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

时间:2017-03-31 13:33:44     编辑:ky07
20

  洪昇(1645年~1704年),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洪昇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一生代表的名作有很多,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长生殿》。《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

洪昇

  洪昇简介

  本名洪昇字号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院

  出生时间1645年8月21日

  去世时间1704年7月2日主

  要作品《长生殿》

  主要成就清代卓越的戏曲大家,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职业戏曲作家、诗人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以《长生殿》蜚声文坛的洪升是清代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一生坎坷多故,经历了不少事变。但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很多事我们今天已难以弄清,只能凭着仅有的一点文字记录,去做一些探讨。

  洪升出生在杭州一个富裕的士大夫家庭,家里藏书很多,有“学海”之称。他的父亲很爱读书,也很健谈,母亲是大学者黄机的女儿。洪升小的时候常和自己的表妹、黄机的孙女黄蕙(黄兰次)一同游戏,两人青梅竹马,彼此非常融洽。洪升二十岁时,两个人亲上做亲,结成夫妻。

  崇尚孝节

  洪升交往的师友,对于孝节等道德观念非常尊崇。他的老师陆繁弨即“以孝义为乡里表率”(《清史列传》卷70);好友陆寅也以“性孝友”(《钱塘县志》)为人称道。影响所及,洪升亦努力做一个孝子。二十四岁时,洪升曾到北京的国子监学习,想以此求取功名。可呆了一年,却并没有得到任何进身的机会。感慨之余,洪升常常怀念家乡的朋友,想念自己的母亲。但是当洪升回到杭州以后,或许由于别人的挑拨离间,他和父母的关系竟日益恶化,最后不得不带着妻子与父母分开另过。事情却并没有到此结束,家长的愤怒有增无减,没有办法,洪升只好躲出杭州,又一次来到北京,怀着痛苦的心情,一住就是十七年。

  客居京城

  在客居京城的日子里,洪升生活艰难,甚至不得不靠卖文为生。虽然是无辜而被父母斥逐,但洪升仍竭心尽力地做着孝子。三十五岁那年,洪升的父亲罹事远适,母亲也被责令同行。听到这个消息,洪升“徒跣号泣,白于王公大人。昼夜并行,钱塘去京师三千余里,间从泰岱江河,旬日余即抵家侍其亲北,会逢恩赦免。昉思洪升驰走焦苦,面目黎黑,骨柴嗌嗄”(朱溶《稗畦集叙》)。经过这一场变故,洪升父母的生活也没有了保障,本已拮据的洪升又负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多年遥负米,辛苦踏京尘”(陈訏《寄洪昉思都门四首》之一)。他多次返乡探望父母,屡屡奔波于北京、杭州之间。飘零奔波的生活,使洪升身心疲惫,感受到难言的痛苦。在诗里,他反复写到自己的这一份悲哀:“妻子长安亲旧国,年年北往复南征”(《感怀》),“北往南归两行泪,谁能分寄大江流”(《扬州客舍夜雨》)。他深深地感叹:

  败芦寒雨断矶边,梦醒孤舟泪泫然。堂上二人年六十,旅中八口路三千。谋艰桂玉羞逢世,心怯风波且任天。扰扰半生南又北,未知归计定何年。(《夜泊》)

  性格矛盾

  洪升是矛盾的。他赞赏自然、山水、隐遁,却又无法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和追求。“如何市朝子,扰扰争利名”(《晓起看山作》);“人生行乐无百岁,区区禄利何为乎。游宦略成须止足,故乡归隐携妻孥”(《为毛侯会明府题戴笠持竿图》)。他希望在仕途上得到别人的援引,遇到像信陵君那样的人,“信陵如可作,刎颈亦酬恩”(《夷门》)。但他的性格,他的狂傲却难为世俗所接受,“依人偏傲骨,入世遂多愆”(《喜汪雯远授太史,兼述近状,却寄,三十二韵》)。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洪升咀嚼着人生的感唱:“漂零自分儒生贱,干谒方知长吏尊。那得为农成独往,瓦盆盛酒对儿孙”(《衢州杂感》其九),“莫问侯门朱履事,残杯冷炙是怜才”(《与盛靖侯、朱近庵登君山》),“荣枯寂物理,寒懊验人情。真悔谋身误,尘劳汩此生”(《初秋旅感》)。

  一方面是对出与处的犹豫不决,一方面是对功名的心存希冀。在屡屡的失意中,洪升艰难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从师受教

  洪升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交游的师友都是一些博学而有高格的人。在他的老师中,有善写骈体文的陆繁弨,有精通音律的毛先舒,后来他还向当时的文坛领袖王士祯学习,又向大诗人施闰章学习诗法。著名的戏曲作家袁于令、浙西派著名词人朱彝尊,以及经学家兼文学家毛奇龄等人都曾和他交友来往。洪升本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在与这些文学界优秀人物的交游中,洪升的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精通词曲音律的师友如沈谦、毛先舒、袁于令等人,更使他在词曲音乐方面大受裨益,为他在戏曲创作上大显身手创造了条件。他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了当时妇孺皆知的戏剧家,“以诗有名京师,尤工院本,宫商五音不差唇吻。旗亭壁间,时闻双鬟讴诵之,以故儿童、妇女莫不知有洪先生者”(《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他在曲的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以诗词、院本鸣于时”(《民国杭州府志》)。洪升对 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曲,他的《长生殿》代表着昆曲艺术的最高峰。

  写作传奇

  二十九岁那年,洪升和朋友偶然谈起唐代开元、天宝间的事情,***的被唐明皇赏识,唐明皇的爱才,使洪升大为感慨。于是他以***为主角,创作了传奇《沉香亭》,大概是表现***应诏在沉香亭填写清平调词的故事。到北京以后,一位朋友说《沉香亭》这个剧本写得并不好,“排场近熟”,没有能超出其他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洪升觉得有道理,于是他删去原剧中***的情节,加入李泌辅佐肃宗中兴唐朝的故事,把剧本改名为《舞霓裳》。这一年,洪升已是三十五岁,距离完成《沉香亭》传奇已有七个年头了。1688年,四十四岁的洪升想到历代的帝王,妃嫔成群,很少有用情专一的,而像唐明皇那样爱恋妃子杨玉环的帝王实在罕见。马嵬坡赐死杨贵妃,违背了他们当初的盟誓,在唐代便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唐明皇、杨贵妃的传说,像唐明皇游月宫等等,于是洪升决定专写李、杨爱情,把《舞霓裳》改为《长生殿》。

  《长生殿》传奇的上卷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定情”写到七夕之夜两个人在长生殿上的盟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安禄山的叛军杀来了。在出逃的路上,在马嵬驿,面对群情激愤的将士,唐明皇被迫赐杨贵妃自尽。在传奇的下半部,唐明皇深深思忆杨贵妃,时时处处睹物伤情。终于,他们在天宫里团圆了。

  遭受变故

  剧本脱稿后,立即受到朋友们的称赞。在演员们的要求下,这个本子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目。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上旬,洪升招来戏班在家中演出《长生殿》,城里很多名人都赶来观看。当时正是孝懿皇后的丧期。由于洪升平时狂放不羁,颇为时俗所妒,加之朝廷中南北党争正烈,洪升与南党中重要人物高士奇关系密切,而《长生殿》所写兴亡之恨,在明清易代之际,实在是个敏感的题目;安禄山又是胡人,很易引发人的联想。于是北党便抓住这个机会,借洪升在国丧期间演剧,来打击自己的政敌。一个叫黄六鸿的人向皇帝告状,说在皇后丧期演唱《长生殿》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结果洪升被抓进监狱;放出来后,被革去了国学生籍。连那些看戏的人也都受到了处分。

  遇到这样一场大的变故后,洪升很是悲愤,他甚至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解脱。他不得不归去了;京城中的白眼使他难以安身,可是归去亦让他犹豫。在《长生殿》之祸发生前不久,陈訏在给洪升的诗中曾这样写道:

  佣笔为生拙,天涯口漫糊。有家归不敢,负罪子如无。行役何妨远,伤心独向隅。亲恩终浩荡,但返莫蜘蹰。(《寄洪昉思都门四首》之三)

  魂断乌镇

  1704年,六十岁的洪升应江南提督张云翼的邀请来到松江。张云翼把洪升奉为上宾,特意召集宾客,选了几十名好演员,上演《长生殿》。曹寅听说后,又把洪升请到南京,遍请江南江北的名士,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宴会,演出《长生殿》。

  曹公(曹寅)素有诗才,明声律,乃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洪升)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洪升)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两公并极尽其兴赏之豪华,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金赆行。长安传为盛事,士林荣之。(金埴《巾箱说》)

  然而,就在洪升从南京乘船回家,经过乌镇时却不幸因酒醉失足落水,一代杰出的剧作家竟这样离去了。在他的身后,只有传唱不衰的《长生殿》,时时使人们忆起这位才子的悲哀与喜悦。

  洪昇与《长生殿》

  清康熙年间的剧坛上,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着清前期戏曲的最高成就,当时即有“南洪北孔”之誉。金埴诗云:“两家乐府盛康熙,进御均叨天子知。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题桃花扇传奇》)。可见两剧在当时上自朝廷下至市井的风行程度。

  洪昇(1645~1706),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生于明清易代之际,出身于世代官宦而日趋中落的缙绅之家,受过良好的封建传统文化教养,但一生仕途坎坷,仅当过二十多年太学生,在京师与王士祯、李天馥、朱彝尊、赵执信等名流交往密切,联吟唱和,颇有诗名。康熙二十七年(1688),洪昇《长生殿》脱稿,京师盛演,尤其给内聚班带来空前的上座率。次年,班主为感谢作者,特演专场,请洪昇邀亲朋好友观《长生殿》。不料正值佟皇后丧期,被人告发。当时观剧的士大夫和诸生被革职及除名的共五十多人,洪昇亦被革除国子监学籍。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演《长生殿》之祸”。此后,洪昇回到家乡,往来于吴越山水之间,过着放浪诗酒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1704),在吴兴受友人邀请饮酒,夜醉上船落水而亡。

  洪昇才情超逸,一生仕途受困,抱负未展,生活拮据,贫困缠身,“八口总为衣食累,半生空溷名利场”(《省觐南归留简长安故人》)。加之与父母失和,父又曾“被诬遣戍”,心情长期郁闷,性格孤傲。“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长生殿序》),表现出与世俗不协调的个性。因此,便寄情于诗歌戏曲创作。诗歌今存《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戏曲今存传奇《长生殿》、杂剧《四婵娟》。《四婢娟》体式略近于汪道昆《大雅堂杂剧》和徐渭《四声猿》,由四个单折短剧合成,分别写历史上谢道韫、卫夫人、***照、管夫人四个才女的故事。而《长生殿》则是作者一生才力的结晶。

  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说,他作此剧曾三易其稿。初稿名《沉香亭》,因“排场近熟”,作了情节改动增删,二稿更名为《舞霓裳》。“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盒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可见,《长生殿》从初稿到最后定稿,前后花了十年时间。

  《长生殿》描写的是传统的而又为人们所乐道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首先将李、杨真人真事写进诗歌和小说之后,宋、元、明即有不少文人反复采用这一题材进行诗歌小说戏曲创作,如戏剧方面元代有白朴的《梧桐雨》杂剧,明代有吴世美的《惊鸿记》传奇等。可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均可从这一凝结帝妃爱情的矿石中,提炼和打造出富有历史涵蕴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来。洪昇正是以这种回顾性审美的目光,发现“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的爱情价值,同时又认为其中含有“乐极哀来,垂戒来世”历史经验,便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杰出的艺术才华,进行取舍剪裁,再现这一宏阔的历史场面,终于使描写这一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达到了总结性的艺术高度。

  《长生殿》长达五十出。全剧故事情节基本沿袭白居易的《长恨歌》,但作为戏剧作品,人物增多、场面扩大、内容更为丰富。它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并以安史之乱的zhengzhi 事件既作社会背景烘托又与之相互激发,写出了帝妃的爱情带来了zhengzhi 灾难和百姓的苦难。前半部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是浪漫主义的虚构,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一在人间,一在天上,刻骨相思,后在月宫团圆,呈现出“人”字形结构。因而情节曲折、场面阔大、组织严密、线索分明,是一部富有演出效果的大型戏剧。

  从创作主旨看,正如作者在开场曲中所写:“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子孝臣忠,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全剧正是以肯定和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为基调,通过他们“钗盒情缘”构思关目,回避了杨贵妃曾嫁寿王、与安禄山私通等“秽迹”,以求达到净化道德,“义取崇雅”的艺术目的。因而,在人物塑造上,作者认为唐明皇是帝王家少有的“情种”。所以在剧中虽然描写了他与杨贵妃感情有过波折,如曾召幸过梅妃和杨贵妃的姐姐,遭到杨贵妃的嫉妒,故将贵妃遣谪出宫等,但最终在长生殿密誓订下钗盒情缘。他在七月七日对牛郎织女星发誓:“我李隆基与杨玉环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后在马嵬之变中,迫于六军压力,赐死贵妃,经历了生离死别中无可奈何的精神折磨:“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剧作下半部分重点描写他们人间天上的刻骨相思,通过《冥追》、《闻铃》、《情悔》、《哭像》和《雨梦》等出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他们死抱痴情、坚守前盟的精诚。最后感动天地鬼神,让他们在月宫永久团圆。在洪昇笔下,唐明皇不仅是帝王,更重要的是“情种”的化身。作为“九五之尊”的唐明皇在众多的嫔妃中对杨贵妃情有独钟。但在马嵬兵变中,却无法保住杨贵妃生命,显然与实际身份不符。这一方面受历史题材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较好地为他们的爱情在浪漫主义幻想情节中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从而在客观上产生了这样效果,即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情既有阶段性又有层次性,符合其在特别指定 zhengzhi 动荡环境和晚年孤独处境中的心理特征,同时也不损害他确实是帝王中少有的“情种”形象。如果从深层次中去体会,同情中多少蕴含着一定程度的批评。

  与唐明皇形象相比,杨贵妃形象塑造得更为生动和丰富。在她的身上,突出地表现出“情”和“妒”的性格特征,而“妒”却源于“情”。她嫉妒唐明皇召幸梅妃和姐姐虢国夫人,要求与唐明皇对天盟誓,虽然不排斥作为贵妃身份带有专宠的意图,但其原动力还由于“情”,以至于在马嵬兵变中被赐死,成为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即便如此,她在复归仙籍之后仍向织女倾诉说:“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迴万转情难灭”。“只有一点那痴情,爱河沉未醒”。“敢仍望做蓬莱的仙班,只愿还杨玉环旧日的匹聘。”真可谓“生生死死情不灭”。从这一点看,《长生殿》确实继承了晚明汤显祖《牡丹亭》歌颂“至情”的传统,虽然它描写的是帝妃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但却有把“情”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予以歌颂的艺术效果。联系作者的身世,洪昇虽然仕途坎坷,一生贫困潦倒,但其妻黄兰次原是自己表妹,出身名门闺秀,文化素养甚高,两人青梅竹马,情感深厚,婚姻生活是美满的。由此可以想见,洪昇创作《长生殿》,内中自然寄托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审美理想。

  作为历史题材的剧作,《长生殿》的思想价值不仅表现在对爱情的歌颂上,同时还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上反映出这种帝妃爱情所带来的zhengzhi ** 和人民苦难,这就更加重了剧作的历史涵蕴和思想容量,形成爱情剧和历史剧相融合的创作特色。戏剧所描写的是处在社会宝塔尖上的帝妃之间的爱情。他们的生活习好,一言一行,都会或明或暗的产生巨大的幅射作用。由于杨玉环受宠,杨家骤成权门贵族。姊妹三人封做夫人,杨国忠做了右相,包庇纵容安禄山,种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杨贵妃喜啖荔枝,南海和蜀州使臣为使新鲜荔枝按时送到,驰马狂奔,撞死老人,踏坏田禾,毫无顾忌。当他们的爱情达到对天盟誓的高潮时,“安史之乱”爆发了,验证了“乐极哀来”的生活箴言。洪昇以史家见识,艺术地再现了“驰了朝纲,占了情场”的历史真实,产生了“垂戒来世、意即寓焉”客观效果,让人感受到爱情既能带来** ,同时也会在** 中丧失,个人的命运必将受制于历史的力量的无奈和悲哀。这种对历史的兴亡梦幻感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剧中《弹词》一出里,皇家乐工李龟年自述流离的《一枝花》曲就是当时“户户‘不提防’”的名曲。由此可以见出《长生殿》所蕴涵的历史沧桑感的艺术震撼力。

  《长生殿》艺术上的长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在结构方面,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而组织相当严密。李、杨爱情是戏的主线,这条主线又以一组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属于交代性的首座出《传概》不算,剧本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他们二人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信物,而后经过一番波折,至七夕长生殿盟誓,形成一个高潮;紧接着安史乱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李、杨的爱情转化为悲剧,而作为信物的金钗钿盒成为随葬品;其后再描写他们“那论生和死”(《传概》)的深情,已成蓬莱仙子的杨贵妃拆金钗一股、钿盒一扇托道士转交唐明皇,又坚前盟;最终二人在天宫团圆,金钗再成双、钿盒又重合。对“钗盒情缘”的刻意描写,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同时,剧中又巧妙地把宫廷内外的zhengzhi 与社会生活情景与李、杨爱情的线索组合成一体,写了安禄山、杨国忠、高力士、李龟年、雷海青等各式人物乃至村妇小民的活动,使剧情显得很丰富,又层次分明地展开。除了后半部分稍略拖沓而外,全剧显示了作者杰出的构造能力。

  其二,《长生殿》的曲词优美,尤为人们称道。从文字上说,它具有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shǎi彩浓郁的特点。前面说剧中唐明皇的形象比较简单,但在写他痴于“情”这一点上,还是很深入的。如《闻铃》一出,继承《长恨歌》、《梧桐雨》的笔法,借风声雨声,衬托唐明皇心中的缠绵悱恻之情: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武陵花前腔》)

  这可以说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而随着人物身份的不同,《长生殿》曲辞的风格也多有变化,如前面抄录李龟年流落江南时所唱的一支曲子,别有一种苍凉的感觉;剧中有几支民间百姓的唱词,则大多偏向于通俗风趣。在音律上,不但洪昇本人精于此,而且还得到曾作《九宫新谱》的专家***的帮助,所以“句精字研,罔不谐叶”(吴仪一序),即使从书面诵读,也能感受到那富于音乐性的美感。由于《长生殿》具有很好的舞台效果,当时传演极盛:“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畜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是,升价什佰。”(同上)至今,《长生殿》的若干出还常常在昆剧舞台上演出。(算命www.bmfsm.com)

  《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可能是洪昇

  为什么,《红楼梦》的作者极有可能是他——洪昇?

   全 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也只有一个人:土默热。

   土默热先生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和上百万字篇幅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这个问题总结起来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通过《长生殿》与《红楼梦》的文本比较,再结合洪昇的个人才情和创作环境,以及对其他细节部分蛛丝马迹的推敲考证,他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极有可能是洪昇!

   土默热,《红楼梦》,洪昇——这是一行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这是一次文史交叉的思维远足,更是一段“红学”史上孜孜不倦的动人故事……

   【听土默热说书】

   一、《红楼梦》与《长生殿》为何疑似出自同一人之手?

   土默热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比较文学是重要的研究手段,比较文本后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与《长生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方面甚至是如出一辙。一部小说从主题、人物、手法、风格乃至遣词用语都大量模仿另一作品,是不可思议的。最有可能的结论就是,《红楼梦》与《长生殿》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通过《红楼梦》与《长生殿》的文本比较,土默热发现,二者在“言情”主题、悲剧性、语言风格甚至主人公性格特征等方面都极其类似。“比如说,《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和《红楼梦》中的黛玉,都是被作者寄予无限同情的悲剧人物,她们二人的性格特点都是娇、慧、妒。以‘妒’写情,是这两部作品女主人公最明显的特点。面对杨玉环之妒,唐明皇称赞这是‘情深妒亦真’;面对林黛玉之妒,‘脂批’认为‘未形猜妒情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杨玉环和林黛玉共同的娇嗔之妒,非同一作者很难写得形似神亦似。”另外,两部作品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如出一辙之处。“《长生殿》中‘千秋万古证奇缘’,《红楼梦》中是‘有奇缘、无奇缘’;《长生殿》中‘神仙本是多情种’,《红楼梦》中‘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等等类似语言很多,尽管有些不易发觉,但只要细读慢品,不难品出相同的味道。”

   土默热认为,《金瓶梅》、《西厢记》、《牡丹亭》对《红楼梦》创作均有影响,且“红楼”中也都大量引用上述作品的词曲,但是比之与《长生殿》的雷同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倘若曹雪芹是受《长生殿》影响而作《红楼梦》,那么《红楼梦》为何不与《西厢记》《牡丹亭》雷同?曹雪芹是雍乾时代人,不会写出康熙朝早已传演天下的《长生殿》,那么只能说《红楼梦》成书比雍乾时代早得多,实出于康熙朝洪昇之手笔。这就难怪曹雪芹自称是“后”于“悼红轩”中“披阅增删”的了。

   二、洪昇是否具备写作《红楼梦》的才情和环境?

   也可以这样问:洪昇是否比曹雪芹更具备写作《红楼梦》的才情和创作环境?

   土默热从“洪昇自身”和“后天环境”两方面向记者解答了这一问题。“公元1645年,洪昇出生在钱塘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一个书香门第的世宦之家。洪昇之高祖曾任明朝都察院右都御史,父亲也曾出仕,母亲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后来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几的女儿,洪家世代习文,藏书诸多,有‘学海’之称。正可谓《红楼梦》中所说的‘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洪昇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先后师从于当时的骈文、音律大家。

   洪昇青春年少时,生活优裕,以才情自负,脱俗不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又有异端思想的‘情种’,可说最具创作《红楼梦》的资质,而曹雪芹兼具这些素质的证据似显不足。”另外,《红楼梦》中很多手法是戏剧写法,如宝玉对镜见晴雯摔帘子等情节,脂砚斋亦批为“传奇手法”。土默热说:“此类传奇手法书中很多,可见《红楼梦》作者应十分熟悉当时杂剧传奇写作。洪昇是著名的传奇作家,著作等身,曹雪芹则未闻写过什么杂剧传奇。”

   洪昇自身的经历与《红楼梦》中的情节也有较为精准的映射之处。比如,康熙二十八年,洪昇遭受文字狱,26年的国子监生生涯从此画上句号,仕途也因此断送,日后受尽白眼揶揄。而曹雪芹家庭被抄时他年纪尚小(一说13岁,一说4岁),长成后家已败落。所以,洪昇在《红楼梦》中自比“无材补天”的顽石,借宝玉之口拒绝“仕途经济”,显然要比曹雪芹更合情理,而且他也更有资格写繁华和困苦生活的强烈对比。因洪昇长期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人”的“假语村言”,并用此写《红楼梦》也是具备条件的。

   三、土默热:曹雪芹又是怎么和《红楼梦》沾上“边”的?

   考证至此,那么,《红楼梦》成书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且看土默热是怎么还原的。

   有一点可以确定,《红楼梦》的确是乾隆中叶从曹雪芹手中传抄出去的,那么,曹雪芹是怎样得到最原始的《红楼梦》的呢?曹雪芹与洪昇生活的时间相隔一个甲子左右,生活地点也相隔千里,二者之间还真的能够有什么密切关系么?通过不懈研究,土默热终于发现隐匿于其中的细节:洪昇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私交甚笃,一切皆由此引发。

   “洪昇六十岁那年,应曹寅约请,带着《红楼梦》手稿‘行卷’去往南京织造府,在那里畅演了三夜《长生殿》。曹寅看了洪昇的‘行卷’后,大受感动,答应为老朋友的作品出版‘问世’(因洪昇生活困苦,无力出版,需曹寅相助),关于这一段经历,有曹寅《赠洪昉思》诗为证。后来,洪昇归途中酒醉落水而死,手稿从此落在曹家。曹寅没有了却老朋友的心愿也病死了,后来曹家被抄,举家返回北京。”

   一个甲子后,曹雪芹翻出了洪昇的手稿,阅读之下感到与自己家事类似,产生共鸣,于是开始五次“披阅增删”。“《红楼梦》开篇所交代的作品作者、抄阅者、增删者,说的都是真实可信的。”土默热说。

  清朝戏曲家洪升出生

  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1645.8.21)。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读书,喜谈论,出仕清朝。外祖父黄机,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洪升少年接受儒家教育,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15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20岁时已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称赞。1668年,赴北京国子监肄业,未得官职,失望而归。1675年,诗集《啸月楼集》编成,受到李天馥诸名流的赏识和培养,诗名大起。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把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传唱甚盛。次年八月间,招伶人演《长生殿》,一时名流多醵金往观。时值孝懿皇后佟氏于前一月病逝,犹未除服,给事中黄六鸿以国恤张乐为 大不敬之罪名,上章弹劾。洪升下刑部狱,被国子监除名。与会者如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 知府翁世庸等人,都被革职。时人有"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句。出狱后洪升在京中备受白眼揶揄,不得已于康熙三十年返回故乡杭州。他疏狂如故,放浪西湖之上,写诗填词作曲。

   康熙三十四年,《长生殿》付刻,洪升的老友毛奇龄作序,序中说:"予敢序哉?虽然,在圣明固宥之矣。"明确指出康熙帝已不再追究这部剧本。康熙三十六年,江苏巡抚宋荦命人安排演出《长生殿》,观者如蚁,极一时之盛。洪升在宴席上"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尤侗《长生殿序》)。自此之后,吴山、松江等地相继演出。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集南北名流为盛会,独让洪升居上座,演出全部《长生殿》,历三昼夜始毕。自江宁返,行经乌镇,酒后登舟,堕水而死,时为六月初一(1704.7.2)。著作现存6种:《诗骚韵注》(残缺),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杂剧《四婵娟》,传奇《长生殿》。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