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相生相克

时间:2014-11-25 14:49:28     编辑:ky01
20

五行在我用是很广的、包含医学上面也有运用到~而在中医的理论里五行的相生相克又有什么呢?我国的中医是怎样利用这些相生相克的五行关系来治理疾病的呢?

想了解中医世界里的五相生相克的微妙关系的话那就来看下面的相关内容吧!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中医五行自古以来 - 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讲清楚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与成果.

一)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跟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同木的特性相同类,则归属于木;和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什么的。

譬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的原因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以方位配属五行 - 则由于日出东方、和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

日落于西 - 和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 - 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与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同样属于木;

心属于火~则“脉”与“舌”也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与“口”还属于土;

你猜怎么着?肺属于金,则“皮毛”与“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有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与自然界的风、木和酸味的物质都跟肝相关...

对人体来说 - 是将人体的形形色色组织与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二)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跟相互关系

①解释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 - 故以肝属“木”;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

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

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 - 心(火)之热以温脾 -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

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

脾(土)的运化,可能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 - 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同外界环境四时五气包括饮食五味等的关系。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三)表示脏腑间的病理关系到

如肝病能够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有机会效应心、为母病及子;

波及肺,为木侮金;波及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讲清楚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 - 可诊断为心火亢盛。

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诸如此类.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

肺病之人,面见红色 - 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 - 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确实有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同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假设不见弦脉,反见浮脉 - 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

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等于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 - 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也就是说“虚则补其母 - 实则泻其子”!

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拥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原因是心为肝之子,于是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 - 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

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一定得泻之、脾土为弱,不能不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

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在针灸与精神疗法方面,都能够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同调节情志!如悲没问题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时不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非但…反而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再加上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不简单的关系 - 从而有利于解释难搞的生命现象同病理过程。

五)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与部位 

木: 肝和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跟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你猜怎么着?火: 心脏同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以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跟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跟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以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同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跟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yinbu ,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六)临床应用

要我说啊~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 - 肝病易生“肝风”等;

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 - 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意思是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解释五脏之间在生理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

像某一脏有病,既行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没问题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 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而五行...内,火的攻击最强悍,水的缓与能力最好 - 木的治愈能力超强 - 金的冲击能力最强,土的防御能力最好! [编辑本段]其它 中医五行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 - 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讲解跟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拥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备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 - 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持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想一想琢磨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与相互关系~包括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五行属性及归类

(1)五行属性和归类方法

想起来真是~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有区别性质、作用与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

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表示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与变化!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跟病理上的复杂关系、和人体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成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就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

火带着炎热、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为此,根据上述特性 - 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必须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内,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同变化!

(2)五行属性归类

历代医家为了证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与复杂性 - 还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包括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普遍地联系!

(1)以五行之特性,表示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还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证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现实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

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说明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同制化胜复的关系.

(3)五行归类的意义

五行属性归类 - 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和它的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譬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讲清楚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与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

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 - 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

金有清肃 - 收敛特性 - 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 - 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 - 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表示人体五脏系统跟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在那里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更不用说系统同系统之间确实有着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故而表示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说明某些病理现象 - 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同治疗。

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还有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但…还确实有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与验证。

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五行的基本规律

(1)五行的相乘、相侮

想起来真是,相乘与相侮,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乘,也就是说乘虚侵袭。侮,即恃强凌弱.相乘,意思是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结果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

必须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

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损坏 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在人体~则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则为病理状态!

相侮~等于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却欺侮克者。

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 - 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想起来真是~以致说:"气有余 -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也就是说是说,五行若某一行之气太过~则对其所胜(我克)之行过度制约,而发生相乘...

而对其所不胜(克我)之行发生相侮 - 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气不足,则克我之行必过度制约而乘之.而己所胜者,也就是说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

就像临床所见的支气管扩张病证,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

肝郁气滞,关系到脾胃消化吸收 - 则为木郁乘土。湿热型高血压,多因湿热困脾,引发肝失疏泄,肝阳亢逆,则为土侮木!

至于金乘木(虚)证候,临床则为少见。

(2)五行的相生、相克

在五行之间在那里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 - 所谓相生~意思是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所谓相克,也就是说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

生克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进步变化的基本观点!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关系见下图: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带着"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

在相克关系中,不管哪个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的"相胜"关系.

事物内部系统结构的五个方面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加起来了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因而经常处于运动进步里面、是不平衡的。

然而就五行总体上来看,相生同相克又都是在总与中表现出相对的动态平衡.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别行,又别行生;

既克别行,又别行克 - 故在整个上也出现动态均势.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

运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3)五行的制化、胜复

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行调节机制跟途径.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制化"调节;

一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

制~意思是制约.化,是生化...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

从五行的全局作用可以明显看出、只要是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里面随便一个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因而才能保证"制化"关系的正常!

即是说 - 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结果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养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 - 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于是就能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于是就能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养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 - 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故此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 - 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的相对协调与平衡。缘于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 经常出现的不平衡的消长情况、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 - 这样就会重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

而正是这种在不平衡...内求得平衡 - 而平衡又立刻新的不平衡替代的循环运动 - 推动着事物在持续地变化与进展...

所谓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情况下~意思是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

胜复调节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复平衡。

所谓"胜",即指胜气,是指于某行之气太过引起的对"己所胜"之行的过度克制!

而胜气的一旦出现~则势必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去,也就是说所谓复气。故《素问》又说:"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同时胜气重,复气也重。胜气轻,复气同样轻。

如火气太过 - 是胜气则过分克金,而使金气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则木气偏胜而加剧制土 - 土气受制则减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来,而把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

若火气不足,则将受到水的过分克制 - 但火衰不能制金,引发金气偏盛,金气盛则加强制木,使木衰而无以制土,则必将带来土气盛以制水,水衰则制火力减弱,这样使火气相应得到逐步恢复,以维持其正常.

不瞒你说~如果单纯有胜而无复,也就是说当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现有余(太过)而没有另一行的相应制约时、则五行系统结构的协调关系就被损坏 ~则会出现紊乱的反常状态、从而产生严重疾病...

大家可以把五行关系看作是阴阳关系的逻辑展开跟补充。受作用者 - 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反馈调节效应,从而使系统结构保持相对平衡!

[编辑本段]五行的最新训诂同解析《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作者、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撰著了《儒医理论与心身疾病治疗》、对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全面训诂与重新解析!

引起学术界重视。原文节选如下:

古人对阴阳五行、都是用生命的活性来加以理解,并用来解释活生生的事物...明确这一点 - 对正确理解儒家心性学说十分重要 - 对理解儒家心性理论对 人心身健康发生的作用同样异常主要.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有关古代阴阳哲学的认识将近是统一的,而这种统一就在于阴阳学说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

与此相关的认识是,五行理论就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而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把《尚书 洪范》中的五行理解成五种物质。

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表现在很多学者试图摆脱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哲学模式来重新理解古代哲学思想。

事实上~当离开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回归到秦汉以前哲学水平上的时候,阴阳哲学就会显现出原本的内容...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学者徐复观就注意到、先秦文献中凡提到“五行”时大都是用“阴阳五行”,而提到阴阳则经常不带有五行 - 这说明五行是依附阴阳是现实的 。

遗憾的是徐复观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考察没有关注到还有中医学的在那里,也没有提及到《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讨论。

因此对阴阳理论怎样做驾驭五行学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讨论。事实上~阴、阳、木、火、土、金、水、在原本体系内都是抽象的概念,其中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指有形的物质...

本观点的相关证据如下:

首座点~早期文献上不支持五行是五种物质的说法。

行,古文是走的意思。《洪范》原文:

“五行 -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郑玄《洪范注》:“行者~顺天行气也!”《春秋繁露》解释说:“行者~行也.

”五行的“行”首先是动词~然后转化成描述“动”的名词。

五行,也就是五种基本走势。故而接着就用了五种运动方式来证明木火土金水。可见汉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建立在...上阴阳运动方式作出的定义,而不是五种基本物质...

至于《左传》中才出现“五材” - 这并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从来就没有“材”的含义,把“五行”分析成“五材”也就没有任何根据。

这种把各异的文献的内容没经过文字训诂而硬放到一起解说的做法,在学术上是不严谨的!

《尚书 甘誓》中提到“五行 - ”《尚书 洪范》又细论五行。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洪范》是西周时期就成书的作品。

“很多人觉得《洪范》晚出,是由于篇中首列五行 - 而近人的一项成见 - 是以为五行的出现很迟。这种论证方式 - 在逻辑上是颠倒的。

” 建国后的中医教材中把五行和五材硬拉到一起,也原因是文献考据不足而承认是一种推测 ...对五行理论推进的“疑古”考证、逻辑上是错误的...

根据“疑古派”的逻辑、凡是涉略五行的先秦作品、大都是汉代以后的伪作。凡是有金、木、水、火、土等等文字出现的,就必然是讲古代的五行理论。

按照这些考证,很多文献被认定为西汉以后完成却伪称是先秦作品。随着郭店楚墓竹简出土~证明《尚书》确实为周代作品而非汉代人伪作的...

第二点,五行学说在儒学跟中医学上发挥的只是哲学作用,而不是物质作用。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近年来、中医学者也表示在用于疾病研究的方 中,五行已经不再是五种物质,而是哲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 - 古代在《黄帝内经》以后一直把用于分析生命现象的阴阳五行当成哲学概念解说,而不是当成朴素唯物论来解说。 这就带来了五行学说对秦汉之后的儒学发展也就一直发生了方 上的作用 ~而不是五种物质的作用。

从战国到明清~好些医学、儒学著作大都是用变化同作用来理解五行关系 - 如《黄帝内经》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班固的《白虎通》 等都是相似的理解。

第三点、五行理论本身不支持物质说法...

五行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五行在生命体内的相互依存,表达了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表达了生命运动所带着的内部规定性;

五行的运动跟转化,表达了阴阳之间连续发生力量变化的消长关系;五行不能自立 是现实、同生同灭、表达了阴阳并行不悖的关系。 阴阳之间的这种决定性关系,也无法用五种物质关系来理解。五行所描述的是不能分割的一体关系 ~是生命体内的互相支持、互相制约又反复变化的关系,而不是五种自立 个体之间的关系。 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之间缺乏严格的互相支持关系,行自立 有。而在五行学说中,没有一“行”可以离开其他的四“行”而是现实!

从而把五行说成是五种物质是牵强附会的.

第四点~五行理论的功用不支持物质说法。

五行理论是用来解说天地万物变化的。所以中医学老是用运行不息来理解五行。中医学的阴阳关系,是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来表述的。

你猜怎么着?阴阳五行,描述了生命系统内部所务必要带着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力量 - 因而形成了对生命特殊的看法...五行理论把生命描述成活的、一直运动发展与能够维护自身平衡的生命,而这一作用无法用把五行看成五种物质的理论来完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