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需要把握良好的时机 什么时候更适合改名
改名本应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实际上却需要把握好时机。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改名也变得越来越麻烦。我们从企业、品牌、个人、城市、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改名的困难与必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企业
企业改名通常是为了与众不同、更加具有亲和力、更有利于推销产品或服务。在改名之前,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比如:是否需要保留现有品牌的核心元素?新品牌是否能够引领业界发展?改名会不会影响到原有客户的忠诚度等等。
汽车制造商宝马(BMW)在1998年推出MINI品牌,旨在开辟小型车市场,但由于宝马品牌的高端形象过于显眼,导致MINI一度无法占领市场。直到后来MINI对品牌形象进行全面升级,并结合宝马的销售渠道和资源优势,才取得了成功。
品牌
品牌改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传递品牌理念。但对于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的品牌而言,改名是有风险的,需要进一步评估。
可口可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将其命名为“新可口可乐”,以取代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新品牌的推出遭到了消费者的强烈反对,可口可乐很终不得不撤销了这一决定。这也警示我们,品牌改名必须慎之又慎。
个人
很多时候,个人改名与个人的成长、理念或主张等有关。改名可以让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对于已经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个人而言,改名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著名影星周润发在90年代初期改名为“周星驰”,此举不仅没有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反而导致了他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削弱,直到后来又回归了原名。
城市
城市改名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城市的形象,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改名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吸引外资、提高城市知名度等等。但同时也会带来社会成本。城市需要重新制定城市规划,更新城市##、公文等,这都需要很大的财力和物力。城市改名也需要谨慎考虑。
湖南省湘潭市曾将城市名更为“韶山市”,以纪念,但此举却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城市名称更新需要花费巨额经费,而一些旅游地标等需要重新命名,这都对基本民生带来不便。
改名是指名称的更替,旨在彰显形象、表达意志。改名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和社会成本,但对于一些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形象的来说可能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刚果民主共和国(原刚果扎伊尔)于1997年更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旨在表达该国向民主、自由的转型。改名后,该国##主动接受了更多的援助与投资,加速了该国的发展。
改名也许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传递品牌理念、更好地彰显形象等等,但在改名之前,必须认真评估风险与收益,并严格把控时机和手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