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结婚习俗

时间:2015-06-22 14:29:00     编辑:ky01
20

  订婚是在结婚前的一种仪式,不同的省份地区都有当地订婚与结婚的习俗。关于在河南当地的人结婚习俗方式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结婚习俗

河南结婚习俗

  河南结婚习俗方式
婚礼当天新郎要在婚礼当天的早上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
车队没规定要有几辆车,但一般是双数除摄像车。要说明的是注意头车是摄像车。最好安排新郎一好友在车上,车队到了新娘家门口,此人要提前下去放鞭炮迎接车队到来。
二车是新郎车,供新郎和新娘坐的专车,去的时候,一般新郎一个人坐后面,伴郎做副驾位,当然也有新郎做副驾的,但如果那样婚礼摄像不好拍,驾驶员会入镜。
三车是伴郎车,供伴郎和伴娘坐的专车,新郎到新娘家时伴郎要先新郎一步下车为新郎开车门,如果坐副驾也可以。
门缝钱要准备好。一般小钱(包1元 2元 5元 10元 20元)的最少要准备个20到30封,大钱100的也要几个,具体准备几个视新娘家的亲戚多少而定。
本地的习俗是要放鞭炮的。从男方家出发,需要放大挂的炮,到了女方家的时候 鞭炮要提前放。
然后就去敲女方家的门。按习俗是不会马上开门的,有人会阻挠的。这时候见机塞门缝钱,先塞小的,最后塞些大的就可以开门了。要注意的是有的新娘家设置了不止一道门。除了大门外 新娘房也有个门,有的新娘家甚至会有好几道门,所以在大门的时候千万别把门缝钱一下就塞光了。叫门塞门缝钱期间每隔一会放一卦100~200响的短鞭炮(催门炮) 明:有500一挂的炮,买4-6挂。
女方家开门后进入。然后会有个小礼节。明:带花、穿鞋之类。不建议带戒指,如果你想在婚礼仪式有献戒指仪式的话。就是要敬拜女方父母,明:如果是敬茶,要给红包的,一般1001元,也有少数10001预示着万里挑一,不过不建议太大的红包因为父母都不容易,嫁给你老婆还贴钱。要说些感谢他们帮你养了个好老婆之类的东西
然后就是接新娘到你们的新家啦。一般让舅舅背新娘出来的,只要是男性的亲属,很多是哥哥或弟弟、表哥表弟、堂哥堂弟等,要给他红包,一般背之前要给,要大点的红包因为是很亲的人,也有新郎抱出来的,这个也有碰到,还有就是一些新女性坚持自己和新郎手挽手走出来,也很大方,前一个方法比较的传统。
当然要捎上伴娘和女方家的人一起走啦 明:要找个女方家的人安排好,不要少带人,不礼貌。这时候出门要放鞭炮 明:大炮,到了自己的新家 明:路线不能重复,明白吧,是圆形或8字形路线。下车也要放鞭炮的 明:这个是新房的留守人员准备好的,车到小区门口,一打电话就放。好像新娘不能直接下车,要脚踏两条步步糕什么的。其实上车时也要垫糕,具体做法是哥哥把新娘放到糕上,新娘转身坐上车,这样比较流畅,否则背着新娘直接往车里“塞”,你试试不是那么好掌握的,毕竟有婚纱裙摆那么大。
关于炮的数量,我的建议是大炮(5000以上的)要6挂,其实是5挂备份一挂,如果是合肥本地的,晚上团员饭还要加一挂。小炮:4-6挂,过去叫催妆炮,知道哪里用了吧 。如果是朋友的车司机一般给烟,有专门带子。嗯,送亲的小孩有的要给红包,特别是提祖孙桶的,关于去娘家带什么,风俗是很复杂的,公鸡母鸡、鱼、肉、酒、烟等,现在有的新人结婚已经比较简化了。
其实河南婚礼习俗有很多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可能已经被淘汰了。但作为一场婚礼来说,喜庆祥和才是最重要的。
1、在河南地区,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有歌。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2、订婚要给订礼 双方家人吃饭
3、准备结婚的前一个月吧,男方要带上足够的钱去给女方买衣服、首饰之类,衣服要买好几套,在婚礼时候穿。
4、结婚的前几天两家人要在一起商量婚礼的细节。
5、婚礼当天新郎要在婚礼当天的早上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
6、新娘有弟弟或者侄子“把轿门”,男方家要准备足够的红包给把轿门的,要是把轿门的不放行,新娘是不会“下轿”的。这个“把轿门的”还拿着新娘陪嫁的柜子箱子等的钥匙,一串钥匙要给一个红包。
7、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开始拜天地高堂、对拜等,完了之后 司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 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
8、入洞房,大家回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
9、然后大家闹玩一番,基本都是拉着新郎打油,给新郎新娘伴娘伴郎脸上涂抹煤黑,这些人要机灵闪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让人心疼的。
10、然后开饭,大吃一顿酒席 。
河南婚礼酒席有三八场,分别是八个热菜、凉菜、汤。八八四,貌似减少4个汤或者凉菜。八碗四,最薄的席了,八个热菜,4个凉菜。结婚当天算起,第三天女婿要回门,就是回到新娘的娘家在摆桌请客。

  河南结婚习俗讲究
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汉人婚俗自古及今的礼制,中原核心的河南更是不例外。纳彩通常是“凤求凰”,由男方主动向女方提婚,却也不乏女方反过来攀亲的,以花袋装银元,托媒人上门,俗称“送布袋”;双方无异议则交换彼此生辰八字,叫“过八字”或“换庚帖”;如若八字属相互不相冲,祖灵神明占卜无碍,则各出正式婚帖一份,即后,男方择日下聘礼,称“丢定物”,至此姻亲已定,不能改悔;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知会女方,叫“送好”,时间多选在冬春季节,此时秋收刚过,既有空闲也有钱粮;婚礼正日,新郎随同花轿上门亲迎,轿内坐压轿童,轿前专人燃爆竹,轿后挂灯笼,彩旗锣鼓开道,是为“大娶”,女方常见以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作为陪嫁妆奁;新娘来到夫家门口,男方亲人手持一面烧红的犁铧,间以白酒喷洒绕轿旋转,称“憋性子”,接着新郎对着花轿作揖,叫“拜轿门”;新娘由伴娘搀扶出轿,拜堂成亲,送入洞房,夫妻饮交杯酒,之后亲朋们便开始“闹洞房”。
 迎娶这一天,男方要杀猪备礼,准备好一大块“离娘肉”,少则15公斤,多达20公斤,如若是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那么肋条肉大小以六根肋骨的为最好,猪后腿则必须整腿赠送,不能分切,讲究两家以后才能常来往。备好的肉块安放在酷似蒸笼的食盒里,各地送肉的日期不尽相同,婚前、迎娶、回门皆有,意在感谢丈母娘对于女儿的养育之恩。随后,新郎官西装革履,斜披绸带,胸佩彩花,手执绸花裹着的辟邪圆镜,由伴郎陪同,坐着彩带鲜花点缀的彩车,奔赴女方家中。一路上,气球、彩旗飘扬,轿车、摩托成行,民间西洋乐队取代了唢呐锣鼓,鞭炮和三连铳声声响起,煞是热闹。
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尊长为新郎披上另一边的绸带。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致贺的亲朋,迎亲的队伍,女方需要设宴好生款待,酒足饭饱后便该接新娘返程了。新娘的嫁妆除了衣物、被褥、家具、电器等日常用品外,还需必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一般猪肉称“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饺子称“随身饺”,饺子的数量视乎新娘的年龄而定,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挑剔叨扰使自家女儿受气,东西各装在饭碗,放入食盒,抬至夫家后供新娘加热食用。城里的人们则多买来挂面,用红纸缠裹,和两双新碗筷同放在红脸盆中,再用红布兜上代替,数量以双数为吉利。
身穿大红绸袄亦或洁白婚纱的新娘子,手执鲜花一束,在亲密姐妹和送姑的陪同下走出闺房,伴郎在前端边引路边撒彩纸。及至男方家中,逐渐进入婚礼高潮。有些人家为了更为热闹体面,会请来一些歌舞团或杂技团表演助兴,以娱亲友,男方家眷手端红盘或是脸盆穿梭人群之中,接受来宾们馈赠的礼金。新娘进门,在男方能说会道且德高望重的司仪主持下,举行古典的“拜天地”仪式,一拜天地,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以及生存空间,二拜高堂,男女长大成家立室,理应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妇交拜,相敬如宾,百年人生路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礼毕,新娘送入洞房,来宾们纷纷落座品尝喜宴,厨子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篦笼里的蒸菜和蒸馍热腾腾、香喷喷,一般是四荤四素的八碟压桌干菜,客人们猜拳行令,相互敬酒,喧闹不已。喜宴过后,亲友来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毕竟人生喜事难得几度逢,再说风土习俗如此,也便顺其自然,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惹得来宾们禁不住抱腹大笑。
“闹”是中原婚俗尤为显著的一大亮点。闹洞房中的“撒喜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早在婚礼之前,新郎家人便在同宗同族、邻里乡亲的嫂嫂辈中大费周章挑人选,最好是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而且口齿伶俐,能唱会编,能够随机应变,选出一到两个,作为撒喜床的主角。闹洞房时,嫂嫂手托盘子,盘内红纸上放有栗子、红枣、花生、桂圆等干果,一边往坐在床上的新娘身上轻撒,一边舞动着唱些吉利词语,调节营造气氛,来宾们也跟着随声附和,嬉笑闹声层出不穷。闹洞房,听房声,本是辟邪驱祟的旧时传统,也是人生喜事上的欢乐环节,闹一闹也并无不可,但是时至今日,这“闹”是愈闹愈出格,愈发没了礼法限制,“闹”的对象也从闹新郎、新娘到闹公婆,发展到闹小姨子以致闹伴娘,“闹”的方式也越来越直露。河南有些地方就有“画老鳖,耍伴娘”的闹法,原本是闹新娘,偷听洞房悄悄话,后来由于男宾们碍于新郎脸面,不便在新娘身上画图,于是便将对像改成了伴娘,强闹着非在伴娘身体画上老鳖图样不可罢休,而更有一些地方不乏闹得过于厉害而偶有意外发生的,虽是新婚喜日无分大小,却不免有脱离含蓄、庄重的民族道德礼制之嫌,引发了相当的争议。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