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过年习俗

时间:2015-07-06 14:59:05     编辑:ky01
20

  每个地区过年都有当地的过年习俗,然而 地大人广在胶东地区的过年习俗又有哪些呢?山东胶东过年习俗方式又是怎样,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胶东过年习俗

胶东过年习俗

  胶东过年习俗有哪些
“二十三,辞灶天;二十四,拉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全都有;三十下黑儿满街走。”,这是我们那自老辈留下来的对于过年一句顺口溜,它概述了我们那年前需做得准备工作,一代代流传至今。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风俗也变得与时俱进了,下面以时间为序:
二十三,辞灶天
农历腊月二十三,习称小年。这一天,家家要“送灶王爷上西天”,俗称“辞灶”。这一天家家要送灶神,在灶口上摆上一碗面条、一碟糖瓜、一碟枣以及香、蜡、纸、括等祭品,嘴里念着“灶王爷爷上西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口诀,将灶口上的旧灶祃画像揭去,再将新灶祃画像姑且用搁板压上(新灶祃画像等到三十晚上请神时才贴上)。
二十四拉大字
大字,就是春节时贴的门对子上的字。农历腊月三十,家家都有贴春联的习俗。传统上一般在农历二十四这一天,每家都会扯上几张红对纸,找村里的会书法老先生拉大字。但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一则村里会写大字的人越来越少了,二则机印的对联取代了手写的对联,买起来快捷又方便。
二十五做豆腐
传统这一天,一般家家会做包豆腐,取其“兜福”之谐意,现在很少有人自家做豆腐了,为了省事,买豆腐取代了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
俗语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过去农家即使平日里过得再拮据,到腊月二十六这天也会割斤肉,腊月二十七这天,也要杀一两只公鸡。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那过年打得肉冻,将鸡连同猪蹄、猪头、骨头等用热水汆一下,去掉油腥味,下锅煮熟,仅留出鸡大腿等,余下的鸡皮、鸡骨头连同猪蹄骨、棒子骨、猪皮等重回锅熬,熬到一定火候,盛到大盆里待冷了便成了“肉冻”,那种味道,并不是仅仅能用“美味”二字所能形容得了的。
大枣饽饽,桃饽饽
我们那过年有蒸大饽饽的习俗,带枣的称为大枣饽饽,不带枣的称为光头饽饽,大饽饽是发面做的,“枣”与“早”谐音,这其中承载了农家希望“早发”的美好愿望。
做大饽饽头天晚上就要发面。面发好以后,和上碱,就可以揉面。揉面可是个技术活儿,人跪在炕上,肩、臂及双腕要协调,方能揉出柔软富弹性的面坯。用小手指在面坯顶部及四面抠出“鼻儿”,将切好的枣放进去。大饽饽做好,放到炕上,扣上笸箩“长着”。锅底已架上木头烧火,只等水开装锅。
有经验的女主人一看大饽饽外皮透亮就开始装锅,边装锅,边用新炊帚蘸水往大饽饽外皮上洒一洒,最后用碗或玉米皮盛块肥肉放在篦子上,罩上笼头开始蒸,这样蒸的过程中油气落到大饽饽上,蒸出的大饽饽发亮。
1、做大饽饽时一般会把每块面称一下,让它足斤足两一样重,据说这样做会使家里的孩子够斤两。蒸大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怕“踩装”。有的人家关上门,有的在门后放一把笤帚,以扫除外人可能带进来的晦气。蒸好的大饽饽裂成瓣,要说饽饽“笑了”。做大饽饽时,把炕席子卷起来,以免烧着了。但烧炕席子的情况仍会发生,此时不能说“炕烧糊了”而说“炕烧得旺”。蒸饽饽的时候很忌讳把饽饽蒸糊了或没蒸熟,因为大家信仰崇拜 的认为这样预示着来年家里不顺。
桃饽饽,顾名思义,就是做得像桃的饽饽,桃饽饽也有比较深的寓意,听我母亲说老辈人的说法是吃个桃饽饽意味着又逃过一年,当然现在生活好了,但这个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2、面鱼
面鱼是专为过年准备的一种油炸的食物。将油烧开后,把做好的生面鱼放锅里炸就行了。之所以叫它做面鱼,大概是因为它的形状似鱼,另外取其“发面发发发,鱼鱼年年有余”之美好寓意吧,炸的时候在开油锅里翻动,很像水里的鱼的缘故吧。吃起来又绵又软,别有风味儿。
3、圣虫
圣虫是我们胶东地区过年祭祀供奉的吉祥物,用发面做成,头部为一圆馒头形,两个球状面团做眼睛,也有的地方用绿豆,嘴巴用刀剪成两半,口含钱币和红枣,扎起两个圆锥形面团作耳,公的耳朵上用剪刀剪出毛刺,母的用顶针按出圆形花纹,头顶有冠,公为羽翅,母为花团,躯干做蛇盘状,似人似虫,温顺可爱。传说圣虫即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原始雏形,现在,“圣虫”这一面塑已被编入亚太地区工艺大全一书,成为中华民族的特色艺术品永留史册。
二十九全都有
一般到腊月二十九这一天,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全了,就等着迎接年的到来了。在这天下午,各家都会打出浆糊,开始贴对子。大门、进间门、厢房门、院门一并贴上。有牲口的人家还在畜栏贴上“六畜兴旺”,在马车上贴上“日行千里”,室内贴“抬头见喜”,石磨及水缸上贴“福”,钱柜上贴“金玉满堂”,屋内贴年画、贴窗染花。各家照壁上要悬挂灯笼,寓意五谷丰登。街门上要挂过门签,门吊子,门上插桃树枝。
三十下黑儿满街走
腊月三十早上,家家会请上宗谱,开始捞圣饭。捞圣饭是指将大米,小米淘出来,这时的小米称作“金米”,小米称为“银米”,烧开锅后,打到盆里,手蘸着凉水箍起来,放到碗里呈一个圆形,将圣饭分别摆放在家堂、财神、天地、灶神等神位前,插上筷子以及桃树枝,以示吉祥。
三十中午大家会聚到一起吃团圆饭,这时每家都会把家里留了一年的好酒好菜拿出来,尽情吃喝。
三十傍晚,家家户户都带鞭炮、香、纸等,去自家茔地上坟,请祖宗回家过年。上坟回来,每家都会把自家水缸里的水打满,然后把井盖盖上。初三前就不准打水了,让井神也过过年。
吃过晚饭,各家将诸神请回家,一一设供,并烧长香祭祀。自接神之后起,各家均不再开门,不能泼水,寓意财不能外流。除夕夜,合家人不乱说话,也不干活,刀剪等利器也不能动,只怕惊动诸神。而且,除夕之夜,各家供桌上的蜡烛和香火要燃亮一宿,这一天晚上要辞旧迎新,即传统意义上的守夜、守岁或坐年、熬年。一般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开始“发子”,拜先祖,敬诸神,鸣鞭炮。全家自幼至长,依序叩拜,长者受拜后须分压岁钱,然后就打着灯笼去本族或近邻相互拜年。
初一初二拜姑姑
初一早上会吃“钱饺子”,也是讨个彩头,吃得带钱的饺子越多,来年就越能发大财。“初一,初二拜姑姑”,一般这两天是拜姑姑的日子,大家凑到一起吃吃喝喝,不亦乐乎
初三初四拜老丈人
我们这有个规矩,就是过年期间,在初三之前,女婿是不能到老丈人家的,忌讳踏破了人家的门槛而导致人丁不旺。初三这天,老丈人会早早把家里的宗谱请下来,迎接女儿女婿到来,因为女婿是外姓人,女儿则是已泼出去的水,他们是不能见宗谱的。这当然都是信仰崇拜 的说法,但都被当作传统保留了下来!
这一天可以开井盖打水了,但是开井盖之前要先放个炮仗,为了把尚在熟睡的“井神”惊醒。
初五破五
这一天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旧时,我们那过春节有很多信仰崇拜 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饭,妇女不能用针缝纫等诸多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
正月十五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霄节,也叫“上元节”、“灯节”。家家用胡萝卜及水萝卜灌蜡油做灯,送至祖坟及院中角落,有道说是“灯越旺,财越旺”。晚上有放礼花之俗,儿童燃放“解闷”。节间“闹元霄”,耍秧歌、舞龙灯,热闹非凡。
正月十六送神
人们一般会早早起来,放鞭炮,煮面条供养,然后请下宗谱,从这天开始,年就算过完了,大家便开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了。
 
山东胶东过年习俗方式
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小县,隶属于山东济宁。进入腊月20以后,逐渐开始蒸馒头,做豆腐,杀猪卖肉,打扫房子,买鞭炮,做新衣服。腊月23过小年,主要活动为打发老灶忽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一般扎纸马,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并上林请先人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一个大家的男人们一般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一般就睡觉了(我们那里没有晚饭一说,都不吃)。大年初一,男人们在凌晨四点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发马子,下水饺吃早饭。而后家中留下一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就不用磕头了,见面问的首座句话往往是吃扁食了吗?然后抽棵烟,喝口茶,吃点瓜子,同老人聊聊天。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都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都已经拜完年了。然后可能有人会到其他村子给同姓人拜年。这是初一,给本家及本村人拜年。到了初二,开始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三四到姑姑家,初五初六到老丈人家。特别初六,一般新姑爷都在初六上门。初七初八开始到姨家等等。
一、午夜饭
过年了,一家人团团圆圆,除了交流情感,吃便是很重要的事了。午夜饭,也就是"年饭",是指大年三十半夜时分的那顿饺子。人们辛辛苦苦了一年可以说就是奔着这顿饺子来的。无论穷富,都要吃这顿饺子的。
除夕夜的饺子与平时不同,有子夜新旧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时,无人入眠,都在等候着新一年的到来,是为"守岁",俗称"熬年"。等12点的钟声响过,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便长了一岁,故此这顿饺子也叫"增岁饭"。家里人都守着电视看春节晚会,11点过后,就开始包饺子,在12点以前把饺子煮熟。煮饺子的水一定要比平时多放许多,取来年日子"绰绰有余"之意。还不能说下饺子,要称"清水煮白银"。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和"破",要说"挣",就是挣钱、发财的意思。为了图吉利,人们还在十来个饺子里包上铜钱或者红枣,成为"大钱饺子",吃着了的就标志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大发财。
吃饺子前,是要先放鞭炮和发纸的。发纸就是烧纸,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渔民们则要到海边的海神庙前发纸、放鞭炮,祈求海神护佑来年海上平安,鱼虾满仓。
二、广义的"年饭"
广义的年饭是指正月十五以前的吃喝。每年进入腊月二十六七,家家户户要蒸饽饽,做年糕,包包子,蒸"元宝"和"盛虫"。饽饽多用大枣蒸成,大枣饽饽有九颗枣,小的只有五颗枣。年糕则以糯米为主蒸成,既粘又甜,取"年年高"的意思。元宝就是用面做成元宝的模样,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箱柜里,取发财之意。"盛虫"则状如小龙,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粮屯、面缸里,寄寓来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过年为了图个吉利,吃的喝的用的不少都有另一种叫法,"蒜"因为与"散"谐音,就称为"颐和菜",吃"醋"不吉利,就称吃"忌讳"。
三、祭祖敬天地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敬请先人"回家"过年,仪式是"摆碗",碗底用箩卜丝什么的先垫起来,在碗顶上铺上一方一方的大肥肉、菠菜等鲜艳的东西,再插上一双大红的筷子。大饽饽、盛着各种食物的碗儿、香炉都摆在一张桌子上,敬完天地,祭完祖宗,家人才可以吃饭。
四、放鞭炮 贴春联
放鞭炮是从年三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其中有两次响鞭是不可少的,一是年三十半夜发(烧)纸的时候,二是初三送年走的时候。放的鞭炮越响越多,就预示着来年挣得越多,讲究的人家都争着与邻居比谁放得更向更多。威海禁放鞭炮9年,去年开始开禁,今年的鞭炮就越发的响越发得多。
年三十 贴春联是每家每户必做的一件事。以前是自己写或请人写。现在多数人是买现成的对联,大红纸,亮金字,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的对联洋溢着喜庆,到处了大家对生活的企盼。
五、扮耍
扮耍是一种近似与文化*******的娱乐活动。初一这天一大早,男女老少走上街头,演活报,耍大戏,不亦乐乎。
扮耍内容很杂,包括耍狮子,过去有南竹岛的海带狮子、北竹岛的缦麻狮子,耍的乱纷纷的一地海带草和缦麻,不少稍上点年纪的人仍记忆犹新。扮耍还包括必不可少的跑旱船、跑毛驴、踩高跷、扭秧歌、打花鼓等等,一波一波的,类似一个个方队。
这些方队的前面有一个领头的。这打头的手执一根木杆,用花纸包着,忽手上忽脚下忽腰间忽背后的耍,称为"磕花棍"。磕花棍的先开开场子,有的开场词诙谐幽默,几成经典,让不少威海人记忆犹新:"说我诌,我就诌/房子顶上撩(方言:挖)水沟/水沟帮我栽柳树/柳树梢上结葫芦/结个葫芦破两半/拿到东庄去要饭/东庄给了碗冷面汤/西庄给了碗冷干饭/走到门口磕撒了/公狗子吃,母狗子看/巴狗子气的乱打转。"
六、正月十五捏面灯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要忙着蒸面灯和属相。不是蒸所有的十二属相,而是家里人属什么属相就蒸什么属相,一般老少三代都要蒸 。面灯一般用豆面作原料,因此也叫豆面灯。面灯制作简单,形状像只倒扣的碗,顶部捏个灯碗,下面捏个囤底。十五晚上,在灯碗里倒上豆油,用棉花捻成灯捻儿,孩子们都争着占一个灯碗,看谁的面灯亮得长久,来年谁就最兴旺。
七、过年禁忌
过年到人家家里做客,有些规矩必须遵守,否则会让主人很反感。如吃饭时严禁把筷子直着插在碗里,因为这是祭死人的方式。走亲戚朋友,礼物严禁带五件或十件,"五"和"十"被视为大不吉。大年三十、初一放过鞭炮后,无论院子里有多厚的纸屑,也不能清扫,因为纸屑被看成满院的钱财,轻扫掉,会被认为是将钱财扫地出门。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