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的习俗

时间:2015-04-23 10:04:01     编辑:ky01
20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 的法定节日“端午节”,在端午节当天吃的习俗有哪些?为了几年伟大诗人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很多年。那么各地端午节吃的习俗又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端午节吃的习俗

端午节吃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由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来。最早是筒粽,即用竹筒装米,逐渐发展以竹叶、苇叶裹黏米,成多角形状,故名角黍。后来的棕子多取苇叶包糯米,形状以多角形为主,也有圆筒形、斧头形及小脚形。南北各地各有不同风味,北方粽子多裹小枣,南方则多种多样。上海人吃的粽子,有白米粽、赤豆粽、豆沙粽、鲜肉粽、火腿粽。这是居家自己包裹的粽子。糕团店卖的粽子,又分苏式和广式。苏式踪即上海人自做的一种,广式粽馅可谓五花八门,除肉类外,还以鸭肉、鸡肉、鸡蛋、虾仁、干贝、银杏、桃仁、松子、芝麻、冬菇、栗子、花生、椰蓉、莲蓉等做馅。广式粽在上海流传与粤菜馆历史差不多,也有140-150年历史,所以上海人早就适应了广式粽,不仅端午节时吃,平时也喜食带有广式风味的肉粽。
粽子虽是一种节令食品,在上海随时都可买到嘉兴肉粽。杭嘉湖平原盛产优质糯米,嘉兴玉芳斋又是远近闻名的粽子老店,因此上海人也最喜欢吃嘉兴粽子。

  端午节饮雄黄酒习俗
端午节饮雄黄酒,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俗称“鸡冠石”。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各地端午节吃的习俗
1、糯米酿苦瓜
端午节玉林人家餐桌上的酿苦瓜是绝对少不了的。这个节也有部分玉林人叫苦瓜节因农历五月五正好是苦瓜“大哄”上市苦瓜名虽苦但其实苦尽甘来甘香瓜味留在口腔历久不散。感觉清爽加上苦瓜有清热解毒作用在炎热的夏天吃最合适不过了。
苦瓜酿糯米是玉林人最常见的烹饪据说这与玉林夏季气候潮湿多雾有关所以饮食上养成宜温热忌寒冷的特点。常见酿苦瓜的做法是糯米加香菇或虾仁。加糯米可以增加肉的黏度并中和苦瓜的苦味。如果喜欢苦瓜原味可以只用简单的猪肉馅做成鱼肉馅的也有。或以豆芽,竹笋及蔬菜代替传统的猪肉馅入口更清新。
2、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3、叶子饽
是玉林人的节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关于叶子饽的传说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历史颇久远.到了后来叶子饽渐渐演变成玉林当地一种大众化的地方传统特色小吃。
4、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5、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6、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7、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8、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9、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