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姓起源 史姓郡望堂号

时间:2016-07-30 15:44:04     编辑:Ky02
20

  史姓得姓始祖是仓颉、史佚(尹佚),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那么关于史姓起源源流有哪些说法,史姓郡望堂号分别在哪些地方?下面不妨来了解看看吧!

史姓起源 史姓郡望堂号

史姓起源 史姓郡望堂号

  

  史姓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妫姓,出自黄 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氏仓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传说,仓颉为河南南乐人,另一说为冯翊人(今陕西大荔),黄帝时期为史官,人称“史皇氏”。相传在上古时候,黄帝属下有一位史官,名叫仓颉,史称“史皇”。仓颉头上长着四只眼睛,模样怪异,举止不同于常人。但是他善于观察事物,天生就能写会画,因而深受人民爱戴。在史籍《路史》中记载,他能够“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后来,史皇创立了象形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刻痕为史的漫长历史,将人类带入文明。据说,在仓颉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都为之哭泣。在他逝世后,人们把他葬在昌意城(今河南南乐)。

  仓颉的后裔子孙们为了纪念先祖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便取他在世时担任的“史官”官职称谓作为姓氏,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史氏族人大多尊奉史皇仓颉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太史官尹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尹佚是见于史籍最早的史氏人物,古代文献多把他推为史氏始祖。西周初年,尹佚出任太史一职,为人严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史佚、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西周四圣”。据史籍《新唐书》、《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史氏源于于西周太史尹佚。相传尹佚为人正直,忠于职守,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当时“四圣”。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极受周王的赏识。

  尹佚终身为周朝太史,历史上又称他为史佚,后人赞扬尹佚是史官的楷模,据说他的子孙世袭史官一职。在姓氏制度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单纯个人或家庭代称的时代,史佚的子孙后便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史氏。

  源流三

  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史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唐朝时期,有一西域康国支系(今祁连昭武城)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为“昭武九姓”诸小国之一。

  史国在唐朝时期遭受大食国人(古阿拉伯帝国)的逼迫,有不少族人迁居中原以寻求唐王朝的保护,唐王朝当时将其安置于水草肥美的蒲昌海之地(今xinjiang 罗布泊),其族人中有按汉俗以故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时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阿史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末期,突厥民族的阿史那部族还比较弱小,在隋王朝统一 的**中,有部分族人依附于太原王李渊。后突厥民族阿史那部族逐渐强大起来,这部分族人回归阿史那部的颉利可汗,与唐王朝对抗。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令大将军李靖与阿史那部战于定襄(今山西定襄),彻底击破突厥阿史那部,并千里追踪俘颉利可汗,“戮阿史那部,兵刃尽卷。”阿史那部十余万人被卷裹内迁,安置于唐王朝指定的五各州府。

  其时,阿史那部族人中即有改汉姓为史氏者。如后来唐朝 发动 安史之乱的著名的营州宁夷州刺史 史思明,原本就是宁夷州突厥族阿史那部后裔。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辽国时期官吏史馆学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辽国时期,设置有史馆学士这一官职,于辽景宗耶律·贤在保宁八年(公元976年)所设,归属于南面朝官国史院,地位在兼修国史之下,主要职责是编纂契丹民族的国史,即内史,多为耶律氏族人中有学识之人担当。

  在史馆学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实哷氏,亦称什勒氏,世居乌叶尔拜柴(今黑龙江左岸俄罗斯境内)。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⑵.蒙古族苏穆察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c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石佳氏,亦称实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赤盏部,满语为Sigiya Hala,世居叶赫乌苏河(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石氏。

  ⑵.满族石富察氏,满语为Sifuca Hala,世居倭济(今黑龙江宁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石氏。

  ⑶.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石氏、穆氏、鲁氏、萧氏等。

  ⑷.满族松吉氏,满语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⑸.满族松颜氏,满语为Sungyan Hala,世居尼亚满(今辽宁新宾尼亚满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源流八

  源于土族,出自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属于帝王以部落名称赐姓为氏。土族史氏,源出史卜氏部落。土族是 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自称为“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人,吐浑人)、“土户家”等。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称他们为“霍尔”(藏北游牧民的泛称),汉、回族人称他们为“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在土族的民间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蒙古人和当地的霍尔人通婚繁衍的后代。传说中的霍尔人是吐谷浑人,所以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土族人是古代吐谷浑人的后裔。土族人早期从事畜牧业。至今,土族人仍有养羊的爱好和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精于养羊,且爱羊至深。今土族同胞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宁市威远镇一带地区。

  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首领主动归附大明王朝,“并贡方物,太祖甚喜,赐酋史姓”,此后该部落皆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土家族、瑶族、傣族、回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史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 机构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宫廷设置有掌管记事、文书、典籍、祭祀等职责的官吏,通称为史官,也称作史臣。王宫之下所设置的六官之斯府内(天、地、春、夏、秋、冬),亦皆设有史官。春官之属下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史官多分左、右二史。在典籍《礼记·王簿》中记载:“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亦设有史官。到稀罕时期称作太史令,到东汉时期,太史令除了相关的记事、文书、典籍管理职能,海负责掌管天文、历法,属太常寺管辖,不过左、右换置,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在整个春秋、战国直到西汉初期,各诸侯国的史官后裔子孙多为世袭,亦多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史学祭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史学祭酒,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石勒所设置的官位,专门聘请学识渊博之士担任,职责是教授王族子弟有关的史学知识。后赵政权,为羯族人石勒所建,立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后赵国强盛时,疆域包括有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最强大的时候曾统一了 大部,仅有淮南的东晋、河西的前凉,辽东的慕容燕等地方小政权。惜乎后赵政权残暴不仁,以杀伐占天下,自己也内乱不止,因而仅存在了三十二年,却历了七主。

  在史学祭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

  史姓郡望堂号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算命www.bmfsm.com)

  桂阳郡:公元前202年置桂阳郡。西晋建兴三年(315),分设桂阳、平阳郡。西汉时,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今湖南郴州永兴一带)。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史姓迁徙分布,聚集地

  先秦时,史姓活动已经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西汉时,山东的史姓得到了王室的重视,称为汉代累世公卿的名门望族,子孙繁衍长生,以山东为基地向江苏、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发展。到唐宋时,外族的史姓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定居,改变了西北和西部史姓的结构和比重。之后,史姓在各地都有分布。

  宋朝时期,史姓大约有近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宋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史姓首座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史姓总人口的47%。史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浙江,这二省史姓大约占全国史姓总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苏,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18%。全国形成了西部的秦川、中部河南、东部江浙三块史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史姓大约有2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为明朝第八十三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史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 ,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史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史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西、山东四省,大约占史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河北、河南、江西,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20%。浙江为史姓首座大省,约占史姓总人口的19%。宋、元、明期间,史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东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东部浙苏鲁、北部晋冀豫为中心的两块史姓聚集区。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