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结婚习俗

时间:2015-07-16 10:42:41     编辑:ky01
20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也是 第15大少数民族。关于白族结婚习俗方式有哪些,白族结婚习俗礼节又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白族结婚习俗

白族结婚习俗

  白族结婚习俗方式
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较自由,一般是自由恋爱,或由媒人牵线认识,相互了解后谈成情侣,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有的通过“对歌”结为知已。双方基本确定婚烟关系后,告知父母,经父母认可、男方家请一媒人名正言顺地提上礼物到女方家求婚,先要姑娘的“生辰八字”。各方面情况基本满意之后,第二次上女方家正式“磕头”订亲,有的叫“吃喜酒”、 “吃订准”。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给女方家送聘礼,有公鸡一只,喜酒两瓶,糖、茶、盐、面条、杷粑外,另加一支猪膀蹄、布料、首饰、订婚礼钱,要带“六”宇,意在有福有禄。男方家订婚的一行人到女方家大门口、 先点一封鞭炮,女方家招待过茶饭之后,小伙子恭敬地给女方家所有人传递一轮香烟、媒人便向女方家庭长辈和至亲讲明来意。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同时,小伙和姑娘还要互赠礼物,如伙子送给姑娘一块手表或玉手镯,姑娘送给小伙亲手织的毛衣和绣花巾、鞋垫。结婚办喜事这天,要选黄道吉日,一般双日,仪式非常隆重。迎亲的头天叫“踩棚”,又叫“吃生饭”,这天男方家要把嫁妆抬到女方家,给女方父母各送去一套衣服;女方家则吹唢呐、演唱吹吹腔,直娱乐到天亮。第二天正喜由男方家“总理”带着新郎和陪郎到女方家迎亲。新娘则穿上红衣服,梳妆打扮后哭别父母兄妹,出门时唢呐一齐吹“迎亲调”,一路上唢呐声,逗趣声交织在一起, 同辈边走边向新娘撒米花,还不时掐新娘表示“祝福”。迎到家门后,先举行结婚典礼, 拜天地, 拜高堂, 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入洞房时,新郎新娘都要抢先坐在床头,谁先坐上床表示谁当家,如新郎新娘一齐坐到床上,则预示今后夫妻平等相处、互敬互爱。接着喝交杯酒。举行完婚礼,男方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宾客。晚上还有认亲仪式,长辈则给新娘见面钱。同辈们则闹新房,闹新房时火盆上放点辣子面,表示越辣越亲,新娘拿出从娘家带来的喜果,炖梅、雕梅、蜜饯,大家边吃边说笑,直到深夜。第二天是新媳妇回门,早上起来请“梳妆娘”给新媳妇梳妆打拊,头上插上绸子花和簪,吃过早饭和新郎一道回娘家送米糕、喜果子。结婚后首座个街天,新媳妇则要去赶新街,一买柴火,取招财进宝之意;二买鲜鱼,取年年有余之意。赶新街买菜的钱由新娘私房钱支出,晚饭则由新娘进厨做“谢客饭”,三亲六戚吃了晚饭才各自回家。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首座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维系一夫一妻婚姻制,同姓同族不通婚。订婚要测算生辰八字,财礼较厚重。新娘到了男方家门,要"退喜神",即由两人持火把在新娘周身晃过,也称"退马车"。新郎新娘在堂前拜礼,新娘要依次先后敬苦茶、甜茶、泡酒,蕴含人生苦尽甘来的意味。次日新婚夫妇回门,女方父母送以家畜家禽。当天要返回男方家。
白族的家庭组织基本上是小家庭制。儿子婚后多与父母分居,也有少数"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白族社会内部存在看家法制度,家族和家庭成员间的辈份很严,平辈兄弟姐妹间,也以"长支为大",亲属称谓上,哥哥或姐姐的子女不论年龄大小,均一律称兄、姊。家族内部有族长,族内士切事务和纠纷必由他仲裁方为有效。 白族除同姓同宗不婚外,不论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 都可通婚。碧江白族堂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婚赌。大理海东、剑川一带行姑舅表优先婚。
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订婚要测"八字",送厚礼。剑川与大理海东地区的自强少在订婚后,凡逢年过节(主要在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男方必须向女方按时送礼,直至结婚为止。中间若男方停止送礼,或女方拒而不受,就表示解除婚约。
大理中心地区婚前除再次过大礼外(俗称"催嫁银子"),还必须送一只绵羊祭女方的"本主"(村寨守护神)。结婚当天,新娘要哭别父母、兄妹,用花轿抬至男家大门,再由新娘的兄弟一人炔步背入新房,途中有许多围观小孩向新娘撤米花,还一边争着掐捏新娘子周身,表示"祝福"和"取吉利"的意思。待新娘一进洞房,陷郎们又将辣子撤入火盆,使满屋发出呛人的气味,新娘新郎相对大咳;在喜酒肉中,也加了很浓的辣子面和花椒面,使新娘新郎汗流满面,无法下咽,逗得人们笑仰不止。因为白语中的"亲热"与"辣"同读音,"亲"酥麻味读音"构"的意义相近,所以借用撤辣面和花椒面作为闹喜节目,确是想的巧妙,灰谐有趣。
洱源罗乎山区白族还保留有原始群婚残余的婚姻制度。即女子结婚前可以有自由的性关系,婚后也可以保持这种关系,或婚后男家有外客(男子)时,多以妻子作陪,负责招待客人,认为这是对客人的最大尊敬。"把节"中还有这样一种风俗:刚生婴孩的家庭,要在大火把下请乡亲们喝"喜酒",祝贺母子平安。
剑川石宝山每年夏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三日还有"八月会",届时男女老少,盛装朝拜山神。青年男女则野营山赞,昼夜弹唱,结对比赛,声震苍窜,兴尽始散。
洱海一带的白族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来说亲。媒人首座次到女方家主要任务是转达男方家求亲的意图,夸赞准备联婚的男女双方,促使女家同意允婚。女方许婚后,媒人便按约定日期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取回由男方请人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媒人即带礼物聘金等到女方家回话。给女方家回话时,男方家还要在男方的八字帖上一副对联的上联,交给女方对下联。女方接到回话及礼物聘金以后,在男方送来的八字帖上对好下联,然后送回男方家由男方收藏。至此,定亲一事即告完成。
婚事定下以后,结婚之前一二个月,男方家要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与女方家协商结婚日期,谈妥彩礼数目。根据女方家的意愿,男方家或者把彩金如数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家备办嫁妆,或者按女方家的要求把嫁妆如数备办以后送女方家,然后才最后确定新娘出嫁的日期。
迎亲前后共需四天时间。首座天是贺新人和搭喜棚。新娘的女友和母亲一边将新娘的陪嫁衣服花鞋等装进衣箱,一面向新娘祝福叮咛,当晚还需要一位女童来"暖被"。男方家则忙着搭喜棚布置新房等等,晚上也要请一位父母双全的一对男童来"压床"。第二天为嫁日,由男方家备花轿组织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来。新郎新娘进洞房后,人们给他们献上意为先苦后甜的苦茶和甜茶。第三天新郎新娘双双到堂前三拜祖宗父母,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第四天新郎与新娘回门,拜见岳父岳母,认识亲戚长辈。
兰坪一带自称"那马"的白族,家里的女孩长到十五六岁以后,家长大多要在住宅旁为她建盖一间小房让她居住。晚上,小伙子们便结伴到姑娘的小房里去拜访姑娘,在小房里,他们或弹口弦唱调子,或低声细语,互诉衷情。夜阑人静,双双困倦时,便和衣相儇,进入梦乡。金鸡啼鸣,小伙子才与姑娘依依惜别。如两情相投,即可私订终身,父母一般不予干涉。

  白族结婚习俗礼节
白族的婚礼常常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都办得十分隆重而热闹。大理白族的婚礼。实际上在结婚的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里燃起算火,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白族的民间艺人被邀请到婚礼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声锁呐声响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满了欢乐气氛。艺人们更是倍展其能,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习俗。
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迎亲日子。这一天新郎在伙伴们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临出发前,人们把新郎拥进屋里,在一阵锁呐和锣鼓声中,新郎的哥哥手捧一朵用红绸子扎的绣球,走到新郎面前,深深作揖,并将绣球搭在新郎的左肩上。紧接着又一阵吹打,将新郎送出大门,让他到女方家去接亲。
新郎到了新娘家门口.吹鼓手们便停止吹打。这时,新郎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三个蜡丸似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向门前的石墩上甩去。随之就听到三声震天动地的巨响。这种蜡丸,原来是自制的土zhadan ,是迎亲时用来壮声威的。硝烟弥漫中,迎亲的队伍被迎进女家。
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种惜别之情。当锁呐再次吹起时,新娘的哥哥已将新娘背出门外,让新娘踏上去婆家的路程。一路上少不了乐队伴奏和迎亲者对新郎新娘的调笑。
迎亲队伍来到男方家门口,新娘还是由哥哥或弟弟背着,快步跑进新房。为什么这样着急呢?因为按照白族的习俗,新娘来到男家时,那些参加婚礼的小孩是最难对付的。他们往往会蜂拥而上。一边朝新娘撤米花,一边争着用手去掐新娘。这是为了吉利。
即便是掐痛了、新娘也不能发火。不过新娘也早已做好了准备。紧急处.她会拿出一把剪刀来自卫。胆小的孩子还真不敢上前。只有这样才能安全进入洞房。也有的白族地区,迎亲队伍刚一进门,新郎新娘就像参加百米赛跑似的,争着跑进洞房抢枕头。据说谁先抢到枕头,就预示着将来谁当家。
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来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难下咽。在白族语言里,“辣”与“亲”的发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着亲上加亲。新郎新娘共饮辣椒酒,表示亲亲热热。有的地方还将辣椒末撒进火盆里,辣烟四起,呛得人们喘不过起来。新郎新娘吃喜面时,也要放很多辣椒。
白族婚礼上吃“东坡肉”的习俗更特别。肉是用红曲米染的。事先用麻杆串好,放在碗里让新娘吃。新娘用筷子去夹,一夹就是一串,根本无从下嘴。这是又是新娘早已预备好的剪子起作用。新娘乘人不备,迅速拿出剪子地给新郎。新郎将麻绳剪断,使闹新房的人的阴谋不能得逞。
白族的婚礼始终都有唢呐伴奏。新娘进门时吹“接新娘调”;客人来时吹“迎宾调”;新郎新娘拜堂时吹“一杯酒”、“仙家乐”、“蜜蜂过江”等曲调。这些曲调体现着白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特色。
白族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方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从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父母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妹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进步、改进,但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男女经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相互了解后谈成情侣。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双方基本确定婚姻关系后,告知父母,经父母双方认可,男方家请一媒人名正言顺的提上礼物到女方家求婚,先要姑娘的“生辰八字”。各方面的情况基本满意后,第二次来女方家正式“磕头”订亲。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给女方家送聘礼,有公鸡一只,喜酒两瓶,糖、茶、盐、面条、粑粑外另加一只猪膀蹄、布料、首饰订婚礼钱。要带“六”字,意在有福有禄。男方家订婚一行人到女方家大门口,先点一封鞭炮,女方家招待过茶饭之后,小伙子恭敬地给女方家所有人传递一轮香烟,媒人便向女方家长辈和至亲讲明来意,正式把婚定下来。同时,小伙子和姑娘还要互赠礼物。如:小伙子送给姑娘一块手表或玉手镯,姑娘送给小伙子亲手织的毛衣或绣花鞋垫。
结婚办喜事这一天,要选黄道吉日,一般双日,仪式非常隆重。男方要在正喜日之前,请人搭好彩棚。并在结婚正喜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请村寨中的民间表演队来表演。还请人来吹唢呐。唢呐是白族人民十分珍爱的民间吹奏乐器,广泛应用于白族地区的生产劳动、婚丧喜庆、戏剧舞台、民间风俗社交集会和宗教礼仪场合。唢呐是由一杆空心黄洋木管,管上钻7个洞,管上端安个芦苇哨,下端安个铜喇叭制成的,早在明末清初,古老的“吹吹腔”就在洱源盛行,白族村寨逢年过节都要达台唱戏,以唢呐为主的吹打艺人便应运而生。
第二天,即正婚之日,从早上起便开始摆宴席待客,当来宾开始品尝果酒时,新郎在一个陪男的陪同下,跟唢呐吹奏起“龙上天”乐曲,一桌一桌的给客人们敬酒。在唢呐声中迎亲。到了女方家门口唢呐手要用力高声吹奏“蜜蜂过江”、“大摆队伍”、“迎亲调”等内容欢快、热烈的乐曲6次,女方家才由几位年长的男女亲戚出来招呼迎亲的人进门。然而有趣的是,迎亲的人刚要迈进门,就被女方家的几位长辈拦住路,用出几副对子或是几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等来刁难新郎。人们把这一习俗称为“路考”。这一问一答不仅要灵机应变,而且还要讲究要诀,对答如流和有风趣,显得很有学问。若哪一方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常常会引起一阵阵爽朗而又充满喜气、欢乐的笑声。
迎亲的人进们后,女方家便有4个或6个小男孩逐一给他们敬献苦茶、甜茶、回味茶。然后由媒人(或新郎)给女方家父母、兄嫂、长辈敬酒。女方父母给媒人小孩披一道红彩。这时,新娘要大声哭起来,人们把这哭称为“哭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轿或骑马,在欢快、激越的唢呐声中上路。迎亲的队伍还没有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长辈们在门口相迎。准备进门前,新娘要跨火盆(有辟邪的作用)才能进门,然后举行结婚典礼,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入洞房时,新郎、新娘都要抢先坐在床头,谁先坐上床表示谁先当家,如新郎、新娘一齐坐到床上则预示今后夫妻平等相处,互敬互爱,接着喝交杯酒。举行完婚礼,男方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宾客。晚上还有认亲仪式,长辈则给新娘见面钱。同辈们则闹新房。闹新房时在火盆上放点辣椒面,表示越辣越亲。新娘拿出从新娘家带来的喜果、炖梅、雕梅、蜜饯,大家边吃边说笑,直到深夜。
第二天是新娘梳妆打扮,头上插上绸子花和簪,吃过早饭和新郎一道回娘家送米糕、喜果子。结婚后的首座个街天,新媳妇则要去赶新街,一买柴火,取招财进宝之意;二买鲜鱼,取年年有余之意。赶新街买菜的钱由新娘的私房钱支出,晚饭则由新娘进厨房做“谢客饭”,三亲六戚吃了晚饭才各自回家。至此,婚礼结束。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