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学之--鞠氏起源

时间:2012-04-27 10:38:27     编辑:ky01
20

  姓名学之--鞠氏起源

  鞠姓(鞠 古音:giuk 居六切)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90位。在现代他是极罕见的姓氏

  氏出自姬姓,是以字为氏。《元和姓纂》中记载,后稷有位孙子名叫鞠陶,据说出生时手心有鞠字,遂以此命名,其后代便以祖先的字为氏。清人张澍所撰的《姓氏寻源》中说:《姓纂》的说本《姓谱》,附会不可从,不是以字为氏。

  姓氏起源

    关于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

  以名为姓。鞠陶的后代中有个叫鞠武的,在燕国任大夫,他的后人以其名字命姓,称鞠姓。

   迁徙分布:

  (缺)鞠姓在** 和** 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出自姬姓。远古时候,周始祖弃的支庶孙子名陶,据说陶出生时,手心的掌纹象个古文“鞠”字,所以给取了鞠陶这个名字,后来他曾做过周人的受领,因此他的后代,就沿袭了鞠这个姓氏。

   战国时燕国大夫鞠武的后代就都以鞠为姓。东汉时,曾有过鞠氏的人为了避难而改为他姓,如“麴”。鞠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今河南上蔡一带。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清河堂":鞠常原是五代时南汉乾祐进士。到了宋朝开宝年间,赵普为宰相,提拔鞠常为著作郎,后来又作了清河令。

  历史名人
  鞠 武:战国时燕太子丹太傅,曾荐荆轲于太子。

  鞠 钺:明代名人。正德时他与妻子于氏被敌人俘获至城南寺,敌人逼鞠钺屈服,鞠钺拒绝,遂被杀,于氏撞石而死。

  鞠夫人:宋代舞蹈家,高宗时,为仙韶院首座,时称"鞠部头"。

  战国时有孔子弟子鞠语,宋代有殿中侍御史鞠詠、雍熙进士鞠仲谋。

    鞠  常:字可久,密州高密人。祖真,黄县令。父庆孙,申州团练判官,有诗名。常少好学,善属文。汉乾祐二年擢进士第,裁二十一,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周广顺中,宰相范质奏充集贤校理,出为郓州观察支使,历永兴军节度掌书记、伊阳令。显德四年,诣阙进策,召试,复授猗氏令,迁蔡州防御判官,复宰介休、魏县。开宝中,赵普为相,擢为著作佐郎。时任此官,惟常与杨徽之、李若拙、赵邻几四人,皆有名于时。常应举时,著有《四时成岁赋》万余言,又为《春兰赋》,颇存兴托。后为清河令。七年,卒,享年四十七岁。
 
  鞠嗣复:宋代好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那时农民义军方腊将他俘获,因为他当官为民作主,所以就免一死,而其他坏官一概杀头。鞠嗣复的政绩得到公认,所以朝廷随后还升他当了州官。

  【鞠姓宗祠通用对联】

  〖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精诚不慑;
抗直敢言。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鞠嗣复,宣和年间为休宁知县,为方腊所俘,以其惠政免死。下联典指宋鞠咏,仁宗时官监察御史,抗直敢言,后升为殿中侍御史。

  山阳衍派;
太傅分支。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时鞠武,为燕太子丹太傅,曾荐荆轲于太子。

>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