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姓起源 费姓郡望堂号
费姓起源源流有哪些说法呢,关于古代费姓名人有费仲、费祎、费辅之、费宏、费信。那么在古代费姓郡望堂号是怎么分布的,费姓迁徙分布、聚集地又是哪里呢?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
费姓起源 费姓郡望堂号
费姓起源源流
源流一
①源于嬴姓,出自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 相传颛顼是黄帝孙,有裔孙伯益,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有裔孙大费,大费有子二人,其中次子名若木,因不得继承爵位而沦为平民,遂以父名为姓氏,姓费,以标明自己的血统所出,其后代相传姓费。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
②春秋时楚国大夫费无极之后,嬴姓,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姓氏音读作fèi。费无极,亦作费无忌,春秋末年楚国佞臣,官至太子少师。楚平王本为了联秦制晋,让其子太子建与秦女孟嬴联姻。派费无忌到秦国去迎接秦女孟嬴,孟嬴甚美。费无极渲染孟嬴绝世美丽,天下无双,便劝平王自己娶她。平王好色,强纳儿媳,费无忌也转为侍奉平王。由于担心太子建登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不断离间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与伍奢全家,伍子胥侥幸逃脱到吴国,给楚国大乱埋下了伏笔。后来费无忌与鄢将师妒忌左尹郤宛击败吴国,杀其全家,伯郤宛之子伯嚭奔吴国。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子常)杀费无忌并灭其族。在费无极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费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费氏正宗。
出自嬴姓。颛顼的裔孙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费(今山东费县)。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继承了他的爵位,次子若木没有得到爵位,就用父亲的封地名作为自己的姓,其后代以费为姓。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懿公之孙费庈父之邑,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费庈父,其后裔子孙因他以费县为食邑,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称为费氏,读音作bì。(算命www.bmfsm.com)
源流三
源于姒姓,读音作fèi。在夏禹的后裔子孙中,有个人叫费仲,是商末纣王身旁著名的的佞臣。在殷商王朝覆灭之时,费仲被周武王姬发所杀,并传首号令,以为祸国殃民者戒。其后裔子孙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费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①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拓拔部费连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费连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族的多音复姓多改位单字汉姓,其时,费连氏改汉姓为费氏,读音作fèi。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后裔,内扎萨克氏族中也有此姓,以部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s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郭尔罗斯氏多冠改汉姓为费氏、郭氏、高氏等,其读音皆作fèi。
③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费佳氏,满语为Fe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源出费序父一系,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携后融入鲜卑族,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居讷殷江(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费氏。
⑵满族费莫氏,满语为Feimo Hala,为满族老姓,是八大姓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费氏、莫氏、马氏、麻氏等。
⑶满族费雅氏,亦称蜚雅氏、富义氏,满语为Fe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费氏、富氏。
满族费氏读音皆作fèi。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④今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 机构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费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音读作fèi。
费姓郡望堂号
郡望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邪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邪郡,并附置琅邪县,治所在琅琊镇,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邪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等地。东汉朝时期琅邪国改治到开阳(位于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邪郡。北魏时期治即丘县(位于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邪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朝时期琅邪国起,琅玡台及秦朝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堂号
江夏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徳懋堂 乐善堂衍庆堂念本堂源述堂职思堂
尚志堂承志堂授易堂地远堂敦睦堂志远堂
费姓迁徙分布,聚集地
据《史记》记载,伯益次子若木子孙“或在 ,或在夷狄”。说明在夏朝时,费姓已分布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春秋时期,随着鲁国大夫费序父、楚国大夫费无极、鲁桓公之子季友分别封于费地,其子孙以邑为氏,费姓队伍迅速扩大,所居区域扩展至山东、湖北。两汉时期,费姓已经到了犍为郡、吴兴郡。犍为郡地跨今云贵川三省,吴兴郡地跨现在的江浙。三国时期,江夏(今湖北孝感一带)人费祎因求学入益州(今四川成都),后来成了蜀汉的辅国宰相。随着北魏“费连氏”、“费莫氏”改为费姓,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出现了新的费姓人。唐末五代时,由于战乱,中原一带的费姓迁入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宋朝末年,费姓迁到广东和广西。明初,山西的费姓开始迁往全国各地。明清两代,浙江绍兴的一支费氏,由于从事师爷的职业,散居全国各地,其中一些费姓师爷定居北京。清中叶,费姓渡海到** 。
- 上一篇:赵姓起源 赵姓郡望堂号
- 下一篇:侯字在五行中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