭时 - 户主率全家磕头揖拜并燃鞭炮祭奠。

忌未祭先食!

初一晨 - 妇女休息 - 由家中男子抢挑水井里的首座担水。去时、男子执纸火香烛、大米一把还有硬币数枚 - 放井边以谢水井神。

大家可能不知道、初一全日忌扫地...初一忌走亲访客.初二合村欢聚于秋场祭秋神,竖秋杆,谢绝妇女参加,谢绝外寨人进秋场.首次打秋须请寨中长老主持祭扫并择一男童打秋后,众人才可上秋娱乐...

阿昌族有什么民俗的文化

阿昌族丧葬习俗

阿昌族的丧葬一般分为土葬跟火葬两种。对非正常死亡者~如传染病死、凶死、难产死~行火葬.对正常去世者的丧葬仪式由“报丧入殓”、“停尸发送”、“祭奠出殡”、“土葬接灵”等几个部分是...合起来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报丧入殓。老人去世后 - 马上向左邻右舍和居住在远方的亲戚报丧 - 闻讯赶来的人们用七粒大米、七粒银珠加少许清水~放入死者口里,下一步用温水给死者洗尸,洗尸时一宁要使口、眼合上。

洗完尸体后便为死者穿上丧服~稍停没多久就准备入殓。入殓时~死者身上不能带金属饰物,在一块儿不能给死者穿毛料衣物,否则认为不能转世变人.

棺材选用质地坚硬的老树做成~形状与当地汉族的棺材雷同~均为一头大一头小,上刷黑红漆~一般是事先做好的留着备用。

入殓时,棺内放些稻草垫底,将尸体仰面放入后即刻盖上棺盖。接下来,将灵柩置于正堂,头朝正门~接着在其两端点上长明灯,旁边放一碗饭,其上放一熟鸡蛋~当地称“倒头碗”~鸡蛋称为“倒头蛋”。

倘使谁敢吃“倒头蛋”,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最胆大最活泼的人。潞西县高埂田一带的阿昌族等老人断气时,停尸地上、下铺草席、从颈项到脚跟盖上白布 - 并且小块白布遮脸,用泥巴做死者枕头,待尸体僵硬后才入殓。

停尸发送。人死后 - 一般停尸三个白天~首座天晚上,由亲戚来守灵,唱哭灵歌~即《打孝歌》。内容都是赞扬死者功德跟后人的哀悼祈求...

哭依次按辈分举行,并有哀乐伴奏!孝歌哀婉凄清,时泣时诉.开始一人独唱~之后是主宾对唱~一唱一合,有衰悼之言,也有劝慰之语,此起彼伏、直唱到天明...

第二天晚上 - 举行“发送”仪式,即请经师“活袍”来念经,指引死者之魂到祖先住地。

阿昌族认为,人死后有三个魂灵,一个要送到祖先居住地、一个要送到家族坟地,一个要供在家里保佑子孙。送魂灵到祖先居住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到城隍庙鬼王处~一条沿着最早祖先迁徙路线送往腾冲。

认为只有经过望乡台,吃了迷湖汤,过了奈河桥~亡灵才能到鬼王哪里报到,接着才能回到祖先哪里。

“发送”仪式上的祭品有猪头、猪的四脚和尾巴等。仪式开始,鞭炮齐鸣、“活袍”口念诵词,除此之外一人把一端包有纸钱的竹片点燃!

然后从丧家大门插到村口 - 意为给死者照引路 - 为女死者插双行、男死者插单行,数量由死者的年龄决定.紧接着由“活袍”或佛爷敲着木鱼,孝子孝孙们绕棺三圈.

过后孝子孝孙在棺旁哭灵~“活袍”便在棺前立两棵金竹、挂起一块竹笆,在上面放些纸钱,开始念经“发送”。

送词大意是:有海的路是傈僳族的路、有文章纸墨的路是汉族的、有红口水的路是傣族的路,有箭同弩的路是景颇族的路、要往阿昌祖先的路向前走、祖先的路上开满着鲜花。

唱完发送词 - “活袍”又对全体听众讲,人死了就像灯里的油干了、不要悲痛、尽管有离开了活人,但他回到了祖宗哪个地方...只有这样知道祖先过去的事,活人才对得起死人。接着就给众人唱祖先开天辟地的史诗《遮帕麻与遮咪麻》、直到次日清晨.(算命www.bmfsm.com)

祭奠出殡。停尸到第三天 - 就要举行祭奠出殡仪式。届时远近的亲戚都带着祭品参加,一般亲戚的祭品是一升米~一只鸡,近亲祭品是一只羊同一些钱。

均抬一面用白纸做的“秉帐”(幡旗),“秉帐”正文书写死者生平、经历同祭者的悼词~落上所有前来祭悼者的姓名。

死者的外家(其妻子后家)还要扛一幅白布“秉帐”·(幡旗)来~内容款式与其他亲戚的同样。

    Ξ 相关阅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