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与 文化

时间:2017-02-15 15:20:56     编辑:noble
20

兔子是哺乳类兔形目、草食性脊椎动物~没有尖牙利爪,没有争斗力, 性格温顺、有的家中还养兔子作为宠物,兔子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兔子深刻融入了 人的生活。 兔与 文化

兔子跟 文化

传统节日常有兔的参与。古时正月初一,要“挂兔头” - 人们用面捏的兔头和年幡面具同桂在门额上、以示镇邪禳灾。正月十五元宵节、要“扎兔灯” - 用面或纸制成兔子形状的灯。每年九月九重阳节前后~人们要举行一种吃兔肉的聚会、俗称“吃迎霜兔",以驱病析福、追求长寿。古时八月十五中秋节制作的月饼上老有兔子的形象。兔子还常在春节前夕的剪纸跟年画中出现。

不瞒你说、与兔有关的民俗某些包含着美好的祝愿:打个比方山西某些地区保留着一种婚俗,母亲要在女儿出嫁前做一些兔形与鱼形的礼馍,其中兔馍标记男性、鱼馍标记女性,新婚时新娘吃兔馍、鱼馍、以祈求子孙繁衍。山东一些地区的渔民有“兔塞怀”的习浴,每年谷雨清明 - 妻子要出其不意地把一只白兔往丈夫怀里塞 - 这样以求丈夫出海平安~捕鱼丰收。广东化州等地还有“玉兔引路去偷青”的习俗,即未婚女子在正月七五晚上去标记性地偷意中人菜地里的几棵青菜、据说这样可以嫁个好女婿,可保日后生活美满.

大家可能不知道,京津两地流行着一种叫“兔儿爷”的民间工艺品,一般是泥制、彩绘、兔面人身、披袍佩甲,是中秋节的儿童玩具,也标记月中玉兔 - 家家买来祭拜 - 以求顺利吉祥!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关于兔的禁忌。其中最典型的是孕妇忌吃兔肉~以免生出一个兔唇豁嘴的孩子。从前、生意人非常忌讳途中遇上兔子~碰见便表示做生意不顺利.这是因为兔子在奔跑途中停不住脚,如碰见它,就意味着生意无成,还得奔波。

兔毛行制笔!据考古发现 - 我国早在战国时候就已有兔毛制作的毛笔。白居易有《紫亳笔》诗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 - 吃竹饮果生紫亳;宣城工人釆为笔~千万毛中拣一亳。”梅尧臣也在《永叔白兔》中有“我欲拔毛为白笔”之语!

兔跟文学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早在《诗经》中的《兔爱》、《巧言》、《兔昆》、《瓠叶》中都写到了兔...汉代以后,兔就更频繁地出现在诗辞歌赋里面.宋朝欧阳修作《白兔》,从“窜入滁山千万重”写起 - 落脚在“天资洁白已为累,物性拘囚尽无益”,托物言志~借白兔之形之性,行发自己虽清白却多牵累,欲有所为但是被束缚的感慨,并以浪迹江湖、返璞归真真ziwei !宋朝秦观的《放兔行》由对兔的爱怜到对其命运的关注、天地之间、无以容身,只好远离尘嚣~到月宫中苟全性命~无可奈何、感伤凄切之情溢于言表:此诗也是作者由折感喟自己身世浮沉漂泊泠仃的哀矜之作,全诗如下:

“兔饥食山林,兔渴饮川译.同人不瑕疵~焉用苦求索。天寒草枯尽,见窘何太迫...上有苍鹰虞,下育黄犬厄!微命无足多~所耻败头额!敢期挥金遇,倒橐无难色。虽乖借者意,很塞仁人责...兔兮兔兮听我言、月中仙子最汝怜。不如基亟返月中宿,休顾商岩并岳麓。”

想起来真是,古代戏剧中有元代杂剧《白兔记》,古典小说中也常有兔出现~只是不以之为主题或主要线索...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以兔为主题的小说、散文.如鲁迅先生的《兔同猫》、郑振铎先生的《兔子的故事》等。

民间有许多关于兔子的成语...“狡兔三窟”喻人老奸巨滑或对自己作妥善保护;“守株待兔”喻人做事呆板、不知变通;“兔死狐悲”言物伤其类,“兔死狗烹”比喻事成之后,大杀功臣;“兔丝燕麦”指有名无实;“兔起鹘落”;“动如脱兔”都言动作迅捷...一些脍炙人口的俚谚有:“兔子不吃窝边草”,“兔子急了也咬人”、“兔子尾巴长不了” - “不见兔子不撒鹰”、‘兔子逗老鹰、没事找事”;‘穿兔儿鞋,跑得快”等等.民间也有用兔子来骂人的话、比方说“兔崽子”,追究其原始意义 - 是拫据兔子“望月而孕”而来、喻没有父亲、是私生子,不过这层意思是越来越淡化了。这些足以显示兔子和 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

栏目导航